全民創業現狀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14 02:36:00

導語:全民創業現狀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民創業現狀調研報告

所謂全民創業,是指以全民為主體創辦事業、創造業績的實踐,主要包括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全民創業不是指每一個人都當老板,而是指每一個人在整個社會分工、發展當中,能夠擁有自己的知識和才能,都能夠從事某一項社會工作,并通過自己的勞動去創造屬于自己的財富。

一、市推進全民創業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宜昌市關于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規定,堅持把推動全民創業、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引領全民致富、增強市域經濟實力的重要抓手,強化引導,完善政策,著力激活創業要素,逐步掀起了全民創業的熱潮。截至目前,全市個體工商戶8879戶,從業人員30174人,注冊資金18394萬元;私營企業889戶,投資人數2472人,從業人員21188人,注冊資金160049萬元。全市21000名城鄉富余勞動力,已輸出轉移4266人,其中就地轉移2072人,外出務工2194人。呈現三大特點:

(一)創業隊伍不斷壯大。既有外來創業者,又有本地創業者,形成了群眾自主創業、打工者轉化創業、能人投資創業、黨員干部帶頭創業的良好局面,涌現出以李萬清、時克勤、閆友林等為代表的優秀企業家,以施昌錦、周代剛等為代表的農村創業帶頭人,以黃衛民、王有江等為代表的自主創業能人??傮w來看,我市創業群體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群眾自主創業。部分群眾利用自身掌握的資金和信息,積極開展物流、運輸、工程承包等業務,涌現了一批車老板、船老板、煤老板、包工頭,成為個體經營的中堅力量。全市90%的個體工商戶是群眾自主創業。二是打工者轉化創業。全市4266名城鄉轉移就業的勞動力中,有93人成為小老板,有1480名下崗職工自辦了經濟實體。三是外來老板投資創業。通過配套設施、優化服務、營造環境等措施,吸引市外投資者前來投資創業,成為我市創業的主導力量。如亞泰陶瓷、天元罐業、恒輝彩印等企業,都是外地客商來投資創業的典型。四是黨員干部引領創業。鎮村干部隊伍中涌現出一批創業先鋒,正帶領廣大農村干部群眾逐步走上創業致富之路。相當一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機構改革中的落崗人員及被辭退、解聘教師發揮綜合素質高、能力較強、交際廣泛的優勢,通過自主創業,成為小老板、小業主。

(二)創業途徑逐步拓寬。從創業領域看,涵蓋了一、二、三產業,既有工業、農業、運輸、建筑、零售、批發、餐飲等傳統經營業態,又有、咨詢、技術培訓及開發等新型經營業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工業經濟。市委、市政府集中力量打造了以經濟開發區為核心,以安福寺食品加工園、姚家港化工園、白洋裝備工業園、江口民營工業園為支撐的沿江經濟增長極,累計建設各類工業項目180多個,建成了華潤啤酒、衛材、迅達科技、山水樹脂、今貝飲品等一批骨干項目和龍頭企業。同時,堅持改革與招商并舉,引進客商和引導有投資意向的群眾收購、買斷、參股資產較好的企業,使一批工業企業重獲新生,并逐步發展壯大。二是商貿經濟。商貿經濟是我市朝陽產業,聚集了妙尚、北山等商貿龍頭,帶動了建材、五金、餐飲、服裝、電子等專業市場發展,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7億元,同比增長24.6%。東方超市依托“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成為市內最大的連鎖企業。三是種養經濟。積極引導農村能人發展種植、養殖、水產規模經營,促進種養經濟上檔次,上規模。市水產協會由能人陳建華牽頭興辦,每年幫助農民銷售水產品2萬多噸,會員年人平純收入達到1.6萬元。

