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流動兒童服務體系調查報告
時間:2022-07-22 08:58:27
導語:留守流動兒童服務體系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是一項關系兒童健康成長、家庭幸福和諧、社會穩定發展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市積極探索關愛留守流動兒童的工作機制和模式,努力構建融家庭、社會、學校教育為一體的多方位的關愛服務體系,留守流動兒童工作逐步走上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一、構建關愛服務體系的探索與成效
針對留守流動兒童教育、管護這個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命題,我市經歷了一個探索、推廣、實踐、有序推進、健康發展的過程。2005年,我市由文明委牽頭,在三縣3個鄉鎮開展關愛“留守孩子”工作試點。之后,婦聯、教育、關工委、團委等相關部門各自為陣,發揮優勢。2007年,市婦兒工委爭取市政府重視支持,在全市實施留守流動兒童關愛工程。去年,又將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室建設納入政府民生工程。通過建立“四項機制”、完善“四種模式”、打造“四個品牌”,形成了“黨委重視、政府主導,婦聯協調,各方共管”的留守流動兒童工作關愛服務體系。
(一)“四項機制”推進,傾心構建關愛服務體系。
一是建立領導責任機制。2007年,經市政府第95次常務會議研究,明確留守流動兒童關愛工程由各級政府婦兒工委牽頭實施,宣傳、教育、衛生等12個部門為責任單位,以“十百千”行動(每個縣區在留守流動兒童集中的村、居、校建立10個“留守流動兒童之家”、培訓100名班主任或臨時監護人、聘請1000名“愛心家長”)為載體,開展關愛活動。市財政每年撥付15萬元關愛工程專項經費。2010年,在省婦聯的支持下,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室建設又納入了政府的民生工程,省財政為每個活動室配備2萬元的物品,由市婦聯牽頭組織實施,各縣鄉鎮長為責任人。目前,首批17個鄉鎮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室已建成。市、縣區和民生工程項目鄉鎮三級組織領導機制的完善為構建關愛服務體系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是建立目標管理機制。在7個文件中確立目標:在市政府辦公廳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婦女兒童工作的意見》、《關于實施“五項工程”解決“兩綱”重難點問題的意見》中將關愛留守流動兒童作為重點工作納入其中;在《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規劃》《市婦聯關于開展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家長學校創建活動的意見》中確定了建立留守流動兒童家長學校的目標措施;下發的《市婦兒工委關于組織實施留守流動兒童關愛工程的方案》、《市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室建設實施辦法》,《市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室管理考核辦法》使我市的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有章可循,有效管理,有序運行。
三是建立調研督查機制。我市堅持“以調研出思路、以督導促提高、以交流帶發展”增強關愛工作力度:堅持每年到各縣區留守流動兒童之家、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室全面開展留守流動兒童情況調研。撰寫的《市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問題調研報告》,分別在省人大調研和市政協社情民意座談會上做專題匯報和發言,并被黨刊《工作》采用;堅持每年深入各縣區督導關愛工程實施和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室民生工程建設。并先后作為市政協主席督辦提案和民生工程專項視察,深入各留守流動兒童之家、活動室實地查看;堅持每年組織交流觀摩活動,全面推進關愛工作。連續兩年召開了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程推進會、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室民生工程現場觀摩推進會,并掛牌命名表彰了11個“市優秀留守流動兒童之家”。
四是建立宣傳推進機制。我市通過強化“四個宣傳”提高關愛工程、民生工程的知曉率,擴大留守流動兒童受益面。通過在婦聯網上開設民生工程專欄、在電視臺和《日報》、《新安晚報》、《江淮晨報》等新聞網絡上刊登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室建設的相關信息強化媒體宣傳,營造了有利于關愛工作的輿論氛圍;通過為活動室(家)統一制作宣傳欄、設置醒目宣傳牌、配送雜志架、影集等物品拓展場地宣傳,為吸引更多的孩子參與積極創設條件;通過連續三年舉辦全市留守流動兒童之家管理者培訓班擴大項目宣傳,提升了留守流動兒童之家、活動室管理者的工作水平;通過組織四大領導班子深入農民工子女定點學校流動兒童活動之家慰問、招募“愛心大使”、志愿者服務、舉辦教育知識講座等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深化社會宣傳,不斷提升關愛工作的社會影響力。
(二)“四種模式”聯動,不斷豐富關愛服務內容。
