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散青年教育管理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04 08:17:00
導語:閑散青年教育管理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逐步建立,整個社會經濟生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對當代漁農村青年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過去由于漁農村生產結構單一,很少產生分化,隨著黨和國家各項漁農村政策的推出和落實,廣大漁漁農民的勞動積極性空前提高,漁農村生產結構逐漸多元化,漁農民的身影活躍于第一、二、三產業,涉及多種產業。本文所指漁農村閑散青年(18—35周歲),除在鄉務農者、在鄉務工(商)者和進城(異地)打工者,在漁農村或進城鎮無固定職業、無固定收入的青年。本次調查采用問卷形式,共發問卷42份,收回36份,由于條件限制,調查范圍不廣。本文結合調研資料,擬就新形勢下本區域內漁農村閑散青年的思想與生存狀況作一下闡述,對影響漁農村閑散青年發展變化的具體因素作一下分析,并就此現狀,談一談新時期漁農村閑散青年的教育工作。
一、漁農村閑散青年的幾種類型
根據調查,長白鄉漁農村散閑青少年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1)不愛讀書,經常曠課,拉幫結伙,出入娛樂場所的在校生;(2)學校畢業后,不能繼續升學,以及一些年齡較大,無一技之長,又怕吃苦或不愿從事體力重、工資低而無業的青年;(3)文化素質較低的下崗職工,難以實現就業,無固定收入,依靠偶爾打小工獲取少許收入的青年;(4)刑滿釋放,改造效果不明顯的回籍青年。
二、漁農村閑散青年的基本特征
(一)學歷偏低、生存與發展壓力大。
從漁農村閑散青年的基本情況看,60%的青年是初中畢業,18%的青年是高中畢業,22%的青年是中專畢業。這較之從前,雖然小學文化程度的青年幾乎沒有了,但是伴隨著就業走向市場,在廣大青年擇業機會增加的同時,而對以上學歷的青年來說,在激烈競爭的就業市場中,擇業機會卻在不斷的降低。調查發現,許多中專畢業生剛畢業就面臨失業。此外,還發現一部分漁農村閑散青年沒有穩定收入來源,但已經結婚成家,可以想象,隨著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他們的負擔將越來越重。
(二)觀念較新,渴求文明進步。
改革開放使城鄉之間的信息交流更為頻繁和直接,在眼界不斷開闊的過程中,他們的價值取向、婚姻與家庭觀念等方面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社會進步的趨勢。從漁農村閑散青年對婚姻與家庭意識來看,他們基本上撇棄了傳統的“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保守思想,但對結婚費用來源問題仍比較依賴父母,有這種想法的占70%,這可能緣于他們本身較少的收入來源。在調研中發現,約有60%的青年,都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外面的世界,自己的社會交往面能更拓寬。
(三)輕視漁農業,并有強烈的跳出傳統作業的愿望。
據漁農村勞動力就業和外出從業情況調查看,隨著市場經濟規律和經營活動開放,許多漁農村青年勞動力都有“厭漁厭農”思想。從就業形勢看,喜歡從事服務業的青年占40%,喜歡從事領導和管理工作的青年占18%,喜歡從事工業工作的占12%,不愿意或不安心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年達67%,72%的青年認為主要原因在于漁農業效益不高、生產條件不好、生產勞動太辛苦。有80%以上的青年有走出漁農村抑或脫離傳統作業方式的強烈愿望。有75%的青年認為搞好漁農業的關鍵在于:降低漁農民負擔,調整農副產品價格,優化漁農業生產結構。
(四)崇尚知識,向往高水準的休閑與消費方式。
雖然當代漁農村青年的文化程度與他們的長輩相比相對較高,但他們并不滿足。因為他們普遍認為自己身邊的人比較富裕主要是因為“能力強、會經營管理”和“有文化、有技術”,他們迫切需要參加各種各樣的技能培訓。在調研中發現,漁農村閑散青年對自己受教育程度不滿意的占70%,愿意接受再教育的占60%,可見他們樂于用現代化的科學知識武裝自己,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新的信息,開闊自己的眼界。在文化生活中,90%的青年文化娛樂用品大多是電視機。還發現各種娛樂活動、休閑雜志很受歡迎,在他們文化消費中,喜歡旅游消費的占70%,青年文化生活的另一方面是80%的青年喜歡追求品牌、前衛和時尚。
(五)對社會政治生活方面的意識較淡薄。
由于閑散青年缺乏漁農業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能,在漁農村中屬于弱勢群體,不被重視,被冷落的現象常有發生,影響了他們的權利意識和社會參與積極性。從“是否愿意加入共青團”的比例來看“無所謂”的回答占69%,而“愿意或已交入團申請書”的占31%左右;從“對村干部能否帶領群眾致富”的看法中,持肯定態度的占30%左右;從“對社會不滿,采取的行動方式”來看,認為“要行使選舉權”的占40%,“在合法范圍內采取積極行動”占50%。
三、影響漁農村閑散青年思想和生存狀態發生變化的因素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成分、利益主體、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組織方式多樣化日趨明顯,這種形勢下對青年的競爭意識、自立意識、市場意識、效率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伴隨著青年身份、職業、角色的變化,伴隨著對外開放,青年在接受新的觀念,先進的技術時,青年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發生了變化。
(二)隨著高科技信息技術的速猛發展,一種集電話、電報、電視、傳真等優點于一體的數字網走進人們的生活,這對當代青年,特別是漁農村青年掌握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今激烈競爭的就業市場表現的尤為明顯,誰掌握的業務技術多,綜合能力強、學歷高,誰就能立于不敗之地,事實上就業機會的相對提高也是針對上述青年來說的。
(三)目前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漁農村閑散青年分布比例不均,青年的流動性大。在經濟基礎比較好的地方,緊張的工作、向上的氛圍、豐富多彩的生活,帶動了青年奮發進取、積極向上;反之,生活方式枯燥,生存能力逐漸變弱,甚至會導致社會不良行為,丑惡現象的出現。
(四)目前農業效益不高,漁業生產風險高、且辛苦,漁農村青年掌握的實用技術不足,對漁農業前景不抱樂觀態度。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工業、第三產業的飛速發展,漁農村青年的觀念發生了變化,由過去樂于從事的漁農業轉向其他領域發展。