(三)創業形式豐富多樣。一是創辦項目。鼓勵創業人員放開手腳,大膽創辦新企業,加快技改擴規,逐步做大做強。酒業、奧美、三寧等企業通過擴規,已發展成行業的龍頭。二是領辦項目。發動有組織協調能力、有創業門路的人員帶領有創業愿望的人員開展創業活動。恒輝彩印公司老板徐章平原是磚瓦廠的一名普通職工,但他不甘平庸,主動尋找合作伙伴辦起了企業,一步一步發展壯大,每年上繳稅金100多萬元。三是協辦項目。引導部分缺乏創業門路但有一定資金或技術的人員,發揮自身的特長,協助具有創業愿望的人員開展創業。目前,我市有一批投資者通過掛靠清江公司、葛洲壩集團,形成利益共同體,專門從事掛靠業務,實現了協辦創業。四是聯辦項目。對一部分有創業愿望,但苦于有資金沒技術或有技術沒有資金和創業門路的人員,實施捆綁聯合,共同創辦項目,或與現有的民營企業聯合創業。五是打工創業。大力發展打工經濟,引導打工人員靠誠實勞動致富,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技術特長,為以后的自主創業打下基礎。

二、我市推進全民創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分析當前我市全民創業形勢,總體上呈現出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創業氛圍不夠濃厚。目前,我市全民創業尚處于起步階段,打工的多,自主創業的少;小打小鬧的多,邁大步創大業的少;等待觀望的多,投身創業的少。與先進地區相比,最根本的差距反映在思想觀念上:存在官本位的思想。把捧金飯碗,做官光宗耀祖作為人生追求的首選,想方設法往機關里鉆,千方百計進行政事業單位。有的人為保官保位,往往是有風險的不敢干,難度大的不愿干,無先例的不肯干;存在書本位的思想。“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根深蒂固,重文輕商的文化情結重,千軍萬馬擠上獨木橋,不顧實際,不惜代價讀大學,讀書跳農門、讀書求功名成為相當一些人頭腦中的主導思想,還有一些干部受“唯書”觀念的束縛,習慣于等政策、等文件、等試點,左右觀望,坐失良機;存在農本位的思想。“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好”的觀念一定程度存在,不少群眾念鄉惜土,滿足于守住一畝三分地過日子,總認為“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怕吃苦,怕遠行,怕嘲諷,怕風險。

(二)產業結構不優,層次不高。我市現有的民營企業,存在“三多三少”現象,即小型企業多,大型企業少,根據國家統計局標準,我市大型企業僅酒業和三寧化工兩家,僅占全市規模企業的1.5%;粗放型的多,科技型的少,全市省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僅占規模企業的5.1%;面向本地的多,外向型的少,2008年,全市出口企業17家,僅占規模企業的12.5%。民營經濟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為12.5∶37.26∶51.49。

(三)管理水平提升緩慢。大多數民營企業經營管理模式仍為家族式管理,沒有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在企業財務管理上,多數私營企業業主既當老板,又當會計,財務管理混亂。在生產管理上,由于多數企業以來料加工為主,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產品質量不高,檔次較低。

(四)創業平臺不完善。首先,我市適合小型企業創業發展的條件不具備。經濟開發區、安福寺工業園、姚家港化工園主要引進投資較大的工業項目,落戶園區的企業動輒征地數十畝甚至數百上千畝,廠房大多上萬平方米,而對缺乏資金的小型創業者,沒有提供合適的低門檻平臺。我市對重點項目大多采取了扶持政策,有的甚至一企一策,而對小企業、小項目缺乏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其次,商業場所分散,聚集效應差。市內現有的農貿、建材、服裝等專業市場規模較小、承載能力差、服務功能不完善。近幾年,我市雖然對濱江夜市城等經營場所進行了規范,引進了妙尚等商業機構,但仍然難以滿足需要??萍肌⑽锪?、運輸、商貿等新興行業沒有集中經營的平臺,無法相互帶動,形成規模效應。

