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局進村入戶調查匯報

時間:2022-06-19 10:41:00

導語:工商局進村入戶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商局進村入戶調查匯報

為全面了解農村經濟基本情況,更好地服務農村改革發展工作,分局按照市局工作部署,組織人員利用5、6兩個月的時間,在全區廣泛開展了“進村入戶大調研”活動,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進村入戶大調研情況。

區有5個街道,9個鄉鎮,共有村居406個(不含金嶺鎮),其中城區居委會13個,農村村莊393個。本次調研農村共計393個,走訪村書記、村主任、農村經濟帶頭人、貧困戶代表等1373人,其中村支書335人,占調研總人數的24.41%;村主任330人,占調研總人數的24.02%;村經濟帶頭人216人,占調研總人數的15.73%;貧困戶203人,占調研總人數的14.79%;個體工商戶255人,占調研總人數的18.57%;其他人34人,占調研總人數的2.48%。

二、農村總體經濟及市場主體發展情況

(一)農村總體經濟發展情況

1、村集體收入來源比較單一,且年收入嚴重失衡。據統計,村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下的有219個,占全部村莊數的55.73%;10萬-50萬的76個,占全部村莊數的19.34%;50萬-100萬的80個,占全部村莊數的20.36%;100萬元以上的18個,占全部村莊數的4.57%。大部分農村地處偏遠、經濟基礎薄弱,以發展農業經濟為主,村集體無收入或收入很少;小部分農村得益于占有地下資源、地理位置優越、工業基礎較好等,村集體收入主要以收取資源提成或企業占用土地租金為主,雖然收來源單一,但收入卻很高。以鎮為例,發展較快的、、等村,僅靠收取土地租金,年收入就達上百、上千萬元不等,甚至高達3500萬元,但同樣是相隔不遠的該鎮的南塢東、南塢西村集體年收入卻不足1萬元。兩者收入嚴重失衡、差距巨大。

2、村民人均年收入雖有一定差距,但貧富分化程度不大。據統計,全區農村村民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45個,占全部村莊數的11.45%;6000-8000元的157個,占全部村莊數的39.95%;8000-10000元的159個,占全部村莊數的40.46%;10000元以上的32個,占全部村莊數的8.14%。村民人均年收入過高和過低的農村,僅占全區農村的19.59%,大部分村民維持中等收入水平,沒有進一步拉大收入差距。從村民收入布局上分析,城郊的村要好于偏遠的村;有資源的村落要好于無資源的村;工業發達的村要好于以農業為主的村;有特色產業的村要好于無特色產業的村。

(二)農村市場主體發展情況

1、農村經濟發展主要靠個體、私營企業來拉動,集體企業比例下降。從數量上看,全區農村市場主體中個體工商戶4546戶,企業1847戶,其中:集體企業112戶、私營企業1735戶。集體企業所占比例不到6%,而私營企業則高達94%,私營經濟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顯而易見。從規模上看,農村企業中,注冊資金在10萬元以下的273家,10-100萬的1197家;這兩者規模較小,占全區企業總數的79.59%,主要是服務、經營性企業及小型生產性企業等;注冊資金100-1000萬的333個,1000萬以上的44個;這兩者規模較大,主要是集團性公司,以及大型生產、制造企業或采礦、建筑、房地產開發企業等。

2、行業發展分布不平衡,第二產業發展迅速。地處膠濟鐵路沿線,背靠齊魯石化公司,部分鄉鎮擁有豐富的鐵礦、煤礦等礦產資源,具備發展化工、采礦等相關產業的有利條件,故轄區發展經濟偏重于投資大、收益高、相對較穩定的第二產業;全區農村市場主體以第二、第三產業為主,其中第一產業企業31戶、個體工商戶4戶;第二產業企業1635戶、個體工商戶61戶;第三產業企業181戶、個體工商戶4481戶。企業第二產業比例占三產比例的88.5%;個體工商戶因實力薄弱,多以個人經營為主,故集中在投資少、風險小、較為靈活的第三產業。

