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農民培訓調查匯報

時間:2022-06-18 05:14:00

導語:特色農民培訓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特色農民培訓調查匯報

實踐證明,我國“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而現階段農民就業和保障問題是最大的難題,這兩個難題的根本解決途徑是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群體龐大、長期欠賬、社會轉型等現實都告訴我們,我國農民教育培訓必須走自己的路,必須大膽改革創新,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實際的農民教育培訓發展道路。

關于新形勢下我國農民教育培訓改革發展的目標思路

回顧總結我國農民教育培訓發展歷程,查找在體制機制、教學改革、能力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們會發現,當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現實狀況難以適應新形勢要求,將對糧食安全、農民致富增收,以及城鄉統籌產生嚴重影響,“誰來種地”已經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農民素質問題已經成為“三農”問題的短板,迫切需要理清發展思路,明確發展目標。

一是著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F代農民不再是身份、稱呼,而是有尊嚴、有保障的職業,農業不僅僅是維持生計,而是發家致富的行當,我們要切實從認識上實現從傳統身份農民向現代職業農民的轉變,必須要把職業農民的培養與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相結合,與惠農政策和土地規模經營、貸款等準入制度掛鉤,使農民能夠實現穩定就業、公平保障,成為有尊嚴的新型職業農民。從培養目標上看,要以提高農民對現代科技的吸納轉化應用能力和綜合發展能力為重點,主攻培養生產經營型、技能服務型和農村發展帶頭人三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特別是著力培養種養大戶、科技示范戶、農村經紀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經營者、農機能手、動物防疫員、鄉村干部、大學生村官等主體,為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提供人才保障。從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上看,必須以農民需求為導向,以服務產業為宗旨,以滿足農民多樣化、個性化要求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結合教育培訓內容,選擇適合農民學習特點的時間地點,采用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把農民教育培訓辦到農民心坎上。

二是強化政府主導,鞏固公益性地位。農民教育培訓事業,對“三化同步”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建設教育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意義重大而深遠。推動各級政府按照一把手抓第一資源、抓第一生產力的思路,充分認識和鞏固其公益性地位,把農民教育培訓納入經濟社會和教育培訓人才發展規劃,加強宏觀指導,落實部署責任,成立專門指導機構,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助學政策等議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農民教育培訓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各級農業部門把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議程,優先研究、優先安排、優先保證投入,作為考核工作成效的重要措施。

三是建立完善多渠道體系和多元化機制。充分發揮各級農廣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等農民教育培訓專門機構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強化農業職業院校、農業高等院校、農業科研院所、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有效銜接和聯合,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及其他社會機構參與,構建從中央到地方上下貫通、層次分明、多方參與、支持有力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同時,要下大力氣創新工作機制,依托陽光工程、冬春農民科技大培訓、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糧食高產創建、全國農村推廣示范縣項目等,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形成大聯合、大協作的工作機制;鼓勵各種社會資金投入農民教育培訓領域,建立政府資金投入為主導,企業、單位、個人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推動農業大學、農業科研院所與農民教育培訓專門機構的密切協作,形成“科研成果、實踐示范、推廣應用、教育培訓”一條龍式的工作模式,構建“政府主導、行業指導、多元參與”的工作格局。

關于新形勢下我國農民教育培訓的改革發展戰略

建設有中國特色農民教育培訓發展道路,必須實施以下三項戰略:

一是尊重職業教育規律,堅持教育與培訓并重的發展戰略。職業教育是以職業出發的教育,具有面向人人、多層次進行、服務區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功能和優勢,特別是教育對象不僅僅需要知識、技能,同時需要培養職業道德和職業習慣,提高整體素質。職業教育必須做到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的有效銜接,滿足社會成員多樣化學習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農民教育培訓是最基礎的職業教育,必須按照職業教育規律進行改革,把學歷教育、技能培訓相結合,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相結合,特別是改革四個模式,實現教育與培訓并重,走出一條中國農民教育培訓的新體系。即:改革辦學模式,推動教育與產業結合、校企一體化辦學;改革培養模式,在實踐中進行教學,工學交替、頂崗實習;改革教育模式,推行送教下鄉、案例教育、技能打包教學、仿真教學等教學方法;改革評價模式,推行以能力和實踐為本位、多方參與的評價模式。