(五)對全民創業的研究、服務不夠。迄今為止,我市尚未明確全民創業工作的主管部門,對全民創業的研究分析呈自發狀態,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缺乏有說服力的權威數據。目前,省、宜昌市促進全民創業的扶持政策尚未出臺實施,推動全民創業缺乏必要的政策激勵和制度保障,我市全民創業仍然以民眾自發創業為主,組織化程度不高。各地各部門都很重視建設大項目、大企業,而對全民創業普遍存在的問題缺乏深入研究和相應的對策,使很多創業者在起步階段就失去創業信心,很難做大做強。同時,金融機構為了規避風險,常因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制不健全等因素,大量縮小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導致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融資貸款難,發展舉步維艱。

三、深入推進全民創業的思路與對策

經過多年努力,我市民營經濟已成為發展的主導力量,發展潛能巨大。截至目前,全市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3億元。據測算,企業每增加8萬元左右的投資,即可增加1個就業崗位,如果全市20%的居民儲蓄能進入生產經營領域,就可增加1.3萬個就業崗位。只要政策到位,引導合理,把這些資金引發、釋放出來,轉變為資本,就能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當前我市推進全民創業應抓好以下幾個重點:

(一)弘揚創業精神。

全民創業要求每個人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想方設法找事做,千方百計找錢賺。要明確開工廠、辦企業是創業,打工、做勞務是創業,擺地攤、走街串巷也是創業。不管是誰,不論什么身份,都可以成為投資者、創業者;無論資金多少,財產多少,都可以投資創業;只要是對的發展有利,就提倡;只要能增加收入,增加就業崗位,都鼓勵;只要通過合法的勞動富起來,都支持。農民要創業,市民也要創業;群眾要創業,干部更要創業;年輕人要創業,老年人也可以創業,包括少年兒童從小就要進行創業光榮的教育。

(二)把握創業方向。

一是圍繞支柱產業發展創業。當前,要圍繞食品釀造、化工、紡織、機械電子四大支柱產業的發展,強化產業招商,激活民間投資,積極引進發展相關聯企業,大力發展配套企業和延伸產業鏈項目,推動產業集群。

二是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創業。在擴大優質糧棉油、畜特、水產等主導農產品生產的基礎上,引導群眾投資糧食、棉花、油脂、果蔬、水產五大農產品加工行業,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支持經濟能人創辦專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組織,帶領群眾共同致富。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帶領農民創業致富,采取農民出土地、多方籌資金、科技參股、合股經營的辦法,共同創業。

三是圍繞發展服務業創業。改造提升傳統的商貿流通業,鼓勵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網上銷售、分銷、廠商直銷等新型流通和服務方式,構建現代物流體系。鼓勵發展水陸運輸、客貨運等,多方位、多層次地開拓運輸業務。發展新型服務業,鼓勵民間資本投資通信、網絡、傳媒、咨詢等信息服務業,保險、投資、融資租賃等現代金融業,會計、審計、評估、法律服務等中介服務業,房地產開發、經營、房屋中介等產業,旅游業、教育、文化、體育和娛樂業,衛生和社會福利業。鼓勵城鄉群眾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圍繞發展社區服務業,包括環境和公共設施建設、小區綠化、清潔衛生、文化娛樂、衛生保健、家政服務等,開發創業項目。

(三)培育創業主體。

一是發動黨員干部,把潛在的創業主體變為現實的創業主體。和群眾相比,干部信息渠道寬、社會關系廣、管理能力強,創業的成功率更大一些。機關干部不僅要成為全民創業的引導者、組織者、服務者,更應該成為參與者、帶頭人。對干部創業的問題,與其態度曖昧,導向不明,猶抱琵琶半遮面,不如制定統一政策,開前門,堵后門,大張旗鼓支持干部創業。我認為,凡個人自愿申請離職創業的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均應支持,大膽放開,批準他們自主創業,并給予寬松的扶持政策。要充分發揮鎮村干部“雙帶”作用,勇做帶領農民創業致富的領路人、流通領域的經紀人、發展民營經濟的帶頭人。要像張家橋村黨支部書記施昌錦那樣,積極創辦經濟實體,自身先富起來,并帶領農民創業。

