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計劃報告

時間:2022-03-12 03:30:00

導語:社會發展計劃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發展計劃報告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會報告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年計劃草案,請予審議,并請省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年是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一年,我省經歷了低溫雨雪冰凍災害、“5.12”汶川特大地震、“8.30”攀枝花-會理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在省委領導下,在省人大和省政協監督支持下,全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執行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堅持“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全省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初步統計,全年生產總值實現125**.3億元,增長9.5%,比計劃目標低0.5個百分點,高于全國0.2個百分點;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41.8億元,同口徑增長18.9%,比計劃目標高4.9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3元,增長13.8%,比計劃目標高3.8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4121元,增長16.2%,比計劃目標高8.2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上漲5.1%,低于5.9%的控制目標。

(一)全力投入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災區生產生活秩序基本恢復

面對突如其來的汶川特大地震,全省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全力以赴,奪取了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千方百計搶救群眾,搶救被埋人員83988人,收治傷病員400.5萬人次,緊急轉移、應急安置受災群眾1200余萬人。妥善安置因災新增孤兒、孤老、孤殘人員1460人和受傷致殘人員5899人,3個月內完成了445.4萬戶住房損毀家庭的過渡安置,9月1日前災區中小學生全部復課。加強衛生防疫,及時對建筑物廢墟等進行環境消毒,實現了大災之后無大疫。搶修交通、通信、電力、供水等損毀基礎設施,有效保障了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嚴防次生災害,成功排除唐家山等堰塞湖、震損水庫、堤防險情,排查12969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并及時采取防患措施。強化物資和資金保障,抓好救災物資的籌集、接收和調配,下撥中央和省級財政各類抗震救災資金985.5億元。

加快推進災后恢復重建,編制完成全省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10個專項規劃和43個行業規劃,及時出臺貫徹落實國家《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的實施辦法和支持災后恢復重建的政策措施。災后恢復重建進展順利,開工城鄉住房116.6萬戶、建成57.5萬戶;啟動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建設,建成學校211所、醫療衛生機構189個;開工高速公路和國省干線公路項目76個、水利項目862個;97%的受災工業企業恢復生產。建立協調對接機制,積極做好對口支援協調服務工作,已確定援建項目19**個、資金431.1億元,到位資金134.5億元,開工項目736個、完工項目179個。抓好港、澳援建工作,組織實施省內對口支援。

(二)努力克服自然災害、金融危機雙重影響,三次產業實現平穩增長

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366.2億元,增長3%,比計劃目標低1.5個百分點。穩定播種面積,糧食總產量700億斤,增長3.2%。特色效益農業加快發展,油菜籽產量37.9億斤,增長10%。畜牧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生豬出欄9020萬頭,肉類產量181.1億斤、增長4.3%,水產品總產量26.1億斤、增長7.5%,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2.2%。農業產業化經營明顯推進,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6000多家、增長5%,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1.6萬個,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戶占農戶總數的53%左右。勞務經濟穩步發展,全年實現勞務總收入1228億元,增長14%。

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790.1億元,增長12.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939.3億元,增長17.9%,比計劃目標高2.9個百分點;利潤總額680億元,增長12%。高新技術、優勢資源開發、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逐步壯大,大企業集團“兩個帶動”工程和“小巨人企業計劃”深入推進,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58戶。492個重點技改項目完成投資391億元。產業園區建設步伐加快。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1.4%。

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350億元,增長8.3%,比計劃目標低1.7個百分點。商貿服務業發展較快,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00.8億元,增長19.6%,比計劃目標高6.6個百分點。旅游業因災受到較大影響,全省旅游總收入1**1.5億元,下降10.3%。房地產業在調整中發展,商品房及住宅銷售價格漲幅回落,商品房銷售面積3000萬平方米,下降35%。金融業穩步發展,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8661億元、11163.4億元,增長33.8%、25.5%。

(三)強力推動項目建設,投資保持較快增長

強化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581.2億元,增長29.5%,比計劃目標高9.5個百分點。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優先啟動了一批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和對災后恢復重建具有先導性、基礎性作用的項目;農林牧漁業投資323.9億元,增長67.3%;工業投資3**0.1億元,增長27.7%?;A設施建設投資加大,交通投資614.8億元,增長41.2%,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2162公里;能源投資838億元,新增天然氣輸氣干線440公里、發電裝機容量264萬千瓦;水利基本建設投資25.4億元,新增有效灌面35萬畝、蓄引提能力1.45億立方米。

