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工作推進企業發展調查報告
時間:2022-04-11 10:00:00
導語:黨建工作推進企業發展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隨著個私經濟迅速發展,民營企業逐漸成為推動石城縣域內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然而,筆者在與民營企業打交道的過程中,普遍發現企業黨建工作還是一個相對比較薄弱的環節,最明顯的表現是部分民營企業主對黨建工作重要性認識程度不深,所以產生一些企業的黨建工作只說在嘴上、停留在墻上的現象;有些企業甚至一年到頭不開展一次黨員活動,有的連續多年不發展一名黨員;有些企業為應付上級檢查,只能是掛掛牌子、造些冊子、做個樣子的“務虛”行為,導致民營企業黨組織沒有真正發揮其作用。如何改變以上狀況?如何通過抓黨建來為民營企業注入精氣神,實現“圍繞經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雙贏”目標?這些一直是本人從事黨組工作后想解開的難題。帶著這一問題,筆者通過近一年的實踐,尤其是與域內企業的多方位接觸和調研后,深刻體會到,要充分發揮黨組織的作用,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和解決民營企業黨建工作五個方面“度”的問題,才能有效地促進企業的自身發展。
一要找準位置,不斷提升對黨建工作認識的高度。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路決定出路,態度決定高度。眾所周知,黨組織是政治組織,有獨立的“政治人格”,企業是經濟組織,更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有“位”才有“為”、有“為”才有“位”,如何正確處理“黨”“企”關系,有效提高黨組織在企業中的位置?筆者認為,黨組織必須巧做四篇“文章”:一是樹立形象。即要加強民營企業黨組織自身建設,注重和充分發揮黨員在企業生產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力求讓事實說話,讓成績發言,讓黨員所作所為成為其他工人的學習楷模,讓企業“老總”折服,以光大黨員之形象;二是體現優勢。即充分發揮黨組織自身優勢,以企業黨組為陣地,圍繞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創造性、經常性地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積極營造民營企業“工人在生產,組織一線牽”的良好政治氛圍,以凸現黨組之優勢;三是發揮作用。即著眼于企業發展,充分尊重民營企業自主經營權,在重點車間、重要崗位建立黨員崗位責任制,并有針對性地開展黨的活動,教育企業廣大黨員堅定理想信念,團結一心為企業做貢獻,爭做企業生產主力軍、排頭兵,以發揮黨組之作用。只有這樣,黨組織才能在企業中達到一種企業其它組織和個人所無法替代的協調各方利益、凝聚人心、促進企業發展的作用;四是擺正位置。即積極當好企業“參謀”,主動參與民營企業重要問題決策的同時,想企業之所想,急黨建之所需,正確引導企業服從國家利益,并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在企業得到全面貫徹執行,以鞏固黨組之地位。
二要因企制宜,不斷拓展黨組織建立的廣度。筆者下到各企業中,最強烈的感受是由于企業對黨建工作目標要求不高,所以民營企業黨組織建立不平衡,“廣度”不夠,還存在不少空白點。如何提高民營企業黨組織建立的覆蓋率?筆者認為,上級黨組織首先要主動積極推進,不降低標準,即堅持“企業發展到哪里,黨組織就建設到哪里,黨的活動就開展到哪里”的黨建工作思路,高標準、嚴要求,努力拓寬民營企業黨組建設網絡;其次要穩健操作,不急于求成。具體說來,各級組織在民營企業黨組織建設方面,必須巧打四套“組合拳”:一是單獨組建。對規模較大、生產穩定、職工素質好、有3名以上正式黨員的企業,則采取單獨組建的形式建立黨組織;二是聯合組建。對于具有一定規模,但黨員人數不足3名的企業,按照地域相鄰或行業相近的原則,則采取聯合組建的形式建立黨組織;三是掛靠組建。對規模小、用工靈活、黨員較少和有“口袋黨員”、“隱形黨員”的企業,則采取將黨員掛靠到相鄰或行業相近的黨支部的形式進行管理;四是選派組建。對規模較大、職工較多而又無黨員或僅有個別黨員的企業,則采取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的形式,積極創造條件建立黨組織。在此基礎上,鋪以“三步走”戰略:即對有黨員有組織的企業著重抓完善、對有黨員無組織的企業著重抓組建、對無黨員的企業著重抓黨員發展,切實做到“成熟一個、組建一個、建立一個、鞏固一個”,以此不斷擴大黨組織的覆蓋面,盡快消除民營企業黨組織建立空白點,從而讓黨員有“家”,企業黨建有“陣地”,工人生產更有勁。
