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解放思想 促進非公經濟發展
時間:2022-03-06 06:06:00
導語:繼續解放思想 促進非公經濟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重申了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政治保障,展示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廣闊前景。
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是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認識和實踐過程。1978年至今的近30年,是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也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核心———所有制形態的不斷創新和完善;更是逐步消除了由所有制結構不合理形成的對生產力的羈絆,發展和解放生產力的進程。非公有制經濟從“資本主義的尾巴”到“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再到需要“毫不動搖”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直至黨的十七大報告重申了“兩個毫不動搖”,增添了“兩個平等”、“一個公平”,都是不斷解放思想、逐步沖破認識上的傳統羈絆,取得的一次次理論飛躍的結果??梢哉f,非公有制經濟的萌芽發展壯大都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產物,是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結果;沒有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就沒有非公有制經濟的今天。
非公有制經濟必然要成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的生力軍。十七大報告開宗明義提出了要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只有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才能打破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完善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非公有制經濟作為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產物,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育成長,不斷壯大的,而要實現非公有制經濟的更大發展,同樣有賴于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沖破傳統觀念和體制機制羈絆。經過近30年的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已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壯大,成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最有沖擊能力和戰斗力的群體。非公有制經濟對傳統模式和思維下形成的體制機制障礙最了解,理應努力走在“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的前列,為自身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是非公有制經濟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的立足點。近年來,重慶非公有制經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與全國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到2006年底,全國非公有制經濟占GDP的比重在65%以上,重慶是53.1%;全國每萬人有37.9戶非公有制企業,重慶是30戶;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排名名單上,重慶僅有6家,占全國的1.2%。有差距才有壓力,有壓力才能為重慶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增添動力??茖W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2007年上半年,我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為1.35噸標準煤,仍高于本身就較高的全國平均水平。非公有制企業要正視經濟增長消耗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現實和后果,要自覺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努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領先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實現管理創新轉變。非公有制企業還要積極參與到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中;要努力貫徹“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要求,自覺克服“以物為本”的發展觀,努力促進社會公平和諧。
二、以大力實施“三創”工程為載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服務城鄉統籌發展
實施好“創業興業”工程,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工商聯要做非公有制經濟的“娘家和后盾”,努力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提供“陽光、空氣和土壤”,營造創業興業的良好氛圍。繼續推動《國務院關于引導支持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及配套政策的貫徹落實,辦好中國(重慶)民營經濟發展論壇。實施好“萬家民企幫創業”活動,組織民營企業籌資成立工商聯光彩創業擔保公司,為有志創業人員自主創業提供小額貸款擔保服務,幫助解決創業資金問題。以創業興業帶動就業,努力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努力爭取在未來5年,全市非公有制企業新增就業崗位150萬個。
實施“創優爭先”工程,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大力弘揚“重信重義、自強不息”的新渝商精神,培養“新渝商”的崇高精神境界,激發“新渝商”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打造“新渝商”品牌,樹立其良好的社會形象。抓住推進城鄉統籌這一重慶實現科學發展的戰略突破口,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則,采取宜投資則投資,宜合作則合作、宜采購則采購,宜招工則招工,宜培訓則培訓、宜捐贈則捐贈等多種形式,開展好萬家民企助“三農”光彩活動。
實施“創新發展”工程,不斷增強工商聯服務發展的能力。要按照市委對新一屆工商聯工作要“傳承創新”的總體要求,充分發揮工商聯在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參與政治和社會事務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發揮其在做好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在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經濟方面的助手作用,充分發揮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過程中的協調作用,在行業協會商會改革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不斷增強工商聯服務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