狠抓重大項目建設,全省462個重點項目全年完成投資1615億元,其中50個重點支持和重點推進項目完成投資890億元。南渝、鄰墊、西攀、攀田4條高速公路建成,**至都江堰快速鐵路、成綿樂鐵路客運專線、雙流國際機場二跑道、珙縣火電廠一期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成蘭鐵路、官地、大崗山、長河壩、瀘定水電站和福溪火電廠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

(四)大力推進改革開放,發展動力活力不斷增強

加快推進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的改革,著力消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加快,德陽、自貢、廣元3個省級試點順利推進,擴權強縣試點初見成效。投融資體制改革力度加大,搭建了“**發展”等省級投融資平臺,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并聯審批在全省范圍內推行。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深化,全省已有184個鄉和2888個村完成了村級林改任務,累計確權面積1588萬畝。省屬國有企業改革積極推進,國有資產監管體制進一步完善。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2.1%。繼續深化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所有市(州)、縣(市、區)實行了部門預算。

實施充分開放合作戰略,對內對外開放成效顯著。成功舉辦第九屆中國**國際博覽會,赴18個對口支援?。ㄊ校┖透?、澳特區開展致謝和投資促進活動,川渝合作進一步加強,與泛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區域的合作更加深入,承接產業轉移取得明顯成效。加大與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的合作,爭取到世行、亞行等提供的災后重建國外優惠緊急貸款12億美元。全年引進國內省外資金2998.2億元,增長52%。實際利用外資33.4億美元,增長66.1%。來川落戶的世界500強企業達到142家,新增7家。外貿進出口總額220.4億美元,增長53.3%,其中出口131.1億美元,增長52.3%,比計劃目標高36.3個百分點。境外投資企業達到138家,新增30家。

(五)狠抓生態建設和節能減排,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進展

著力抓好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文化三大戰略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積900萬畝、“三化”草地治理1315萬畝、退牧還草580萬畝,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9**.7平方公里,創建生態示范區86個,森林覆蓋率達到30.6%。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成功申報若爾蓋濕地為國家重要濕地、海子山高原濕地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堅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嚴格保護耕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整理土地139.7萬畝,新增耕地17.5萬畝。

大力推進節能減排,依法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全面清理12個行業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關停小火電59.5萬千瓦、小煤礦產能194萬噸,淘汰落后煉鐵產能30.2萬噸、煉鋼產能8.9萬噸、水泥產能365.3萬噸。加大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污染治理力度,五大流域水質主要指標達標率77.7%,提高2.5個百分點。城市污水處理率、垃圾處理率分別達到61%、75%。17個省控城市的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2個城市達到一級標準。初步測算,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左右,全省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

(六)注重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實施八項民生工程,共投入資金501.4億元,安排撥付富民安康工程資金76.4億元。解決農村特困無房戶、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投入資金14.4億元。新解決25萬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新建和改擴建通村通鄉公路2.7萬公里,新建沼氣池52.2萬口,新解決281.8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在11個縣(市、區)開展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試點工作,啟動300個省級村莊人居環境治理試點。全部免除農村和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1043.5萬城鄉學生受益,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貧困學生生活費補助人數達140萬人,各級財政資金資助高校、中職學校、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29萬人。

教育、科技、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繼續實施“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貧困寄宿制學生總數達37萬人,新增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縣2個,“普九”人口覆蓋率99.6%。職教攻堅計劃有序推進,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發展,高等教育質量穩步提升。自主創新體系逐步完善,新增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4家、達25家,國家支持建設高技術產業化示范項目25個,4個高技術產業基地獲得國家授牌。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完善,新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12個,啟動143個婦幼保健機構建設項目,全省23個項目縣(市、區)達到國家血吸蟲病傳播控制標準。及時做好嬰兒奶粉事件處置工作,對全部患兒實行免費醫療救治,未出現死亡病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繼續加強,人口自然增長率2.4‰。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新建鄉鎮綜合文化站148個,認真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96%、97.1%。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川籍運動員在北京奧運會上獲得4金、3銀、5銅的好成績。

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基本實現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目標。城鎮新增就業63.5萬人,比計劃目標多8.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6%,低于5%的控制目標。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再就業33.1萬人。8個重災市(州)共幫助119.1萬名城鄉勞動者實現就業。全省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2023.4萬人。