三要創新模式,不斷加大黨組織和黨員管理的力度。本著有利于發揮黨組織優勢為宗旨,要積極探索建立多層次、網絡化的黨組織和黨員管理機制,為加大其管理力度,必須巧走四步管理“棋”:一是統籌管理。即在民營企業相對集中的廠區建立企業黨建工作領導小組,以設立黨委(或總支)等形式,來加強化各企業間黨建工作面上的統一協調和管理,這樣,形成了以黨委(或總支)為“點”、各企業為“面”的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統一有序的黨建統籌管理新體系;二是分級管理。即針對那些企業規模小、黨員人數少、暫時還不具備單獨設立黨組織的企業中的黨員,可以采取集中掛靠管理的辦法,即根據各民營企業的實際情況,按規模級別不同劃分不同類型,劃定不同層次,分級納入鄰近的黨組織進行管理;三是歸口管理。即根據企業生產經營的行業性質類別,探索建立以機械電子、食品生產、輕紡加工等“大行業”特點的行業協會黨組織,這樣,既完善了行業的生產管理,又形成了行業間多層次、網絡化的黨組織和黨員管理新機制,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黨員管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比如石城縣成立礦山機械行業協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四是聯動管理。即要重視發揮民營企業里的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中的廣大團員、優秀青年、生產骨干、入黨(團)積極分子的模范帶頭作用,經常性開展以"講誠信"、"我是企業人"、"手拉手幫困"等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以此凝聚人心,不斷完善黨組織和黨員的聯動管理機制。
四要靈活載體,不斷挖掘黨建活動的深度。充分發揮黨組織作用是做好黨建工作的突破口,黨組織不開展活動就沒有活力,而載體是開展黨組織活動的關鍵。如何讓活動“增效”?如何永保黨組織“活力”?筆者通過綜合調查一些民營企業的做法后認為,要提高活動效果,需打破“常規”,最重要的是創新“載體”,特別在挖掘活動的“深度”方面,必須巧彈四部活動“曲”:一是在方式上,要堅持“業余、小型、多樣、務實”的原則,做到集中與分散結合,除民主評議黨員、黨內組織生活等活動要相對集中外,其它活動應貫徹于生產經營之中,經常采取小型分散、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盡量做到企業經營和黨的活動兩不誤、兩促進,以增強活動的親和力。二是在方法上,既要堅持原則,又要講究策略,把原則性與靈活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獨立自主地開展活動,也要同群團組織活動相結合,以增強活動的凝聚力。三是在內容上,堅持思想政治工作與生產經營相結合的原則,以企業所需要、為職工所擁護、為黨員所歡迎出發點,緊緊圍繞企業生產經營工作,不斷創新企業黨組織活動內容,如在企業中大力開展“我為企業添光彩”、“黨員先鋒崗”、“黨員責任區”等一系列主題活動,號召黨員在“危、重、急、難”等工作任務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以增強活動的吸引力。四是在時間規模上,堅持相對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開展小型、靈活多樣的活動,如個人學習、集中交流、個別談心、集中教育等,同時做到脫產與業余相結合,以業余為主、脫產為補,以增強活動的影響力。
五要務求實效,不斷增加黨建管理機制的強度。如何使民營企業黨組織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筆者經過對域內企業綜合調查后認為,根據各企業黨建工作實際,探索建立和完善一套切實可行的黨建管理工作新機制,是民營企業黨建工作取得實效的根本保證,為此,必須巧出四張制度“牌”:一是針對性派遣制度。即上級黨組織試行向域內一些規模較大、就業人員較多、在業內有一定影響而黨建工作相對薄弱的民營企業,下派黨建特派員常駐企業,具體指導企業黨建工作,幫助企業做好黨員發展和管理,加強和完善黨員活動室等陣地建設,在黨員和廣大職工中開展思想教育活動等;二是動態性管理制度。即根據企業黨員流動性較強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制訂流動黨員管理機制,以實現黨員動態跟蹤管理的目標。如一些企業專門成立了流動黨員服務中心,對企業黨員全部登記造冊,并對黨員試行發放《流動黨員活動證》,規定在本廠上班半年后的黨員可憑證參加組織生活,接受所屬黨組管理的做法就是很好的例子;三是連續性培養制度。即根據民營企業員工經常變換單位的特點,建立入黨積極分子連續培養考察機制,使教育考察工作不因對象的單位變動而中途“夭折”。如一些企業黨組織試行入黨積極分子“一卡通”檔案,認真做好入黨積極分子因單位的變動而實行延伸考察、接續培養工作,從而有效解決了民營企業黨員難發展的問題;四是經常性交流制度。即要加強各企業黨組織間以及企業黨組織與業主間的良性互動,定期舉辦交流會議,彼此交換心得體會,共同探索企業黨建工作經驗;與此同時,企業黨組織還應定期向上級黨組匯報企業黨組織工作開展情況,以供上級及時了解企業黨建情況,為下一步黨建工作的展開積累經驗。在此基礎上,上級黨委還要加強督查,并實行規模以上企業實行黨建工作情況月報告、月通報、不定期檢查等制度。
總之,筆者認為,在抓民營企業黨建工作時,一定要堅持把企業黨建工作與服務和發展企業工作有機結合,把企業發展的重點當作黨建工作的著力點,企業黨組工作應服從服務于企業生產發展所需,通過抓黨建帶隊伍,抓黨建強管理,以實現抓黨建促發展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既保證企業黨建“活”起來,從而帶動企業“火”起來。
- 上一篇:提升承載力促進工業發展調研報告
- 下一篇:高樓逃生裝配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