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發展情況匯報
時間:2022-07-23 12:48:00
導語:縣域經濟發展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經濟發展現狀
由于自然和歷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柞水經濟和社會發展起步遲、起點低、基礎差。近年來,縣域經濟盡管保持了比較高的發展速度,但總體發展水平仍比較低,在全市處于后進位次。
(一)經濟總量。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為5.02億元,占全市的6.64%;固定資產投資2.25億元,在全市的份額為7.6%;地方財政收入2208萬元,占全市的7.54%;農民人均純收入1106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15元;糧食總產基本穩定在5萬噸左右,人均占有糧食350公斤。
(二)產業構成。2003年全縣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22億元、1.89億元和1.65億元,三次產業比為27:37.6:35.4,二產的比重比全市高近10個百分點,三產的比重比全市低近8個百分點。雖然三次產業比逐步趨于合理,但三次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仍比較突出。農業內部,糧食生產仍占較大比例,特色產業不明晰,以藥、果、畜、煙、菌為主的特色產業在農業產值中的比例、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還比較低。特色產業總產值為1.3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8.4%,農民人均特色產業收入626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發展水平比較低,技術含量不高,骨干企業和名牌產品的帶動能力弱。醫藥、礦產、建材和食品工業產值分別為9200萬元、1.3億元、4400萬元和1200萬元,分別占工業總產值的32%、45%、15%和4%。全縣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戶(盤龍制藥公司、龍鋼大西溝鐵礦、國寶礦業公司、金龜壽生物公司、嶺豐建材公司、金正礦業公司、馬耳峽金礦、自來水公司、水電合作公司、鳳凰油脂廠),規模企業產值、銷售收入、上繳稅金分別占全部工業的44%、38.6%和66.7%。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低、規模小,吸引資金、技術、人才的能力弱。旅游業受資金、體制、人才等因素的制約,還沒有成長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去年旅游業創社會效益1080萬元,在第三產業增加值中的比重不到2個百分點。
(三)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原創:一是生物資源豐富,但農村特色產業規模不大。除板栗、核桃初具一定規模外,中藥材、食用菌等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尚未形成規?;窬帧Hh現有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3個(盤龍制藥公司、金龜壽生物公司、鳳凰油脂廠),除盤龍公司規模較大、生產穩定外,另2戶企業規模小、生產不穩定,龍頭企業對農村產業化的帶動能力弱,生物資源的綜合經濟效益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二是礦產資源豐厚,但開發利用程度不高,工業化水平低。全縣初步探明有開采價值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種37種,礦床礦點213處,其中菱鐵儲量3.02億噸,約占全省的一半,銀鉛藏量列全國第二。但由于缺乏資金和地勘資料,礦產資源開發進展緩慢。目前全縣有各類礦產企業45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戶。全縣工業企業由于自身融資困難,加之新型銀企信用關系尚未建立,企業的貸款擔保問題難以解決,造成企業流動資金短缺,基建技改資金到位困難,企業生產能力閑置,基建技改項目不能按計劃投入運營。三是旅游資源獨具特色,但旅游支柱產業尚未形成。柞水初步探明具有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有80多處,其中北部乾佑河源頭的山、水、林生態旅游資源,特別是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圍的西溝峽、大甘溝、鐵索溝等,極富觀賞性和避暑消夏休閑功能;南部的柞水溶洞,被譽為“北國奇觀”,有大小溶洞上百個,是全國十大名洞和陜西省十大名勝風景旅游區之一。加之秦嶺鐵路特長隧道、乾佑河四十公里綠色長廊、園林式旅游山城等景觀的開發建設,柞水旅游已初步構成“三點一線”的開發格局。但由于受資金、配套設施建設的制約,旅游開發總體水平較低,綜合效益不明顯。