二是發動營銷人員、務工人員,把流動的創業主體變為穩定的創業主體。一要培育壯大營銷員、經紀人隊伍促進創業。不斷提高經紀人隊伍素質,提升層次,支持他們成立中介組織,聯手闖市場,積極從事各種商貿或其他經濟活動。二要以鄉情、友情、誠信與在外能人廣交朋友,引導他們回鄉創業。促進能人回鄉、企業回遷、資金回流。三要鼓勵和扶持城鎮下崗職工、待業青年不等不靠自主創業。充分利用國家給予下崗職工的優惠政策,鼓勵他們自立自強,把政策優勢轉化為創業優勢,不斷提高進入市場的能力和創業致富的本領。

三是發動個體工商戶和私營業主,把草根型的創業主體變為龍頭型的創業主體。鼓勵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參股、融資,鼓勵企業加大投入,推進技改,大力推進“二次創業”,加快做大做強。進一步加強對私營個體業主的培訓,不斷提高私營業主的知識層次和經營管理水平。

(四)構建全民創業的促進機制。

一是構建創業平臺。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快以“一區四園”為主體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引導各類創業企業進區入園發展。各鎮街道要充分利用現有存量用地、閑置廠房、專業化市場等適合創業的場所,因地制宜建設具有滾動孵化功能的創業園區。各類自主創業人員入駐各類創業孵化園區的,可適當享受房租補貼政策,如可暫定補貼標準為一年全免、二年減半、三年享受20%的補貼。

二是強化創業培訓。整合培訓資源,針對各類人群開展免費創業培訓,參加創業培訓要貼近創業需求,剖析典型案件,推薦創業項目,傳授相關知識,溝通各方渠道。既要開展知識教育,又要根據受訓者的要求“開小灶”“上點菜”,切實提高培訓效果。培訓并結業的,優先推薦創業項目。做好創業培訓跟蹤服務。

三是建立創業服務平臺。建議成立創業指導中心,建立由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專家學者及政府工作人員共同組成的創業服務專兼職隊伍,將創業服務不斷延伸。創業指導中心要組建網站,免費為創業者收集、創業信息,三峽日報版、三峽網、電視臺、人力資源市場要開設創業專欄。對已開業的創業者,相關部門要免費提供創業輔導,提高創業成功率。成立創業者協會或聯誼會,發揮其在交流信息、跟蹤服務等方面的作用。

四是著力打造創業融資平臺。建議設立創業扶持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扶持全民創業。協調金融機構加大對創業企業的貸款額度。加強對農民的創業扶持,積極拓寬農戶小額信貸覆蓋面。積極引導民間融資健康有序發展。進一步健全完善民營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重點傾斜和鼓勵科技型、外向型、吸納下崗職工再就業型、農副產品加工型等企業發展。

(五)營造創業氛圍。

建議采取以下方式加大對全民創業活動的宣傳發動,迅速掀起創業熱潮。一是開展一次創業項目推介活動。收集100個以上適合全民創業的短平快致富項目,深入街道、社區、農村廣泛推介,搞好項目對接,落實幫扶措施。二是在電視臺開辟“創業之路”專題電視節目。每1-2月舉辦一次創業項目選拔賽,通過自主報名、初賽復賽,產生3名優勝者進入電視現場決賽,經專家評委現場考評,每次產生冠軍1名,獎勵創業基金1萬元,用于扶持其創業,并激勵更多的勞動者參與創業活動。三是編印《創業指南》,將全民創業各項優惠政策、各部門各單位制定的具體工作措施、工作職責、優秀創業項目、創業典型經驗等加以整理,編印成冊,免費發給創業者使用。四是開展一次“創業之星”評選活動。通過制定評選辦法,自下而上組織認真評選,在全市評選創業明星10名,創業示范戶10戶,以市委市政府名義進行表彰。五是設立“全民創業貢獻獎”,市財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對全民創業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