3、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村特色產業逐漸形成市場競爭優勢。目前,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168家,社員4730個,其中農產品種植75家,畜牧養殖59家,農技服務20家,其他14家。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著重發展“訂單農業”,實行集中供種、合作種植、統一收購、異地銷售,容易形成一定的農產品市場競爭優勢,徹底改變以往小范圍種植、僅在當地銷售、增產但不增收的尷尬局面。代表企業有齊都鎮的眾得利蔬菜專業合作社,每年銷往北京蔬菜營業額達二千五百余萬元;皇城鎮的翠竹蔬菜專業合作社,年銷蔬菜營業額二千余萬元,僅在張店、城區銷售達八百余萬元,銷往廣州、上海等大城市達一千二百余萬元。僅兩家專業合作社每年就能帶動一千五百余農戶發家致富。

4、農村集貿市場盤活農村商品流通的作用仍將持續。雖然隨著超市、商場“進村下鄉”,進一步擠占了農村市場,且農村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農村集市調解農村供需矛盾的作用呈不斷弱化趨勢,但目前仍是農村日用消費品集中交易的重要場所。全區現有農村集市62處,其中場地集29處,路集33處;集市內經營戶數1505個,其中有照557個,登記食品業戶信息313個。

5、品牌戰略正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出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全區農村共有注冊商標87件,其中馳名商標3件,著名商標10件;有意向申請商標注冊的13個,申請馳名商標的1個和著名商標的2個;其中農產品商標10件,綠色農產品認證數量15個。隨著品牌戰略的深入實施,邊河小米、堯王西瓜、翠竹蔬菜等農產品價格明顯高于市場價,但仍日益被廣大消費者認可和接受,當地政府和農民也開始逐慚認識到農產品品牌的重要性,申辦農產品商標熱情正日漸升溫。

三、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食品安全存在諸多隱患。一是農村食品經營業戶素質不高,無法嚴格落實食品“四制”要求。據調查,現在農村食品經營戶中,多以家庭婦女為主,并且年齡普遍偏大,對一些流通領域食品經營相關要求認知能力不足。二是農村消費水平低,選購食品重價格輕質量。目前農民收入仍舊偏低,主要還是從農村小食品店和農村集市上獲得食品,購物環境、衛生狀況較差,再加上其識假辨假能力不強,食品質量就很難得到保證。三是食品監管方式有待進一步轉變。目前工商部門對食品監管仍停留在表面現象上,主要以要執照、看臺帳、查包裝為主,對食品內在質量監管手段不足。

(二)無照經營情況比較嚴重。主要集中在食品、?;?、農資等重點行業。一是食品行業監管部門職責不清,前置許可無處辦理。自《食品法》頒布實施以來,食品行業是以衛生部門主管,質檢、工商、食品藥檢部門根據各自職能實行分段管理,但至今各部門之間部分職責仍未理順。二是前置許可門檻過高,較低層次的經營者很難達到許可條件。重點是小食品店、小餐館、?;窐I戶等,這些業戶存在多個職能部門都能管反而又都不管現象。三是查處力度不夠,無照經營難以杜絕。各基層均面臨人員少、頭緒多、監管區域大等難題,另外個體經營者大多經濟基礎較差,一旦在其投資經營前未及時跟上管理,勢必會造成無照經營既成事實,很難再強行取締。

(三)農村集市監管仍存在肓區。一是仍有個別市場開辦單位未明確,無法落實市場管理責任。全區農村集市62處,已經落實市場開辦單位的50處,另有12處市場所在地村委認為投入和收益沒有可比性,拒不接管市場,致使市場衛生臟亂差現象嚴重,甚至個別富裕村委,有意要把市場取締或遷出。二是市場或多或少都存在占道經營現象。大部分農村集市都設在交通比較便利的村,受場地制約和經營習慣,部分業戶臨路或占道經營,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區政府也專門建立道路交通安全聯席工作會議制,組織各職能部門對占道、馬路市場進行清理整治,但收效甚微。三是重點行業監管有一定難度。由于政府部門間職責不清,致使市場內食品加工、生肉經營業戶無處辦理前置許可;另外生豬定點屠宰點少,且經常關停,不方便業戶進行定點屠宰,個別市場內仍有不法業戶私屠亂宰。四是市場監管力量薄弱,監管的力度、深度不夠。目前,基層工商所承接著整個工商系統多項工作任務,但又普遍存在人員偏少問題,況且管轄范圍廣、市場主體多,部分工作很難管出實效。

