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是新農村建設重要引擎
時間:2022-11-30 05:15:00
導語:黨建是新農村建設重要引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一號文件的出臺和“兩會”的熱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已經被正式強力啟動。在一個有著9億農民的大國,沒有農村的小康,就談不上全國的小康;沒有農村面貌的根本改善,全國的面貌就永遠稱不上改善。故此,“建設新農村”可謂推進全面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之路。
但是,這個“必然之路”走起來卻很難一帆風順。因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可謂是一個歷史性的任務,面臨著經濟基礎薄弱、思想觀念滯后、操作方式欠缺和人才瓶頸等多方面的具體問題。
經濟基礎方面:由于建國以來的幾十年間“農業稅”一直在繳納,而且農產品的價格更是一直被壓低,換言之,農村和農民不僅在通過農業稅的方式明補城市和工業,更因為農產品的實際價值遠遠低于市場價值而對城市進行了多年的暗補。如此的政策傾斜,導致了城鄉差別的持續加大,農村、農業和農民處于持續的積弱積貧狀態。農村是如此之大,農民是如此之多,基礎是如此之弱,要建設新農村,如果等待城市和工業來“拖”,卻未必能夠拖得動。
思想觀念方面:從歷史角度看,中國的農耕經濟歷史悠久,而且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有著重農抑商的傳統。這導致了經濟的相對封閉,而相對封閉的農耕經濟,反過來又涵養了“富有中國特色”的農耕文化。受這種強大的農耕文化影響數千年的中國農民,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思維方式以及觀念的不適應,已經越發明顯。
操作模式方面:以怎樣的模式建設新農村,是另外一個考驗。顯然,如果仍然延續包產到戶后形成的“責任田”模式,難以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面貌。農民、土地資源、生產資料等,必須能夠被組織起來。無論是仿照歐美農村的公司化模式,還是仿照東亞國家地區興起的綜合農協模式,反正不能延續此前國內一直在實施的小農模式。
建設人才方面:長期的教育錯位,長期的收入失衡,經使一些農村不僅缺乏學有所長的知識型人才,甚至連年輕的勞動力也十分缺乏。有許多地方,只是老弱者在留守,而大多數年輕人已經散到各個城市去尋找發展機會。而且,由于這種狀況已經持續很多年,許多新生代農民其實已經變身為“新生代農民工”———不要小看這一字之差,這一字或許意味著這些人對農村和農業的天然抵觸。因此,如何組織起有生力量投身“新農村建設”,在很多地方已經是不可回避的一大難題。
面對這一攬子難題,憑農民自身的力量根本難以解決。要真正解決這些難題,必須有一個可靠的、有力的農民組織。在這樣的局面下,在農村抓好黨建工作,就顯得特別重要———只有通過強有力的黨建工作開展,才能在農村建立起強有力的組織,呼喚起人們的熱情,轉變農民的觀念,增強農民的自信,謀劃妥當的發展途徑,為農村的各項建設事業聚攬到必備的人才,籌措到必需的資金……只有如此,才能幫助廣大的農村和農民從原始的勞作方式、緩慢的生產節奏、很低的生產效率當中解脫出來,讓他們盡快追上以工業文明和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生活的步伐。
有人稱,悠遠的農耕經濟文明已經成為中國繼續發展的一個沉重包袱。的確,隨著地球人口的急劇增多和資源的相對減少,傳統的低效農業生產模式也確實捉襟見肘。所以,此時來自現代工業文明和市場經濟大潮的強力沖擊,對中國傳統的農耕經濟的確如同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在這樣的歷史性局面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不得不為之的選擇,同時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在這幾千年才出現一次的歷史性轉折面前,我們對“新農村建設”既要充滿信心,也要正視其困難。此時,面對這道不折不扣的歷史性難題,如果不通過強有力的黨建工作,農村和農民終將難免是一盤散沙,將很難對其中的種種困難應付自如。所以,說黨建工作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引擎和基石,毫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