社會保障水平提高,城鎮參加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分別比上年末增加92.6萬人和376.3萬人,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人數比上年末增加26.1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參保人數500.7萬人。185.5萬城鎮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人均月補助124元,比上年高33元;納入農村低保351.5萬人,人均月補助41元,比上年高18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參合農民6141.3萬人。對符合條件的城鄉貧困患者實施醫療救助121.8萬人次。

二、20**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20**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也是我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九屆四次、五次、六次全會戰略部署,奮力推進“兩個加快”關鍵之年,經濟社會發展既面臨嚴峻的挑戰,也面臨難得的機遇。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和擴散,國際環境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世界經濟將經歷一個較長的低迷和調整期,20**年可能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我省經濟總量較小,經濟基礎較差,產業發展水平較低,城鄉和區域發展差距也較大,應對和化解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特大地震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的雙重影響,使我省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更嚴峻,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更突出。一是經濟下行壓力大。受國際國內環境和我省經濟增長周期影響,今年我省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上半年經濟增速可能繼續下滑,盡快扭轉下滑態勢,實現止滑提速是當前的主要矛盾。二是提前完成災后重建任務挑戰多。災后恢復重建涉及多個領域和行業,任務重、時間緊、資金籌措難、重建物資供應緊,政策措施還需配套完善,提前完成災后恢復重建任務需倍加努力。三是就業形勢嚴峻。經濟增速下滑和地震災害造成部分企業減產、停產,旅游、房地產等就業容量大的第三產業和中小企業用工需求減少,就業吸納能力明顯減弱,省外務工人員大量回流,城鄉居民就業壓力明顯加大。四是節能減排任務艱巨。“十一五”前三年節能降耗欠賬較多,災后恢復重建的巨大需求使部分落后產能短期內難以退出,完成“十一五”約束性指標的目標任務難度大。

同時,加快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諸多機遇和有利條件:一是全面落實災后重建政策和一大批重建項目的實施,將形成新一輪建設高潮,強力推動經濟增長。二是中央已經出臺和即將出臺的擴大內需政策措施,**地區將得到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有利于我省加快實施一批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增強發展后勁。三是國家深化農村改革發展政策,有利于我省深入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加快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啟動農村消費市場。四是我省是**大省、人口大省,資源豐富,市場廣闊,正處于加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階段,投資和消費需求巨大,具有加快發展的良好基礎和條件。五是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市場需求減弱,市場“倒逼”機制和政府政策引導疊加的綜合效應,將促使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利于我省優勢資源開發和優勢產業發展。

綜上所述,挑戰前所未有,機遇也前所未有,總的來講機遇大于挑戰。做好20**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需要我們在變化的趨勢中捕捉和把握難得的發展機遇,在逆境中發現和培育有利因素,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努力奪取災后恢復重建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勝利。

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年我省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災后重建和擴大內需的重大機遇,圍繞“兩個加快”,全面推動災后恢復重建、全面推動“八項民生工程”、全面推動“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發展規劃實施,轉變發展方式,深化改革開放,重振震前發展勢頭,促進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

按照上述要求,從有利于穩定社會預期,增強發展信心,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出發,與省委九屆四次全會確定的“三步走”目標和“十一五”規劃目標相銜接,建議20**年全省GDP增長計劃目標按9%安排。

與GDP增長9%的目標相適應,建議其他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安排如下:第一產業增長3%,第二產業增長11.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第三產業增長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出口總額增長10%;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城鎮新增就業6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控制在5%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5‰以內。

三、2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工作措施

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工作重心是“抓重建、促增長、擴內需、調結構、重民生”,加大災后恢復重建、重大基礎設施、優勢特色產業、生態環境、民生工程和社會事業等建設力度,努力擴大投資規模,強化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和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一)加快推進災后恢復重建

按照“加快和提前”的要求,圍繞住房重建、設施重建、城鎮重建、產業重建和生態重建,精心實施災后恢復重建規劃,全力推進重建項目建設,加快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

