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匯報
時間:2022-07-22 08:51:57
導語:留守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隨著農村男性勞動力的不斷轉移,“留守婦女”逐漸增多,她們成為農業生產和家務勞動的主力軍。為了關心她們的生存發展,維護其合法權益,進一步組織發動她們解放思想,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力量,我們采取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了專題調研。這次調研,我們將“留守婦女”界定為:丈夫連續在外打工超過半年,或經常外出打工、年在外時間超過半年的24歲-62歲的農村婦女。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經調查統計,我市目前共有“留守婦女”6200余人,占我市農村24-62歲婦女的4.7%。她們在丈夫外出務工后,留在家里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教育子女,照顧老人等事務。她們的基本情況如下:
(一)“留守婦女”的年齡結構
被調查的“留守婦女”中,年齡最小的24歲,最大的62歲,平均年齡38.7歲;其中,24—35歲的占58.6%,35—50歲的占32%,50—60歲的占8.2%;60歲以上的占1.2%。
(二)“留守婦女”的家庭生活變化
調查發現,丈夫外出務工后,大多數“留守婦女”家庭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了提高。86%的家庭在收入增加后,新蓋了磚瓦房,添置了新的家庭生活用品,如電冰箱、電視機等,改善了生活條件;有14%的家庭因為外出人員年齡大、無技術等各種原因,家庭無明顯增收,家庭生活沒有明顯變化。
(三)“留守婦女”對丈夫外出打工的態度
交談發現,88%的婦女希望丈夫外出打工,提高家庭收入,這些婦女大多數是青壯年;12%的婦女不希望丈夫外出打工,這些婦女大多年齡偏大。在這些婦女中,既希望丈夫外出打工掙錢,卻又有顧慮的婦女占92%。
綜上分析,市“留守婦女”群體中50歲以下的占絕大多數,丈夫外出務工對多數家庭的生活起到了改善的作用,她們對丈夫外出務工既報有希望的態度,同時又顧慮重重。
二、存在的問題
調查發現,“留守婦女”堅毅剛強,吃苦耐勞,但她們身上所承受的壓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大多數的“留守婦女”雖然承擔了家庭的重擔,但對生活抱有樂觀態度,對未來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向往,她們是快樂地累著。同時我們還發現,她們在生存與發展、權益保護等方面遇到了一些問題。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勞動強度高,身體健康受損
“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庭事務,照顧孩子上學,有的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勞動強度很大,嚴重損害身體健康。在走訪調查的過程中,反映勞動負擔重、身體不太好的占80%左右。由于家中缺少勞動力,所有的粗活、重活、忙活幾乎都壓在了“留守婦女”肩上。有的婦女農忙季節一個人不分白天黑夜,經常是一天只吃兩頓飯,有時累極了,連飯也吃不下,在地頭上倒頭就睡。下堡村的一名婦女流產的時候,丈夫也沒有回來,是鄰居幫忙照顧了她三天,自己覺得不好意思了,掙扎著給孩子冼衣做飯,從此落下了手腳疼的病。另一名婦女家中有2個孩子和兩位80多歲的老人。家中所有的活都她一人做,可丈夫掙的錢遠遠不夠老人治病、孩子上學的,自己感覺累的都快要趴下了。村里老年人普遍說:“現在農村的女人比過去的女人累多了,苦多了。地要一人種,孩子、老人的飯菜要一人做。女人現在是家里的頂梁柱,沒有了女人,就沒有了家?!?/p>
(二)夫妻感情缺失,家庭出現危機
因丈夫長年外出打工,“留守婦女”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紅燈”。這些遭遇婚姻危機的婦女面臨著相似的狀況:一是夫妻間缺乏聯系和日常的交流;二是“留守婦女”不知丈夫的打工收入;三是“留守婦女”為了讓丈夫外出打工掙錢養家,自己忙于田間勞作、養老、教子,精神空虛;四是丈夫不再承擔“養家”義務;五是丈夫有外遇。近年來,“打工婚姻”離婚案呈不斷上升趨勢,據某鄉鎮法庭統計:每年審理涉及打工青年離婚的民事案件達20多件,占離婚案件的48.3%。如某村一青年田某,常年在外與人合作搞建筑施工,便與打工女王某長期同居,并生有一子。留守在家的妻子被迫與丈夫離婚。同時,我們在調查中也發現,有一些長期分居的留守婦女,由于文化程度很低,自我控制力不強,易受不良現象和不法分子的誘惑,出現婚外情和婚外性行為,有的出現家庭破裂。據市法院等有關部門的統計,在農村離婚人群中,因為夫妻一方外出務工導致離婚的比例高達四成以上。
(三)精神負擔重,缺乏安全感
