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公共服務調查報告
時間:2022-04-13 04:31:00
導語:發改委公共服務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以一定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為基礎,在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前提下,實現居民對基本公共服務基礎需求的平等滿足。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基本公共服務既包括義務教育、公共文化體育、基礎醫療衛生服務等社會事業性服務,也應包括公共安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行政服務等公共事業性服務。作為中部欠發達省會城市,市的社會發展形式己由“生存”向“發展”的形態逐步過渡,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相對滯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后并未根本改變,需更多地體現在基本公共服務上的供需調和。
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現實要求
基本公共服務是在政府部門財力范圍內,為滿足公民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所提供的基礎性公共服務已是公共服務范圍內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與民生問題密切相連,能夠影響到全社會每一個家庭和個人,體現為公共服務中最應該優先得到保證的部分。當前,大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既體現以人為本、和諧共享的人文關懷,也符合擴大內需、推動就業的現實需要,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益實踐,對緩解城鄉及區域差距,營造公平公正、和諧安康、共享成果的社會氛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客觀角度來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并不等于平均化,即并非所有公民都享有完全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應是在承認地域、城鄉、人群存在差別的前提下,使一定標準之上公民享有同樣權利、保障的水平大致相當,實質是“底線均等”。因此,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基礎性。該類公共服務對人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為人所必需,它的缺失將會嚴重影響到人的發展;二是廣泛性。該類公共服務會對全社會每一個家庭和個人產生影響;三是可行性。是指政府擁有保障該類公共服務供給的公共財政能力;四是變化性。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該類公共服務的供給范圍會逐步擴大并不斷提高。
據此,可以把基本公共服務分為兩類八個方面:一是基礎服務類: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體育;公共交通四個方面。二是基本保障類:生活保障(包括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業保障;醫療保障四個方面。
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底線均等”的情況下,必須界定清楚“底線均等”的標準,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根據什么標準實施均等化,若標準定得太高,中央和地力一政府在既有的財力水平下難以實現,就不切實際;若標準定得太低,又可能難以達均等化縮小地域、城鄉、群體差距的目標。二是測度指標選擇問題,即對均等化進行測度的標準是什么,是“投入”、“產出”還是“效果”。
因此,均等化應兼顧“機會均等”和“結果均等”兩個方面,具體表現為: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機會均等,公民不因性別、年齡、民族、地域、戶籍而受到不同的待遇;結果人體相同,并尊重社會成員的自由選擇權,即公眾對于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比如義務教育,有錢人可以放棄,送孩子到收費高的私立學校就讀;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上有著統一的制度安排;重點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將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二、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思考
基于以上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現實要求,具體實踐中應以保障生存、推動發展為目標,切實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基礎民生工作;以升級發展、實現跨越為目標,切實做好教育、文體、衛生等公共事業性服務;以縮小差距、全面完善為目標,切實做好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基礎建設性服務。
(一)緊跟發展主題,將外延建設與內涵發展相結合。配合當前中央擴大內需增加投資的戰略目標,將全面開展硬件建設與全面強化能力建設相結合,大力開展醫院、學校、文化設施建設,縮小領域間、區域間的硬件差距;同時,適時啟動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工程,加張專業隊伍培養,完善相關制度建設,增張軟實力,為更好地發揮硬件設施的效率莫定基礎。
(二)結合優勢資源,依托社區平臺積極開展試點。我市的社區建設一直保持一定的優勢,便民服務網絡、成人教育及培訓、社區衛生、居家養老等新領域,這都為我市以社區為單位探索基本公共服務基層供給機制莫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我市社會保障工作在政策制度及成效上都保持國內領先,因此,可將城鄉社區作為構建社會保障網絡的重要節點,通過加張專職崗位設置、完善配套經費投入等方式,有效整合職能,逐步在社區整合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優撫安置等基礎工作,構建上下互動、緊貼基層、適度有序的社會保障基層服務網絡,并逐步擴展到基本公共服務的共他領域。
(三)奠定堅實基礎,抓住熱點難點做好深入研究。一是研究社會卞體參與的條件與方式?;竟卜諒纳a到供給,長久以來形成政府包攬的模式,與當前的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當前,對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內容和范圍要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同時積極探索基本公共服務投資、運行和管理領域的機制體制創新。應從生產和供給兩個環節,在招標采購、特許經營、政府參股等領域,探索制度化模式,積極創造以政府為主調動全社會力量共辦的環境。二是提高和完善公共財政投入效率。公共財政在改善領域和區域差距中具有重要作用,建議結合“十二五”規劃的發展要求,研究和編制相應的公共財政規劃,全面掌握當前我市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現狀,結合“十二五”時期基本公共服務的發展目標,建立結構合理、公正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務預算體系。三是研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評價體系?;竟卜盏膬群缍ā⒕然臉藴始皩崿F程度等,均需要評價體系的支撐,一方面為各地的實際操作提供依據,另一方面,也為政府妥善引導社會卞體參與提供監督手段,應在市域范圍內探索建立客觀指標與主觀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
三、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政策建議
第一,制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標準。中央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過程中應該發揮主導作用,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對地力一政府給以財力上的支持,制定基本公共服務“底線均等”標準,并通過資金、政策的支持,力爭讓全國每個地市都能夠達到這個底線的標準,具體應該做到兩點:一是所涉及指標盡可能細化,二是所涉及指標盡可能量化具體到每一個地市,而且每個地市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中央所定的底線標準進行“只升不降”的調整。同時,要注意“底線”的動態性在實施一段時問后,隨著人口、資源、經濟的變化,“底線”也要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
第二,健全財權、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明晰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問的權責關系,首先要明確劃分政府間的財權和事權??梢越梃b發達國家的經驗,通過國家立法的方式確定政府問的責權關系在事權的劃分,明確哪些該由中央政府負責,哪些該由地方政府負責,在盡可能細化同時,在財權的劃分上,要對各級政府財政收入的分配、范圍等做出明確規定,尤其是對作為財政收入主體的稅收收入的分配,哪些屬于中央政府,哪些屬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出現了財力不足該如何處理等,都要有明確規定。
第三,建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多元合作機制。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強調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還要提倡基本公共服務的多元參與采取“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方式來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之所以由政府部門來主導,是由政府在現代社會扮演的角色所決定,由于基本公共服務屬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兩方面特點,由政府主導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可以有效減少“搭便車”行為,保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效率的最大化。同時,政府由于擁有獨特的財政貨幣權力以及龐大的財政實力,在提供公共產品方面也有巨大的優勢和能力。當然,市場和第二部門也有自己的比較優勢,政府在增加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總量和優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結構與布局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和擴大市場、第二部門的投入及參與,建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多元合作機制市場、第二部門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加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和數量,建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形式多樣化,同時還能夠消除政府對公共服務供給的壟斷,促進公共服務領域市場競爭機制的形成,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最大限度滿足公民的需求。
第四,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導向的績效考核體系。要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納入政績考核體系,強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職能,以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數量和質量以及人民群眾滿意度來考核各級政府,保證不偏離人民受益、人民滿意的原則,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施效果。特別是,要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務為導向的干部績效考核制度,主要包括:一是增加基本公共服務在十部政績考核體系中的權重如圍繞公共服務領域的發展狀況,可將入學率、社會保障覆盂率、城鎮登記失業率、農村合作醫療覆盂率、及城鄉居民滿意度、幸福感等衡量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范圍二是將群眾滿意度作為十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因素,使廣人民眾的評價成為影響干部引遷的重要因素,這樣也會倒逼政府轉變職能,加快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 上一篇:B2C電子商務企業物流綜述
- 下一篇:電子商務稅法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