1、加強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建設。優先加快民生項目建設,力爭9月底前全面完成農房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城鎮居民住房重建;恢復重建2811所學校,完成90.9%的重建任務;恢復重建1167個醫療衛生機構,完成87.1%的重建任務;全面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和鄉鎮廣播電視站重建,抓好社會福利機構的恢復重建。全面推進異地遷建城鎮建設,基本完成就地恢復城鎮重建,開工建設748個市政公用事業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推進**至都江堰快速鐵路、都汶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重建。全面開工各類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重建,完成60萬畝受損農田修復、1000座受損水庫的維修加固。完成東汽、阿壩鋁廠等重點企業重建。加快都江堰、青城山等重點旅游景點景區重建。抓好生態修復、環境整治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2、強化災后恢復重建要素保障。統籌用好國家災后重建基金和對口支援、中央統借統還國外優惠緊急貸款、港澳援建及社會捐贈等各類資金。積極爭取國家預算內資金和新增國債資金對災后重建的支持,爭取設立災后重建產業投資基金,抓好災區住房融資擔保租賃等試點,多渠道籌集重建資金。精心組織好水泥、鋼材等建設物資的供應運輸,努力做好項目開工建設協調工作。

3、落實完善災后恢復重建政策。用好用足用夠國家災后恢復重建各項政策,完善國家扶持政策的配套措施和實施方案,積極探索有利于加快災后恢復重建的新機制、新舉措,研究提出爭取國家支持的新政策、新措施。

(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和災后重建的機遇,加大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發展條件,優化發展環境,增強發展后勁。

1、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緊緊圍繞建設**綜合交通樞紐,突出抓好鐵路通道建設,加快高速公路出川通道和**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著力打通省際運輸大通道,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達成擴能、襄渝二線、樂巴等鐵路,雅西、廣巴、綿遂、內遂等高速公路建設。力爭成蘭、成西、成貴等“7+2”鐵路項目開工建設,加快昭通-攀枝花-麗江、川青、隆黃鐵路敘永至織金段前期工作。加快廣陜、廣甘、川黔、達陜、成自瀘等高速公路和國道318線改造及國道317、318連接線建設,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打通縣、鄉斷頭路。加快**雙流機場二跑道和新航站樓建設,抓好宜賓機場遷建工作,加快阿壩紅原、稻城亞丁機場前期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推進內河航道特別是長江航道整治和岷江航電綜合開發,建設瀘州、宜賓兩個港口大噸位、集裝箱碼頭。

2、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能源資源的集約開發利用,著力構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供應體系,重點推進溪洛渡、向家壩、錦屏一、二級、瀑布溝等水電站和珙縣火電廠建設,開工建設官地、大崗山、長河壩、福溪等電力項目,加快兩河口、雙江口、煤礦坑口電站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電網建設改造,全力推進農村電網完善、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城市電網建設改造,加快超高壓、特高壓輸電工程和骨干電網項目建設。積極推進宣漢、龍崗、羅家寨、通南巴等特大氣田的勘探開發,啟動川東北-川西輸氣工程建設,加快筠連、古敘大型煤炭基地和大中型煤礦建設,推進煤礦安全改造、沉陷區的治理工作。積極開發新能源,爭取**核電項目納入國家規劃。

3、加強重點水利項目建設。加快大中型水利樞紐工程、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建設,搞好現代化灌區示范工程項目,加強渠系配套和標準化建設,重點抓好二郎廟水庫、永定橋水庫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設,力爭開工建設亭子口水利樞紐、自貢小井溝、會理大海子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向家壩灌區、升鐘水庫二期、武都引水二期灌區等工程前期工作。

4、強化資金保障。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支持,深化銀政、銀企合作,爭取金融機構加大對重大項目的信貸支持。發揮“**發展”等融資平臺的功能,采用股票、債券、票據、BOT、BT等方式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研究提出設立產業投資引導基金方案。積極吸引外商投資,用好國外優惠貸款。切實優化投資結構,引導資金投向,加強對政府投資項目和資金監管,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項目,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三)努力推進農村經濟發展

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推動農業發展上臺階,開創農村經濟發展新局面。

1、加強農業生產能力建設。大力實施《**省農業發展上臺階建設項目規劃》,重點抓好水、土、路三大基礎工程,整治病險水庫931座,改造中低產田土200萬畝,建成通鄉公路5000公里、通村公路15000公里。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著力發展良種繁育、標準化種養殖、精深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2、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穩定糧食生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啟動實施新增1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工程和新增1000萬頭出欄生豬生產能力工程,著力建設優質糧油、生豬、特色效益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四大基地,加快發展“十大特色優勢種植業”。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重點培育一批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100億元龍頭企業。大力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系機制,增強帶動能力。鼓勵企業、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3、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強農產品市場建設,培育一批輻射帶動力強的專業市場。鼓勵各類生產經營企業積極參與農產品包裝、儲藏、保鮮、冷鏈等環節,發展面向農村的銷售渠道、連鎖經營網點、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務體系。

