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青少年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思考

時間:2022-05-12 09:49:00

導語:關于青少年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青少年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思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當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青少年道德品質的形成主要來自學校的道德教育和家庭與社會的影響、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學校思想道德教育軟弱乏力、青少年思想行為功利化、發揮家庭道德教育的基地作用、堅持學校教育的導向作用、凈化社會的道德教育環境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略工程,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此為契機,我們應該整合各方面資源,形成合力來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促進青少年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

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他還強調:“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边@些論述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從而形成了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這些理論成果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形成的理論基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還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導向,為社會主義榮辱觀提供了科學的價值判斷標準。有了這種價值導向和判斷標準,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就會更加彰顯魅力,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會更加深入人心,成為億萬人民的精神動力。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理想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人生奮斗目標中的集中體現。共同的理想是一個民族團結奮斗的目標和追求,沒有理想和追求,就沒有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擺脫貧窮落后和挨打的局面,走向富強民主和文明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華兒女世世代代的夢想和追求。我們黨經過艱辛探索,找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這個共同理想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目標、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與個人的幸福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共同愿望有機結合在一起,經過實踐的檢驗,有著廣泛的社會共識。

(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要體現在民族實踐和活動中,體現為不同的時代精神。當前,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體現在改革和創新的時代精神上。中華民族勇于改革和創新的精神,是實現全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思想源泉,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精神動力,也是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主導精神。因此,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是建設和諧文化的主旋律。

(四)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譽和恥辱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它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形成良好社會風氣的重要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使全體公民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堅持不懈地深入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文明風尚,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道德支撐。

從以上論述可知,思想道德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主要內容,因而作為思想道德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當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青少年道德品質的形成主要來自學校的道德教育和家庭與社會的影響?,F階段我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青少年人生的成功和失敗與家庭特別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責任等密切相關。但是,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許多父母無原則的溺愛、遷就子女,使其從小就養成懶惰、任性、自私等不良習慣。他們在生活中稍不如意,便采取各種極端方式進行抵制反抗,嚴重者甚至離家出走,使極少數未成年人養成極端自私自利的性格,無法與別人交往、無法和社會溝通,這些孩子不懂得愛的艱辛,對于被愛似乎很麻木,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他人,更別說關心社會了。同時,一些家長思想觀念、知識結構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其在教育方法上簡單粗暴,缺乏與子女的溝通,或者由于當代社會工作和生活壓力增大,許多父母無暇顧及對子女的教育等現象,所有這些不健康的家庭

教育方式阻礙了孩子感恩意識的萌生,也阻礙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良性發展。

(二)學校思想道德教育軟弱乏力。目前存在的社會不凈、家庭不管、學校不力的狀況,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軟弱的主要原因。擔負著重要職責的中小學在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同樣顯得無助和乏力。一方面,學校自身存在教育偏位德育與智育失衡的問題。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不得不把抓教學質量擺在突出的位置,使思想道德教育課的課時經常被其他課程所擠占,而且也忽略了傳統美德課,造成孩子們對我國優秀傳統的不了解。另一方面,學校重視德育的理論灌輸,輕視道德的實踐教育;重視道德規范教育,忽視道德信仰教育。由于道德教育的理論、內容只有通過實踐內化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動青少年道德素質的提高,而道德實踐活動恰恰是我國青少年所缺乏的。

(三)青少年思想行為功利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除了學校德育教育的缺失、父母不良言行的影響外,現實社會中的腐敗現象、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因素也嚴重腐蝕了青少年的思想,導致青少年思想行為功利化現象明顯。社會是青少年最好的老師,上述現象對青少年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教育和現實的落差,不但導致青少年信仰的失落,而且也是青少年極端自私行為、極端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形成的現實根源。當前,部分青少年對社會以及人生缺乏理想與信念;愛國主義精神缺失,民族精神淡??;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以及中華民族的光榮歷史知之甚少;對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缺乏仰慕之心和應有的敬重,而更多的是對現代影視偶像的盲目崇拜與追逐,出現了價值觀念錯位的現象。

三、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要求全社會一起來關心、支持,形成學校、家庭與社會的道德合力,不斷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正如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社會環境?!?/p>

(一)發揮家庭道德教育的基地作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青少年人性和理想的養育所,因此,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至關重要。父母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言談舉止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都在塑造著孩子的心靈。孩子們對是非美丑善惡的最初判斷,常常是從父母那里獲得的。那些為人正派、積極進取、富有社會責任感的父母,會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人生榜樣。相反,那些消極度日、自私自利、愚昧無知的父母,只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把握好“關愛而不溺愛”,父母的愛應該給孩子溫馨的感覺、做人的真諦、自我鍛煉的環境、克服困難的勇氣、正直高尚的人生觀來體現。同時要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經常溝通感情,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困惑父母親應與孩子共同觀賞積極健康的文藝作品,提高孩子的審美和辨別能力,懂得一個人的美不在外表而在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充實的知識、健康的體態,文明的舉止言談。這樣的愛才能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

(二)堅持學校教育的導向作用。如果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么學校則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關鍵場所。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課堂,要把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擺在首位,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師是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軍,教師的言行不僅反映教師自身道德水平的高低,而且時刻對學生具有潛在的影響力,這就是所謂的“身正為范”的教育影響力,廣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師都要自覺地把引導學生學會做人放在各項工作的第一位,真正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職責,以淵博的學識、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響學生。同時,緊緊圍繞著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誠實守信和為人民服務的重點,不斷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要不斷改進教學形式和方法,使學校的德育課程成為廣大青少年學生喜愛的課程,真正成為學生學知識、學文化,不斷提高思想覺悟的主渠道。學校必須保證德育課程的課時與質量,嚴格按照教學計劃安排德育課程,定期檢查該課程的進展以及效能。因此,要盡量在其他課程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并將之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使其無處不有,無時不在。

(三)凈化社會的道德教育環境。社會環境的凈化對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學校育人的“小環境”必然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為此,一是要加強研究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尤其是大眾傳媒和網絡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尤其是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更大。網絡由于其快捷和便利的特征,為青少年獲取知識和信息創造了條件。但是,網絡的虛擬性、隱蔽性和復雜性等特征,網上信息良莠不齊,如果管理不好,一些有害信息就會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有的青少年因此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如何深入分析和研究網絡環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牢牢掌握網絡教育的主動權,已經成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亟待解決的新問題。二是要加強社區教育。社區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養育的主要土壤,青少年生活的社區應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提供全面關懷。它不僅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完善的社區環境和充分的活動設施,而且對家庭、學校的教育進行監督。社區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我們要整合各種資源,精心搭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活動平臺,使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互銜接。因此,要轉變教育觀念,掌握科學方法,著力營造培養孩子良好心態、健全人格和道德修養的育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