(五)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帶動了漁農村閑散青年社會政治生活意識的轉向。現在黨組織及團組織對于漁農村閑散青年的吸引力明顯減弱,漁農村閑散青年對社會公眾事業及集體活動的積極性與參與性明顯減少,對團的意識等已今非昔比。
四、探索新時期漁農村閑散青年教育工作
面對新世紀,機遇與挑戰并存,漁農村青年的信念、素質、境界、能力都將受到全新考驗,面對當今漁農村閑散青年生存發展的現狀,各級政府和社會有關方面向漁農村閑散青年投入更多的關注、關懷和具體幫助,引導他們學榜樣、學技能、學科學、求創新,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找到人生的奮斗目標,成為自強、自立、自信的新一代漁農村青年。
(一)樹榜樣,立目標。
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廣大群眾的辛勤努力,漁農民生活質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由于不同區域發展的力度不同,隨之,漁農村青年的生活方式和生存能力存在著差異。面對這種形勢,我們應真正做到強強聯合、強弱聯合,共同發展,帶領青年參觀一些經濟發展好的區域、企業、示范戶,定期舉辦經驗交流會、結對幫扶,并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廣泛宣傳漁農村青年成才致富的先進事跡,利用身邊的典型來激勵他們,幫助他們開拓思路,樹立成功的信心和方向,引導他們沿著成功者所走過的歷程,學習他們的創業精神,工作思路、方法、經驗。同時也幫助他們進一步落實外部環境,如積極推進青年漁農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進程,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保證漁農村青年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使他們真正成為大家作主的主人;要以提高漁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宗旨,全面加強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搞好精神文明“進村入戶”等群眾性創建活動,為漁農村和漁農民的發展提供動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學知識,求發展。
漁農村閑散青年的整體素質不是很高,他們不具有投身新農業科技革命的能力,因此盡快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質刻不容緩,政府及社會在有關方面要對廣大漁農村閑散青年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的教育,幫助他們學習黨的富民政策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規范。應努力建立規范健全的培訓網絡,多渠道、多層次建立培訓基地,擴大培訓覆蓋面,同時也應盡快建立完備的信息網絡,增加閑散青年獲取知識,提高技能的途徑。漁農村各級團組織要抓住逐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利時機,把握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方向,大力培養青年科學種田能手和發展多種經營的青年致富能手,依托已建的青年科技圖書站、青年之家,創立讀書俱樂部等有形陣地,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積極推進“青少年新世紀讀書計劃”,為漁農民青年掌握文化科技知識鋪路搭橋,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條件,使這種學習更方便,更實用,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并形成規模,使其長遠穩定地發展,要積極引導漁農村青年轉變思想觀念,掀起“讀書、學技、創業、成才”的新高潮,各有關部門要采取切實措施加強對青年漁農民的技術培訓,結合“綠色證書”培訓,實施“青年漁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尤其要抓好高效農業新技術的培訓,為漁農村著重培養懂技術、善管理、能經營的復合型青年人才。各級團組織應不失時機地組織青年崗位能手比賽、現場觀摩等各種勞動技能操作和培訓,以此不斷增強漁農村青年自身的業務水平和實踐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增強自身的適應力,發展能力、競爭力。
(三)抓服務,創實效。
進一步加強科技服務,開展就業培訓,增加就業機會,多渠道增加漁農村青年收入。就目前長白鄉而言,新引進的太平洋海洋工程外資項目給一度封閉的長白開啟的工業發展之路,政府部門要緊緊扎住這個機遇大力開展各類培訓、咨詢、指導,引導漁農村青年從事運輸、營銷、服務等行業,從政策、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為漁農村青年的增效增收,成長成才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促進閑散青年實現就業。政府部門應針對閑散青年的特征,增設文化體育娛樂設施、場地,提高閑散青年接觸文化、接受教育的機會,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團組織應以“三爭三創”等活動為抓手,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加大服務力度,不斷完善漁農村青年服務體系,壯大青年義工服務隊伍,完善義工制度,聯合“三下鄉”等活動,深入漁農村基層切實為漁農民提供文化、科技、衛生、法律、廣播電視、農業實用技術等方面的服務,積極開展科技傳播行動。大力宣傳黨在漁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引導廣大漁農村青年善用政策,用好政策,依法代表和維護漁農村青年創業者的權利和利益。團組織要廣泛挖掘社會資源,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對漁農村閑散青年投入更加關注與熱情的目光,真正認識、理解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的“陽光雨露”,讓他們在建設新型漁農村的道路上發揮作用,實現自我價值。
- 上一篇:談論童裝品牌設計程序
- 下一篇:酒店品牌認識設計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