調查顯示,由于丈夫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婦女”們忍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負擔。調查發現,89%的“留守婦女”覺得丈夫的忠誠成了她們最大的心理負擔—她們害怕城里是個花花世界,擔心老公在外干活經不起誘惑,拋妻棄子,因此成天提心吊膽;73%的婦女擔心外面的世界太復雜,丈夫在外面受人欺負?!傲羰貗D女”們普遍反映農村治安狀況不好,沒有安全感。由于男人不在家,白天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說話,怕遭人閑話;晚上又害怕歹徒入室行兇搶劫。一名被調查者說:“村里的一些光棍或無賴經常沒事找事到我家,死皮賴臉地坐著不走,我越害怕他們越猖狂。想想我就害怕?!睋嘘P部門統計:農村性侵害案件中,62%的受害者是“留守婦女”,37%的“留守婦女”家庭受過盜竊等不法行為的侵害。
(四)能力精力不及,子女教育出現偏頗
調查顯示,大部分的“留守婦女”由于承受著農業生產、家務勞動雙重負擔,教育子女的時間相對減少;有的婦女文化偏低,對子女教育力不從心,往往是物質上的滿足大于知識的教育,出現了“重養輕教”現象。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婦女表現出對子女教育的擔憂:63%的婦女擔心自己精力或文化有限,影響孩子的學習提高;37%的婦女擔心丈夫與子女缺乏交流,致使兒女形成“戀母情結”或“親情饑渴”,而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正常性格的形成。
三、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建議
(一)高度關注“留守婦女”問題
農村“留守婦女”已經成為農村一個新的特殊群體,不解決好這一群體的各種問題,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產生不利影響。建議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重視并關注農村“留守婦女”問題,把它放到影響全局的高度來認識,妥善解決這一特殊群體的特殊問題。
(二)積極為“留守婦女”提供幫助
“留守婦女”勞動強度大、心理壓力大等問題,在短期內很難徹底解決。這就需要各有關部門積極為她們提供幫助,關心她們的生活,幫助她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困難。成立家庭咨詢(服務)站點,設立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幫助“留守婦女”解決心理問題。條件較好的村莊可創辦兒童托管中心和老人服務中心等,減輕“留守婦女”的勞動強度。有關企業要因地制宜改善打工者居住生活條件,通過建“夫妻樓”、減少租房費用等措施,幫助一部分夫妻愿意帶著孩子共同打工的家庭團聚。
(三)加大婦女權益保護力度
針對目前農村“留守婦女”遇到的各種問題,社會各界應積極保護她們的合法權益,加大《婦女權益保護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執行力度,通過法律知識宣傳、培訓等方式,教育婦女提高自我維權意識。加大社會治安管理力度,在村莊建立“治安巡邏隊”,保障社會治安,減輕“留守婦女”安全方面的心理壓力。加大對外出務工人員的教育培訓和管理力度,把勞動技能與相關法律法規及家庭教育知識結合起來,教育和引導他們自覺履行家庭責任和義務,遵守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維護家庭穩定。
(四)提高“留守婦女”自我發展能力
提高農村婦女的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她們的自身發展,是解決“留守婦女”各種問題的重要途徑。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舉辦各類知識、技術、技能培訓,要逐步提高農村“留守婦女”的受益比例。提高她們科技致富能力和科學教子水平。婦聯組織要廣泛發動農村“留守婦女”增強學習新知識、提高自身發展能力的緊迫感,克服依賴心理,主動提高自我發展和應對各種困難的能力。
(五)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徹底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問題
從當前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將是較長一段時間農村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與此而伴的“留守婦女”問題也將是一個必須長期面對的現實問題。這個問題的最終解決必須靠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實現。通過新農村建設,發展生產,改善生活,提升文明程度,改變生活環境,縮小城鄉差別,改善城鄉二元結構,逐步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由外出務工轉移方式向就地轉移方式轉變,徹底解決“留守婦女”問題。
- 上一篇:婦聯加強單位婦委會指導意見
- 下一篇:商品包裝整頓指導方案
精品范文
10留守兒童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