我市充分整合社會資源,采取四種關愛模式,為關愛服務體系建設持續注入新鮮活力,促進留守流動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一是陣地服務式。我市針對留守流動兒童放學后、雙休日、節假日等管教“真空時間”,在學校、鄉鎮、社區(村)等留守流動兒童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先后建成97個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室(家)。特別是今年納入民生工程后,除在學校新建255個留守流動兒童活動之家后,又依托鄉鎮綜合文化站建立17個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室。這一舉措使鄉鎮文化部門和婦聯實現了共同參與、資源共享、互相促進、一舉多贏。各活動室(家)在管理方式上科學規范,做到“三齊全”,即家長兒童檔案齊全,活動管理制度齊全,場地設施設備齊全。在活動內容上做到“三關注”,即關注心理健康,通過開通親情電話、設立師生“悄悄話”室、心理咨詢站等為留守流動兒童疏導心理問題;關注實踐鍛煉,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興趣學習、表演活動、外出鍛煉游覽等為留守流動兒童提供自我展現、樂于交流的平臺;關注安全保護,通過舉辦法制講座、“少年模擬法庭”、安全教育課堂等活動增強留守流動兒童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此外,我市在留守流動兒童較為集中的學校,創建了84所留守流動兒童家長學校。其中有8所分別被評為全國和省留守流動兒童示范家長學校。肥西縣還建立了行知寄宿制“留守孩子”學校,在校生共300人。
二是結對幫扶式。目前,我市已建立了一支由教師、律師、“五老”人員、社會工作者、大學生等組成的留守流動兒童志愿者工作隊伍,全部登記在冊。這些愛心家長分別與留守流動兒童開展“1+1”活動,為每個孩子提供心理疏導、作業輔導、生活幫助等服務。特別是長豐縣組織全縣1300多名機關干部與留守兒童愛心結對,定期送去親情關愛,實現貧困留守兒童關愛全覆蓋;市婦兒工委創造性地組織36個成員單位與優秀兒童之家開展“1幫1”結對幫扶活動。每年“六一”期間,各成員單位分別向所結對的兒童之家贈送電腦、圖書、運動器械等價值十幾萬元的款物,有力推動了我市留守流動兒童之家的建設。
三是項目運作式。我市瑤海區三里街和廬陽區汲橋社區“快樂兒童俱樂部”是英救會與婦聯合作的社區兒童福利項目。各級婦聯依托項目資金,不斷在形式上、內容上、手段上創新,現已形成“兒童自主參與、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成熟的管理模式。孩子們自己選出的圖書管理員,自主制定的圖書閱覽、器材保管、衛生值日等制度,全程自我管理和服務的實踐,提升了孩子的素質和能力;組建的繪畫、作文、舞蹈興趣小組,陶冶了留守孩子的情操,使他們的課余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創辦“兒童宣傳隊”、《社區兒童報》、“社區兒童論壇”、“助我成長親子論壇”等為流動兒童帶來自尊、自信,成為留守流動兒童工作中的一朵奇葩。三里街“快樂兒童俱樂部”先后接待了省內外以及英國、朝鮮等多個國家和香港、成都等26個地市代表團參觀學習,《人民日報》、《日報》、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都曾予以報道,英國王室安妮公主也對俱樂部給予了“你們讓兒童有了‘賓至如歸’的感覺”的高度評價。俱樂部里兩名流動兒童還應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兒童中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邀請,參加了《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執行中期的評估。
四是部門聯動式。我市充分利用和盤活社會資源,充分發揮政府婦兒工委成員單位的職能作用,形成關愛合力。市教育局切實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就學權利,專門下發《關于做好在市區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試行)》等一系列文件,使我市成為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入學“門檻”最低、手續最簡化的城市之一。截至去年秋季,我市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定點學校已達到100所,居全省各市首位,今年又在三縣中小學建立了255個留守兒童之家;市文化局、市公安局開展校外網吧整治,不斷優化校園周邊網絡環境;團市委組織共青團員、少先隊員與留守兒童開展“一對一”結對互助活動;市婦聯先后組織留守流動兒童參加全市“一起成長、感恩面對面”、“百名留守兒童看”、“好娃娃嘉年華”等活動,為留守兒童送去關愛。特別是納入民生工程后,留守兒童活動室建在鄉鎮文化站,教育、文化、婦聯、鄉鎮齊抓共管、形成合力,使留守兒童家里家外、校內校外均有人愛、有人管、有人教、有人護。
(三)“四大品牌”創新,竭力凸顯關愛服務亮點。
我市積極探索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創新舉措和有效辦法,經過幾年的實踐,已形成多個品牌。肥東縣構建完善的“留守小隊”模式被國家11個部委倡導推廣;肥西縣的“家長制度”為留守兒童送去了母親般的關愛;瑤海區的“快樂兒童俱樂部”成為農民工子女的樂園;廬陽區的“假日托管學校”已拓展為“四點半學?!?、“星期天課堂”。此外,正在探索中的“濱湖家園快樂學堂”、“楊老師心理工作室”等都作為關愛服務的亮點載體,融學、教、管于一體,成為留守流動兒童的快樂家園。全國婦聯副主席趙少華和教育部部長陳小婭、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副主任萬燕、全國婦聯兒童部部長鄧麗來考察時,對我市實施留守流動兒童關愛工程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目前,全市共建有留守流動兒童活動之家、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室352個,招募了9677名“愛心家長”,培訓了班主任和“愛心家長”7000多名,設立親情電話623部。
二、構建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體會與思考
經過幾年來的試點和推廣,我市的留守流動兒童工作呈現出有序推進、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留守流動兒童活動陣地也從僅有簡單的課余活動場所發展為機制健全、管理規范、設施齊備的留守流動兒童之家和活動室,成為孩子們的開心樂園、家長的放心港灣、政府的關注重點。但是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如何構建更有效的留守流動兒童的關愛服務體系,是當前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作中亟需探索、解決的重要新課題。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為構建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提供根本保證。