(四)深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優勢資源開發和優勢產業發展,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面提高產業競爭力。

1、推進優勢資源深度開發。加快釩鈦稀土、天然氣、水電等優勢戰略資源開發,建設攀鋼西昌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川東北天然氣化工基地、三江流域水電基地,著力提高產業規模和就地轉化水平,形成資源深加工產業集群,實現資源型產業向高端制造業轉型升級。

2、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加快優勢產業發展,重點抓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加快推進**1000萬噸煉油和80萬噸乙烯、一汽大眾35萬輛轎車、東電集團風電、百萬千瓦核電常規島和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二重第三代核電裝備技改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風電、核電、太陽能光伏產業等新能源裝備產業化步伐。加快實施一批富農惠農、帶動力強的農產品深加工專項,重點抓好食品飲料、中藥加工、竹漿造紙和燃料乙醇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

3、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支持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民用航空、先進制造、新材料、核技術和新能源等領域技術進步,推進軟件產業、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民用航空四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鼓勵企業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大力推進國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打造高新技術創新成果共享平臺。

4、加強產業園區建設。調整優化園區布局,新設和擴建一批省級開發區。加大重點園區的支持力度,改善園區發展條件,提升園區承載能力,著力打造一批百億產業園區。積極推進**、德陽、綿陽、廣元等循環經濟集聚區和對口支援產業合作園區建設。

5、加大企業扶持力度。落實國家稅費減免、政府采購等政策措施,研究出臺地方扶持企業發展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制定重點產業振興規劃,鼓勵優勢企業實施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促進重點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增強企業競爭力。加快推進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建立再擔保機制,緩解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6、切實推進節能減排。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加大執法監督管理力度。重點抓好工業、民用建筑、交通、服務業等領域節能降耗和公共機構節能試點,規劃實施一批城鎮治污、環境改善項目。強化節能評審和環境影響評價,堅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落后生產能力,加強重點污染源治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抓好災后廢棄資源綜合利用,開展全民節能行動及節油節電工作。完善節能減排激勵約束機制,發揮財稅引導與市場推動作用。

(五)大力發展以旅游為重點的服務業

落實國家鼓勵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恢復旅游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商貿、金融、信息和房地產等服務業,努力擴大消費需求。

1、實施旅游業振興計劃。貫徹落實《關于加快恢復振興旅游業的意見》,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和重點景區建設,著力打造“兩湖一山”等新五大精品旅游區,建設地震遺址公園,加大旅游宣傳力度,重塑**旅游形象。

2、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現代物流、金融、信息、會展、咨詢、商貿等服務業發展。鼓勵發展新型商貿業態和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設**國際集裝箱物流園區和一批區域性物流中心。推進**金融中心和服務外包基地建設,積極發展跨區域商業銀行。

3、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資建設力度,增加廉租房、經濟適用房開發建設規模,加快城鄉危房改造,實施棚戶區改造工程,著力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調整房地產供應結構,支持開發中低價位、中小套型商品住房。認真落實房地產優惠政策,降低住房交易稅收負擔,積極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鼓勵市場消費。4、努力擴大消費。積極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深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健全農村流通網絡,組織開展“家電下鄉”等活動,對銷往農村的商品進行補貼或低價銷售,提高農村群眾的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培育消費熱點,積極發展住房、汽車、教育文化、旅游休閑、體育健身等消費,擴大社區商業、家政、物業等服務性消費。

(六)積極擴大開放合作

圍繞“三向拓展、四層推進”,實施充分開放合作戰略,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務實推進區域合作,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更大范圍促進對外開放。

1、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利用災后重建商機和政策優勢,繼續深化大招商活動,緊緊圍繞我省優勢資源和優勢產業,做好項目組織與推介,吸引國內外各類資本更多地投向資源開發、優勢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抓住對口援建和沿海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創新方式方法,增強承接產業轉移實效。