(四)經濟發展環境。區位環境方面,西康鐵路的開通大大縮短了柞水與西安的距離,隨著西柞高速公路的開工建設,柞水在區位環境方面的優勢在全市無縣可比;生態環境方面,柞水山青水秀,植被覆蓋率高達78%,生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生態環境在全市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在全省范圍內也是比較突出的;人文環境方面,柞水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發生了明顯變化,但總體上講,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比較保守,科技文化素質比較低,經濟發展的人文環境制約還比較突出;基礎設施環境方面,近年來,柞水的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但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尚未完全打破,特別是教育、衛生、旅游等行業和廣大農村的基礎設施條件還比較落后,這些因素對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約。
二、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再認識
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因素大致可分為不可變因素和可變因素,在一定時期內,區位環境和自然條件屬不可變因素,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和基礎設施環境可視為可變因素。區位環境盡管不可變,但柞水的區位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生態環境雖屬可變因素,但其良性變化需大量投資和較長時間。人文環境包括人才環境、法制環境、服務環境等,是變化空間最大的環境因素?;A設施條件只要有資金支撐,在一定時期內也是可變的。就柞水而言,經濟發展環境既具有制約因素,也具備比較優勢。
在制約因素方面,柞水立地條件差,“九山半水半分田”,不少邊遠高寒山區“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宜植宜耕土地較少,人均耕地只有0.84畝,且質量較差,分布零散,調整農業結構的回旋余地小,難以大規模成片種植,不易形成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還比較保守,人力資源整體素質低,科技文化教育落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不到人口的22.6%,文盲半文盲還占較大比例,各類弱智和殘疾人占人口的4.36%,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轉化應用慢。教育基礎條件差,縣中急需遷建,“普九”“危改”任務重,改善辦學條件急需資金9000多萬元;人才資源短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不到人口的1.27%,尤其缺乏從事產業開發和企業經營的各類技術、管理人才;建設資金籌措難,金融機構不健全,財政自給率不到30%,通過市場融資的渠道少、能力弱;農村基礎設施落后,交通、電力、通信、水利等基礎條件差,至今仍有63個村民小組不通公路,161個村民小組用不上電或無法正常用電,69個村不通電話,68個村不通電視,4.2萬農村人口吃水困難,基礎設施對農村經濟發展支撐能力弱。農村貧困面大,全縣雖實現了整體越過溫飽線的目標,但越線的標準很低,全縣還有72個貧困村,占行政村總數的60%,人均純收入在865元以下的貧困人口7.1萬人,其中625元以下的特困人口3.4萬人,占農村人口的24.6%。我們面臨著加快經濟發展和解決貧困人口生活問題的雙重壓力與挑戰。
在比較優勢方面,柞水與兄弟縣區相比,加快經濟發展也具備一些有利條件。一是區位優勢。柞水是陜南距西安最近的縣份,西康鐵路復線和西柞高速公路開通后,將融入西安一小時經濟圈,有利于我們依托“一線兩帶”建設,主動接受輻射帶動,借勢發展縣域經濟,在陜南范圍內柞水的區位優勢無法替代。二是生態優勢。柞水山青水秀,空氣清新,工業污染小,森林覆蓋率高達78%,發展生態旅游、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優勢明顯。三是資源優勢。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自古被譽為“天然藥庫”,中藥材人工化種植適生范圍廣,發展壯大醫藥產業具有良好的資源條件;礦產資源得天獨厚,鐵礦、銀鉛礦、重晶石等儲量名列全國前茅;旅游資源富有特色,初步探明可供開發的旅游景點多達80多處,柞水溶洞在周邊景區獨樹一幟,再加之良好的生態環境,旅游業發展前景廣闊,完全可培育成長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四是后發優勢。與柞水條件基本相當的一些縣份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成功經驗,為我縣提供了有益借鑒,我們可以在經濟發展的思路和決策上少走彎路,用比較短的時間、比較小的成本推動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產業選擇方面,柞水近鄰西安,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都是西安、關中少有的,特別是以溶洞和牛背梁等為主的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和完善了西安、關中以古跡為主的旅游資源結構,在旅游產業發展上,西安完全可以成為柞水的客源市場;從產業發展的支撐要素看,西安的人才、技術、市場、資金,都是柞水借勢發展的有利條件;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西安為柞水打綠色牌、走特色路,提供了廣闊市場;在工業特色化發展上,西安的大工業體系和高新技術產業為柞水配套發展工業開辟了廣闊領域。