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生態村匯報

時間:2022-07-23 10:30:00

導語:文明生態村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明生態村匯報

駐金廠峪村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總結

按照縣文明生態建設領導小組的安排,我們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工作組于今年3月9日進駐金廠峪村。在這半年多的時間里,我們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認真聽取來自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與村兩委干部協調配合,因地制宜,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并一絲不茍地組織實施,在該村掀起創建文明生態村的熱潮,受到了當地干部群眾的歡迎,得到了廣泛贊譽。

一、深入調研,掌握詳盡的基本村情。

局領導高度重視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經過局班子認真研究,選派得力人員組成駐村工作組,并組織動員會,講明包村工作的重要性,嚴明工作紀律,提出明確的責任目標,傳授工作經驗和方法,原創:使工作隊員從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樹立高標準完成工作任務的信心。動員會后第二天工作組就來到金廠峪村調查情況,與村兩委班子座談,實地考察了村路、集市、礦山、河道。并深入農戶家中,詢問村民主要收入來源,了解有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并詳細做記錄,掌握了準確的第一手材料。金廠峪村共計9個村民小組,334戶,1240口人,5個黨小組,59名黨員。村班子年富力強,5名兩委干部平均年齡43歲,除副書記今年55歲之外,其他四位都在40歲左右,且都懷著為集體干一番事業的信心。該村社會治安狀況良好,幾年來無刑事案件發生,無村民越級上訪現象。經濟基礎較好,基礎設施比較完善。1983年全部用上了自來水,1994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小康村,1997年全村開通有線電視,有線電視入網率達到100%。2000年出資10萬元改善辦學條件,村小學配有標準微機室、語音室、實驗室。礦業開發方面,全村有成規模鐵礦7處,小型鐵選廠5家,年可產鐵精粉20萬噸。2003年經濟總收入100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40萬元,人均生活水平達4000元。

存在問題: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人多地少矛盾突出。過去金廠峪人靠山吃山,依靠開發金礦資源得到了很大實惠,現在由于政策限制,嚴禁私人亂采濫挖金礦,對礦業開發依賴過強的經濟結構一下子就失去了后勁;農業方面,全村耕地面積108畝,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19畝,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林果業方面,全村山場面積6000多畝,其中有林面積4000畝,經濟林面積300多畝,有板栗樹2.7萬株,年產板栗3萬公斤,人均只有25公斤;畜牧養殖業幾乎一片空白。二是村民缺乏創業精神,存在嚴重的小富即安、小進即滿心理,害怕冒風險,不想出體力;三是道路及環境建設嚴重滯后,環境衛生較差。

二、集思廣義,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

針對該村村情和上述存在問題,工作組在征求村兩委干部和部分黨員、村民代表的意見后,具體謀劃了2004年的工作思路:以文明生態村鎮建設為契機,下大力度治理農村環境衛生,以開發鐵礦資源為依托,以調整產業結構為主線,發展林果和畜牧養殖業,鞏固加強小康村建設。為實現上述目標,確定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著力提高村干部和村民的素質。抓好村兩委班子建設,制定各項制度,規范領導班子行為;加強培訓教育,引導村干部加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意識,增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念,大力推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教育村民轉變觀念,大錢要掙,小錢不扔,做活金礦這盤棋,為金礦搞好后勤服務。

二是利用本地優勢,大力發展農村經濟。1、充分利用現有礦產資源,以礦業開發壯大集體經濟,以集體經濟發展推動農業產業的進步,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建選金廠一座,把過去金礦遺留下來的100萬噸低品位金礦石,依靠現代技術把金提出來,從而實現變廢為寶。2、進一步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發展林果和畜牧養殖業。利用山場優勢,栽植板栗,嫁接優良品種,改良板栗園300畝。在遠離鬧市的紅溝峪建一大型奶牛養殖場,發展規模養殖,將來成為蒙牛、樂百氏集團的定點供奶站。

三是圍繞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搞好文明生態村建設。1、完成6.5公里村路及街道硬化工作,同時搞好村路兩側及集市的清潔整理,達到綠化、硬化、亮化三者的協調統一。2、解決飲用水問題,該村飲用水氰化物嚴重超標,直接威脅村民生命安全,協調占地,把東溝大井的水引進村里,讓群眾用上放心水。3、建200平方米小廣場一處,4、建立圖書閱覽室和體育活動室,提高群眾文化素質,豐富村民業余生活。