2、加強區域經濟合作。配合國家抓好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編制,以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為重點,加快成渝經濟區建設。深化與周邊?。ㄊ小^)合作,積極參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聯合推動西南地區通往東南亞、南亞的國際大通道建設,構建泛亞交通物流新體系。加強與對口援建省(市)和港、澳特區的聯系,務實推進產業互動發展。充分利用并拓展與東盟、新加坡、俄羅斯和南亞、中亞等地區已形成的合作關系,更加廣泛地融入國際區域合作。

3、加快發展外經外貿。應對國際市場變化,調整出口產品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穩定傳統市場,積極拓展新興市場。抓好電子信息、重大裝備、新材料等出口基地建設,大力支持機電、高新技術產品、新材料和農產品、紡織服裝、鞋類等特色優勢產品出口,積極推進服務貿易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建立境外生產基地和營銷網絡,擴大對外工程承包和境外投資。

(七)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構建有利于加快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

1、扎實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加快**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抓好德陽、自貢、廣元3個市省級試點,在構建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的重點環節取得新突破。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積極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林權、農民房屋及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等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規范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2、探索建立資源開發新機制。創新資源開發模式,加快推進資源利用和管理方式轉變,逐步完善資源開發收益分配機制和資源環境價格形成機制。開展資源有償使用和補償機制“6+1”試點,建立水電資源有償使用補償政策體系和運作機制,推進農村電力管理體制和地方電力企業股份制改革。深化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排污等環保收費改革,探索省內跨區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完善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體系和多元化環保節能投入機制。

3、積極推進社會領域改革。強化各級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職責,加強社會管理和應急能力建設。創新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增強社區綜合服務功能。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力爭實現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研究制定我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免費制度,開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試點。積極穩妥地推進科技和文化領域改革。

4、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健全公共財政職能,優化省級財政支出結構。建立編制、執行、監督相分離的預算管理制度。圍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以一般性轉移支付為主體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擴大事業發展支出需求的保障范圍,加大對地震災區的財政轉移支付補助力度。擴大政府非稅收入改革范圍,加強國有資源(資產)收益、收入管理。

5、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強行政效能建設,落實“三項制度”,規范行政行為。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完善并聯審批機制。進一步擴大省以下地方和企業投資決策權限,規范和優化投資管理程序。繼續推進行業協會、中介組織與行政部門脫鉤。推進政府機構改革。

(八)著力改善民生

把改善民生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進“八項民生工程”,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

1、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農村、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社會事業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入實施“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完成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加快寄宿制學校和12所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全面推進職教攻堅計劃,重點建設68所示范性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和縣級職教中心。健全城鄉基層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基本完成鄉鎮衛生院建設,加快省、市10所重點中醫院建設,建成45個縣級、490個中心鄉鎮計劃生育服務站(點)。改善公共文化設施條件,加快省圖書館、省美術館、省廣電中心建設,推進100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完成8萬個20戶以上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任務,繼續實施“西新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和農家書屋工程。抓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

2、積極擴大就業。完善就業和創業服務體系,倡導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大力推動創業促就業。實施百萬農民工免費技能培訓工程,組織返鄉農民工參加就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積極開拓就業渠道,支持企業穩定和擴大就業崗位。切實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實施就業援助,大力幫助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采取以工代賑等方式,引導返鄉農民工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參與災后恢復重建。

3、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繼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全面推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啟動大學生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進一步落實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加大推進農民工參保力度。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補助水平,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全面實現應保盡保,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應保盡保。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參合農民受益程度。加強農村敬老院、城市老年福利和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建設,提高農村“五?!焙统鞘小叭裏o”人員集中供養水平。

4、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水平,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標準,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提高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完善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機制。推進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和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制度。

5、搞好扶貧、移民等工作。加快實施“藏區牧民定居行動計劃”、“帳篷新生活行動”和“彝區三房改造行動計劃”。加大對貧困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等的扶貧開發力度,逐步解決農村絕對貧困人口、農村低收入貧困人口生產生活問題。繼續采取易地育人、易地搬遷等綜合措施,加快推進阿壩州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搞好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移民工作,維護移民群眾合法權益。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要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自覺接受省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省政協的民主監督,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以更加昂揚的斗志、飽滿的熱情、務實的作風,搶抓機遇,攻堅克難,努力推動我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為加快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加快建設**經濟發展高地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