因此,把西安作為柞水開放的窗口,引資、引智的平臺,產業選擇的市場,主動接受輻射的動力源,是符合柞水實際的正確抉擇。根據資源優勢,從形成產業的角度考慮,柞水產業選擇的重點:一是大力發展生態旅游,使旅游業盡快成長為支柱產業;二是做強做大生物醫藥,擴大藥源基地規模,培育壯大科技先導型醫藥企業;三是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在滿足現代人“健康消費”的時尚中增加農民收入;四是促進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擴大工業經濟總量??傊覀円浞职l揮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拾遺補缺,按照多元化發展、小區域集中的要求,選擇配套西安發展的主導產業和項目,借勢發展柞水經濟。
在經濟發展的區域化布局方面,柞水城鄉之間、山川之間、東西之間、南北之間的資源狀況、立地條件、勞動力素質等方面差異比較大,在加快發展過程中不可能是各鄉鎮、各行業齊頭并進,只能集中人、財、物力,在重點區域、重點產業率先實現重點突破。從我縣各地目前的資源、區位和發展基礎綜合分析,在乾佑河、社川河沿線構筑兩大經濟開發帶,使之成為全縣經濟發展的戰略突破口,不僅必要,而且具備一定的條件。乾佑河和社川河沿線區位優勢明顯,交通快捷便利,資源豐富優裕,產業基礎較好,尤其是乾佑河流域以生態環境為特色的旅游資源開發前景廣闊、潛力巨大。因此,在經濟發展的區域布局上,以縣城為中心、以西康鐵路和西柞高速公路為軸線,以乾佑河生態經濟開發帶、社川河特色產業開發帶為主體,以盤龍醫藥產業園、小嶺礦業小區、下梁和鳳鎮工貿小區為依托,以線串點,以點帶面,形成以生態旅游、醫藥產業、綠色食品為特色的產業經濟體系,使“兩帶”率先實現跨越式發展,進而帶動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三、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
發展縣域經濟要解決好動力、角色定位、主要經濟形式、發展環境和戰略措施問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柞水經濟社會發展要以建設商洛生態經濟強縣為奮斗目標,大力實施開放帶動、項目帶動、城鎮帶動和人才開發戰略,依托西安,借勢發展,始終做到五個堅持,著力謀求五個方面的突破。
五個堅持:始終堅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作為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進一步更新優勢觀念、差距觀念、發展觀念、資本觀念和競爭觀念。把縣域環境作為我們的最大優勢,努力構建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視思想觀念為我們的最大差距,進一步解放思想、尋求進步;樹立只有大投入才有大發展的思想,堅持不懈地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創造經濟發展要素;樹立市場占有率是最大資本的觀念,發展有市場的產業,生產有市場的產品,大力開拓市場;樹立人才競爭是最大競爭的觀念,大力實施人才開發戰略,聚集人才,引進人才,用好人才,為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始終堅持把依托西安、錯位選擇、突出重點、借勢發展作為加快發展的角色定位。把縣域經濟自覺融入西安經濟大循環,主動接受西安和關中“一線兩帶”的幅射帶動。把西安作為我縣開放的窗口,借腦、引智、引資的窗口。在旅游產業開發上把西安作為客源市場,在農業產業化上把西安作為消費市場,在工業的特色化上把西安作為銷售平臺,用西安的科技實力包裝我們的特色產品,在服務“一線兩帶”建設中借勢發展自己,在錯位中培育特色產業。遵循經濟非均衡發展規律,謀求乾佑河生態經濟開發帶、社川河特色產業帶率先崛起,在重點區域、重點產業實現重點突破,為全縣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注入新活力,構建新優勢,創造新財源。始終堅持把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的主要經濟形式。進一步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經濟成份多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放寬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準入領域,在項目評估、工商登記、稅收征管、行業監管、資金信貸、土地使用、勞動用工、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其它經濟成份一視同仁。制定落實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扶持優惠政策,加強產業政策引導,建立社會服務體系,讓非公有制經濟迅速進入各個產業領域,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總量上規模,結構上檔次,質量上水平,管理上臺階,使之成為我縣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活躍市場、增加收入、致富群眾的主要領域。始終堅持把改善投資環境作為加快發展的生命線。高度重視投資環境存在的問題和缺陷,以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加快投資硬環境的改善。以經濟運行機制與世貿規則接軌為核心,加強投資軟環境的建設。