(四)農資商品質量監管有待強化。一是無照、超范圍經營農藥。經調查,很多農資店在經營化肥的同時,捎帶無照、超范圍經營農藥,其品種雖多,但數量很少。經營農藥需要辦理《?;方洜I許可證》,且辦理尚有很大難度,無照、超范圍經營農藥行為是屢禁不止。二是農資商品質量真假難辨。雖然經營業戶嚴格按照《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監督管理辦法》的要求,規范使用分局統一印制的“農資監管手冊”,認真落實索證索票和商品查驗制度,但商品內在質量仍需要委托質檢部門抽檢才能辨別優劣。三是農資違法經營行為查處力度不夠。經了解,目前有很多業戶為降低成本或逃避檢查,不再開設固定門頭經營農資,而是以家庭或流動經營方式銷售農資,受權限制約,工商部門不易及時查處或取締,即便查獲該部分違法業戶,也因貨值不大,業戶往往拒絕配合處理和接受處罰。

(五)農村消費維權仍有較大差距。一是農村消費者學法意識不強。很多農民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尚不清楚自己享有哪些權利和經營者該承擔哪些義務,即便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維權也無從談起。二是農村消費者維權主動性差。農民獲得消費的途徑不外乎農村集市、村內商店,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農民開始選擇到城區消費,既便權益受損,也因礙于情面或路途遙遠,大多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不予維權。三是農村經營者法律意識淡薄。在商品經營過程中唯利是圖,一心鉆法律空子來逃避責任,一旦出現消費糾紛,農村消費者不易舉證,給消費維權帶來很大難度。

四、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政策宣傳、扶持力度不夠,影響農村創業積極性。一是政府經濟發展導向偏重發展投資大、收益高的化工、采礦、制造等第二產業,農業生產方面鮮有人參與和投資,致使做為農村發展基礎的第一產業發展較慢;二是村委班子成員調整周期短。農村經濟發展卻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見效,受利益驅使和選舉影響,地理位置優越、工業經濟基礎較好的村委班子只顧眼前利益,熱衷于出租土地或提高租金,收入也多用于村民福利和公益事業;而欠發達地區村委受條件限制,無投入資金或投資熱情不高,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農村經濟長期健康快速發展;三是相關扶持政策宣傳不到位。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央或地方政府每年都會出臺一些惠民政策或激勵措施,但一般僅傳達到村委或有影響企業,大部分村民卻無從知曉。

(二)資金短缺仍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是私營企業大多實力薄弱,周轉資金短缺現象較為嚴重,應對經濟危機能力較差;二是貸款存在兩極分化。資產多、實力強、一般不需要資金扶持的企業越容易從金融部門獲得貸款;而資產少、實力薄弱、越需要資金扶持的企業反而很難獲得貸款;從動產抵押登記情況來看,企業要想獲得貸款,需要用貸款數額3倍以上的動產做為抵押,中小企業具備這樣的實力的不多;三是農業生產風險高、收益少、見效慢,社會資本投入積極性不高;如主營蔬菜生產銷售的諾香倫食品有限公司,年銷蔬菜達二千余萬元,因一時資金周轉困難,急需300萬資金,目前不僅無社會資本投入,并且也無具備實力企業愿意為其貸款提供擔保。

(三)缺乏人才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一是受生活條件、福利待遇等限制,農村留不住人才。走訪中,大多村委成員、經濟帶頭人都感嘆有能力、有技術、有知識的青壯年人才大多都流向城市,雖然目前農村勞動力還不成問題,但農村經濟的發展僅僅依靠勞動力是沒有發展潛力的;二是部分農村經濟帶頭人素質不高,且能力有限。在與其座談中,部分農村經濟帶頭人提的困難、問題多,但解決問題的辦法卻考慮得少;另外村委成員、經濟帶頭人大多都有自己的小產業,往往站在利于自己的角度上對政府或有關部門提出訴求,不利于農村集體的發展。

(四)道路損壞嚴重阻礙農村經濟發展。一是農村道路質量差,維修周期短,往往五年左右就得重新維修一次;二是治理車輛超載力度不夠,交警部門一般集中在城區、城郊治理超載,農村超載車輛鮮有人管理,致使鄉村道路損壞嚴重,不利于農村經濟發展所需物資的進出和農產品產銷鏈的連接。