二是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堅持現實需求與長遠需求并重的發展戰略。人才成長具有兩個最基本的規律:一是由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綜合效應;二是不斷實踐所產生的累積效應,兩者缺一不可。對被培養者來說,重要的是自我學習、不斷學習和創新學習,對培養者來說,重要的是啟發教學、分類教學和實踐教學。當前,我國農業勞動者素質問題日益突出,數量萎縮、結構失衡、素質堪憂、后繼乏人,急需不斷提高農民教育培訓的水平。這就要求我們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注重培養的針對性、動態性和技能提升的漸進性,在滿足農民現實需求、咨詢答疑、培養實用技能的同時,一定要從培養農民適應市場能力、心理文化適應能力、綜合發展能力的高度出發,全面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在教育培訓中,要正確處理全面發展和一技之長的關系,正確處理農民群體和個體的關系,正確處理階段性學歷教育與終身學習的關系,科學合理設置內容和課程,創新培養方式。特別是要重視分類教育培訓,分類開展實用技術培訓、轉移就業技能培訓、生產技能加文化基礎的學歷教育,開展思想道德、時事政策、文化、衛生、科普常識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教育。

三是尊重要素資源整合規律,堅持現代遠程教育與實踐教學并重的發展戰略。要素和資源只有有效集聚利用,才能發揮更大的效用。中國農民教育培訓最大的特點是面廣、量大,必須利用多種手段、整合多種資源、發揮各類要素的作用,這就必須將現代遠程教育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推進。現代遠程教育主要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把知識和技能傳播到農民生產生活的各個空間,特別是將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與遠程教育緊密結合,提高遠程教育的效果。在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同時,要充分利用農廣校等農民教育培訓專門機構的體系優勢,把教育培訓送到基層,辦到企業,辦到合作社,特別是要針對農民學習特點,高度重視實訓教學,在生產過程、流通環節開展教學活動,進一步提高農民教育培訓的實效性。

關于新形勢下我國農民教育培訓改革發展的推進措施

目前,各級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有許多支持政策和投入,但是,部門分割、各自為戰、重傳統輕創新、重項目輕制度建設、重聲勢輕實效,今后應重點建立和完善體系和機制,全面提升教育培訓能力。能力建設重點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工夫:

一是要在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上下工夫。大力推進送教下鄉,把農民教育培訓辦到鄉村、辦到合作社、辦到企業。建設一批送教下鄉示范村,推進學分制和彈性學制,采用工學結合、農學交替、分段學習、半農半讀等方式,方便農民完成學業。加強特色專業、精品專業建設,改革農民教育培訓評價制度。

二是要在資源整合創新上下工夫。倡導各級農廣校共同參與開發文字教材、音像教學節目和計算機課件,集中體系智慧,開發具有鮮明特色和廣泛影響力的農民教育培訓教學資源;倡導區域性教學媒體資源共同開發,利益共享,加強區域性教學媒體資源建設和綜合利用;建立優秀教學媒體資源評優制度,促進各種教學媒體資源質量不斷提升。利用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農廣在線”等網絡平臺,建立網上課堂,為各級農廣校開展網絡教學提供支持。

三是要在師資隊伍建設上下工夫。以提升能力為核心,分層次、分步驟對各級校長、教學管理人員、輔導教師實施輪訓。以提升教學能力為核心,著力打造一支“雙師型”專兼職教師隊伍。以提升教學規范化管理能力和水平為核心,打造一支能力強、水平高的優秀教學管理人員隊伍。推行導師制度,使教師成為學員生產實踐的師傅。開展教學能手評選和優秀課件評比,鼓勵教師努力鉆研業務,強化能力。

四是要在基礎能力與條件建設上下工夫。重點開展“三個創建”。開展標準化縣級農廣校建設,強化基礎設施,充實教學設施設備,改善辦學條件,創建農民教育培訓示范學校。依托區域產業特色鮮明、辦學條件較好的省、市級農廣校,創建特色現代農業培訓基地;依托各級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科技示范基地、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創建教學實訓基地。

五是要在制度與機制構建上下工夫。加強制度建設,建立“三項制度”:一是健全中等職業教育教學制度,完善送教下鄉和半農半讀的各項管理制度與考核評價制度,實現農民中等專業教育的規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二是建立新型綠色證書制度,使培養對象、培訓內容、培訓時間、培訓形式更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實際需求;三是建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現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有效銜接,全面推行農民職業教育“雙證制”。同時,強化機制創新,推進“五個結合”:一是推進產學研結合,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場所等與農業生產需求、成果轉化緊密結合,成為聯結科研和生產的紐帶。二是推進農廣校與職業教育中心合作,實行錯位發展、合作辦學,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探索建立農教結合工作機制。三是推進遠程教育與實踐教學結合,既重視現代遠程教育手段的應用,又注重對學員實踐技能的培養。四是推進農廣校發展與城市職教結合,實現農廣校與城市職業學校、用工企業在聯合招生、師資培訓、教學資源、學生實習、畢業生就業等方面進行長期、穩定合作,建立農廣校教育與城市職教合作發展機制。五是推進國內外教育培訓結合,建立廣泛的合作交流機制,擴大中國農民教育培訓的影響力,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和中國農民教育培訓發展道路理論研究,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民教育培訓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