近年來,各級教育、團委、婦聯、關工委等部門都在做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有的地方也成立了關愛工作協調機構,但從實施情況來看,由于人員、經費、場地等多種因素,尚未形成有效合力。要構建有效的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必須堅持政府主導。要建立由政府牽頭,教育、財政、婦聯、民政、關工委等各部門共同參與的留守流動兒童工作關愛服務組織機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資源整合,形成合力。要將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整體納入政府民生工程,有健全的運行管理機制,有雄厚的經費支持,有相應的目標分解和督查考核辦法,才能使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更有力度。要不斷完善留守流動兒童救助機制,切實保障特殊困難留守流動兒童獲得及時有效的社會救助,才能確保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更有實效。要制定有利于農民工進城就業的各項政策、措施,鼓勵農民工將子女帶在身邊,從源頭上減少留守兒童的產生。
(二)完善學校教育機制,確保留守流動兒童享受優質的教育服務。
目前,由于學校教育資源不均衡,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和教育教學質量有待進一步改善和提高,導致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得不到高質量的學校教育。隨父母進城的流動兒童,因各種體制的限制,又難以享受到與城市兒童相同的受教育權利,即使完成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高考。如何完善教育機制,均衡教育資源,使留守流動兒童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優質教育,是構建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著力提高農村學校的辦學質量,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努力促進教育事業均衡發展,使農村留守兒童能享受到高質量的學校教育;要大力支持農村寄宿學校的的建設,對農村寄宿制學校提供經費支持,積極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條件。另一方面,要完善和健全公平的社會教育機制,制訂和實施有利流動人口的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讓農民工與城市居民享有相同的權益,使隨父母進城的農民工子女享受與城市兒童完全平等的教育。
(三)整合社會資源,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關愛服務網絡。
留守兒童長期遠離父母,由于監護的不到位、親情的缺失、生活的困難,容易引發安全、心理等各種問題。整合社會資源,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關愛服務網絡,為留守流動兒童提供全方位關愛服務,是構建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關鍵因素。要大力開展留守兒童校外活動陣地的建設,在鄉(街)、村(社區)層層建設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活動室、彩虹家園等留守兒童課余活動場所,不斷豐富留守兒童校外的精神文化生活;要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組建由愛心人士和教師、心理咨詢師、社區工作人員、大學生村官等各類人員共同參與的關愛服務隊伍,為留守兒童提供親情關愛、心靈撫慰、生活救助,彌補留守兒童缺失的親情和缺位的監管,使留守兒童雖然遠離父母,也能享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身心健康地成長。
(四)加強家庭教育服務,提升家長和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重要環境,家長在留守流動兒童成長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完善家庭教育服務網絡,加強家庭教育服務,提升家長和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水平,是促進留守流動兒童健康成長的家庭保障。目前,婦聯系統創建了各種形式的留守流動兒童家長學校,面對留守流動兒童家長開設家教課堂,但因家長忙于務工,或是頻繁更換務工地點流動性太大難以組織。婦聯、教育等部門要借助留守流動兒童活動之家、留守流動兒童家長學校等陣地,建立與留守(流動)兒童家長電話、短信聯系等交流平臺,通過上門家訪、致家長一封信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創造性地開展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努力提高家長及監護人的教育素質,使他們承擔起教育孩子的不可推卸的責任,為留守流動兒童快樂成長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
留守流動兒童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出現并將在相當長時間存在的社會群體,構建關愛留守流動兒童服務體系,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相信,在黨委、政府的重視下,在社會各界的參與下,我國留守流動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一定會在祖國的大家庭里健康快樂的成長!
- 上一篇:主任在科技創新會講話
- 下一篇:家政服務業基本概況調查匯報
精品范文
10留守兒童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