三、不遺余力,因地制宜辦實事。

從進入金廠峪村的第一天,工作組就把自己真正當成村里的成員,與村干部攜起手來,共同謀劃,并結合中央一號文件宣講工作,竭盡所能辦實事。

一、健全制度,規范干部行為。我們著力提高村干部的素質,引導他們進一步增強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觀念,制定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健全了該村的《制度》、《村務公開制度》、《村民代表議事制度》、《創建文明生態村幫聯制度》等規章制度,從根本上提高了村班子領導文明生態村建設的本領。為促進村務公開工作,我局出資5000元,為該村建起一處高標準公開欄,重大事件、收入支出等上墻公示,既方便群眾監督,又美化了環境。

二、硬化村路及街道。我局出資1萬元為村里購買水泥50噸,并親自送到修路工地,又積極動員金礦等單位拿出水泥50噸,并協助村里組建一支筑路隊,大大節省了開支。為解決資金問題,村主任梁友珍預先墊付了3萬多元。涉及到占地問題,村民也表現了極大的熱情,心甘情愿為集體拿出承包地,由于各方面協調一致,只用了40天就硬化村路及街道6.5公里。

三、加大力度搞好人居環境治理。1、治理村部環境。該村村干部平時衛生意識差,加上一樓飯店污水雜物亂堆亂倒,環境衛生很差,在群眾中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我們一方面教育村干部要從本身做起,做群眾的榜樣,同時與村干部一起動手,對辦公樓進行了一次大清理;另一方面努力做飯店老板的工作,分析環境衛生與人的健康、飯店客源之間的關系,促使他心甘情愿搞好環境衛生。2、治理河道及選廠環境。我們組織村里鐵選大戶分段清理河道,加固堤壩350米,并把沿公路一側河岸筑起兩米高的圍墻,豎起118個廣告牌,宣傳中央一號文件及礦山安全等政策法規,為公路沿線增添了一道景致。同時簽定責任書,杜絕尾沙沿河排放現象,確保汛期安全。在工廠自身環境治理方面,我們配合相關部門,督促各家鐵選廠筑起圍墻,粉刷墻壁,在廠區周圍植樹種草,進一步美化了環境。3、清理美化街道。街道硬化后,保持是關鍵。我們組織人員清理街道1500米,拆除柴棚、廁所等私搭亂建臨時建筑10余處,清運垃圾600方,粉刷墻壁1000米。同時在村路兩側栽植饅頭柳1000株,火炬樹800株,在街道兩側新建花壇30個,栽植串紅兒、六月菊1550株,原創:如今林木成行,成為村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4、治理集市環境。該鎮集市座落在村內,人們大量使用塑料袋,“白色污染”相當嚴重,一遇大風天氣塑料袋滿天飛,過往群眾怨聲載道。我們和村干部協商,在集市內建起了四個垃圾池,徹底解決了“白色污染”問題,使集市環境大為改觀。

四、提高村民素質,轉變村民觀念。為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我們協同村干部制作發放《明白卡》,組織黨員及村民代表大會,提高群眾參政議政能力。同時教育村民“家有黃金百兩,不如日進分文”。在和村干部協商一致后,組織村民代表分兩次到白堡店、白廟子、東花院以及灤南李營村參觀學習,開闊村民視野,增長村民見識,進一步拓寬了群眾致富思路。同時我們積極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組織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流動,為該村輸出剩余勞動力20人,同時提供致富信息50余條,為村民增收提供積極服務。

五、幫助發展林果業。我們與村干部共同制定了“長抓林果短抓礦,畜牧發展豬牛羊”的方針,幫助該村搞好板栗生產,針對今年板栗紅蜘蛛的危害,我局出資1000元購買氧化樂果50瓶、螨死凈20瓶,用于防治板栗紅蜘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為減少村民閑來無事靠墻跟、打麻將的不良習慣,弘揚農村精神文明新風尚,我們在村內組織了一支舞蹈隊,派遣兩名同志到縣里學習集體舞,帶動起了一支業余舞蹈隊,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用廣播大力宣傳精神文明建設,表揚先進事跡,提倡鄰里團結和睦,開展尊老愛幼活動,評比出十星級文明戶120戶,好鄰里280戶,好婆媳100戶,出現了良好的社會風氣。目前我們正積極為村里謀劃建小廣場和圖書室及文化活動室,更進一步提高村民文化素質,豐富村民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