五、對策與建議

(一)爭取地方政府支持,形成農村市場監管執法合力。將這次“進村入戶大調研”的情況,及時向區政府進行匯報,建議盡快理清職能部門之間在食品飲食業戶監管、占道經營整治、高危行業規范清理、商品質量抽檢等方面的職責,同時,借鑒全區道路安全綜合整治管理模式,由區政府牽頭,組織、協調貿易、食品藥監、衛生、安監、交通、質檢、農業、畜牧、工商、公安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對農村市場進行齊抓共管,重點查處和取締食品、農資、?;返雀呶P袠I的各種違法經營行為,形成監管執法合力,建立起農村市場長效監管機制。

(二)加大宣傳力度,制定惠民措施,扶持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一是通過散發宣傳材料、舉辦培訓班等形式,開展工商、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三者互動,多渠道向農民宣傳中央一號文件等相關惠民政策,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合同法》、《消法》等法律、法規;二是將進村入戶大調研工作長期開展下去,逐步建立工商與村居、農村經濟帶頭人、個體工商戶等聯系制度,加強兩者之間溝通,暢通相關信息渠道,為農村經濟發展獻計獻策;三是大力開展紅盾幫扶工程,繼續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訂單農業”的快速發展,制定發展高素質農村經紀人指導性意見,搞活農村市場流通,實現農民增收;四是充分發揮個私協作用,宣傳動產抵押登記辦法,為企業和金融部門牽線搭橋,幫助農村企業辦理動產抵押貸款,扶持中小企業快速發展。

(三)構建長效監管機制,切實維護農村市場經營秩序。一是進一步明確工商部門、市場開辦單位市場管理職責。以推進農村大集規范化達標管理工作為契機,以創建農村示范大集為抓手,建立和完善轄區內登記市場責任書、巡查監管兩種檔案;調度各所協調所在地村委或建議當地政府采取強制措施督促未落實市場開辦單位的12處農村集貿市場,抓緊落實市場開辦單位責任,確保市場管理相應措施落實到位。二是對市場主體實施分類監管,提高工商監管效率和水平。按月調度和現場核查市場管理系統信息的征集和錄入情況,及時更新和完善系統數據,按照市局認定的商品交易市場信用等級和分局評定的農資業戶信用等級,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業戶、重點商品實施精確監管和信用分類監管。三是推行農資市場監管“兩檔三制一網”,規范農資市場經營秩序。繼續豐富和完善工商監管檔案和農資商品信息檔案,嚴格落實農資經營業戶信用分類監管制度、市場巡查制度、市場預警制度,構建消費者申訴舉報網絡;同時根據農忙季節,開展農資市場專項檢查,重點查處無照經營、超范圍經營,特別是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資經營行為。四是加快布局“一會兩站”,完善農村維權網絡。利用現有的“一會兩站”,在農村廣泛普及消費維權知識,提高農民學法、懂法、用法意識;依靠基層分會加快推進“一會兩站”布局進度,將“12315申訴舉報網絡”覆蓋到全區每個村莊;開展消費維權進村居、進學校、進農戶活動,及時調解農民消費糾紛,確保其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四)注重培育特色產品,發揮農產品品牌優勢。一是扶優創牌,培育地理標志商標。依托我區蔬菜資源優勢,引導、幫助農民和涉農經濟組織選取種植時間長、面積大、產量高、市場銷路好、具備一定地區優勢的蔬菜品種,積極申辦地理標志商標。“西葫蘆”和“西紅柿”兩件地理標志商標現已經國家工商總局受理。二是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創建農產品產業新模式。爭取地方黨委、政府支持,加強與農業、林業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和協作,把商標品牌培育、發展工作延伸到農村,著重選擇一批發展后勁強、經濟效益好、擁有農產品商標的涉農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引導建立農產品“企業+商標+農戶”新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提高農民入市組織化程度。三是鼓勵涉農組織積極參加綠色農產品認證。引導翠竹、思遠、恒潤等具備一定基礎和規模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其內部按需供種、科學使肥、統一收購、集中銷售的經營優勢,實施“訂單農產品”專而精戰略,即集中農產品優勢品種,確保市場占有份額;爭取綠色農產品認證,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