從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入手,嚴肅查處一切干擾破壞招商引資的案件。樹立誠信第一、服務取勝的觀念,以誠信引資金,以誠信聚人才,以誠信促發展,全力營造文明舒適的人居環境、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公開公正的法制環境、規范誠信的市場環境。始終堅持把開放帶動、項目帶動、城鎮帶動和人才開發作為加快發展的戰略措施。把開放帶動作為加快發展的前提,實行全方位開放,借助外力,謀求發展,真正走出一條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以大開發實現大發展的路子。把項目作為加快發展的載體,緊跟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方向,積極爭取國家投資,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突出大項目、新項目建設,特別是著力新上一批對縣域經濟具有較強帶動能力的產業類項目,拉動經濟快速發展。把小城鎮放在大戰略的位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功能,加快人口和產業聚集,積極吸引縣內外客商投資置業。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強化人力資本觀念,大力實施科教興縣和人才開發戰略,著力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社會氛圍,落實技術、知識、管理等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政策,保護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支持一切有利于發展進步的知識創新,善待一切為柞水謀事干事的各界人士,促進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五個方面的突破:農業產業化要在中藥材產業和無公害綠色農產品開發上有新突破。以中藥現代化科技示范縣建設為契機,以推進規范化種植、擴大藥源基地規模為突破口,全力加快中藥材產業化進程。興辦醫藥園區,把盤龍企業做強做大,吸引外來客商投資或與外地企業聯合辦廠,引進和扶持2-3戶新的醫藥加工企業。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生產,開發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綠色食品,使柞水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率先在西安闖開市場,創出品牌,進而向其他城市延伸。工業發展要在培育龍頭企業和開發名牌產品上有新突破。圍繞生物醫藥、礦產冶金和特色小食品加工三個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加快骨干企業技改和創新步伐,加快工業小區建設,培育一批帶動能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壯大支柱產業規模,擴大經濟總量,力爭工業增加值保持16%以上的年均增長速度,到2007年,使工業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45%以上。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廣泛開展品牌創建活動,在擴大現有名牌產品市場占有率的基礎上,開發、培育一批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原創:不斷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信任度。旅游產業要在配套設施建設和旅游產品包裝上有新突破。以建設陜南生態旅游強縣為目標,以生態旅游為定位,以西安、安康等大中城市為客源市場,加快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和旅游產品包裝,著力打造以柞水溶洞為龍頭、以牛背梁為主體、以乾佑河百里生態產業開發帶為軸線的陜南生態旅游精品線路,使我縣旅游業盡快成長為支柱產業。力爭到西柞高速公路、西康鐵路復線開通時,建成一批功能配套、結構合理的自然景觀、森林別墅、度假山莊、農家樂園、賓館飯店、商務中心和娛樂場所,達到接待批量游客的能力,不斷擴大我縣旅游業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影響力。城鎮建設要在完善功能、提高品位、聚集人口上有新突破。以體制和機制創新為動力,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加強縣城和重點集鎮建設,逐步形成梯度分明、布局合理、規模適度、具有較強幅射能力的城鎮體系。加快新城開發,擴大城區規模,力爭經過五至十年努力,建成全市獨具特色的園林式生態旅游山城、省級文明縣城和國家衛生縣城。同時,啟動建設其他小城鎮,逐步形成乾佑河、社川河兩大流域串珠式小城鎮建設格局。社會保障工作要在完善體系、增強功能上有新突破。始終做好“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的銜接工作,完善失業保險政策體系,推進下崗失業人員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與失業保險制度并軌,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積極探索以大病統籌為主要內容的新型農村醫療保險、農村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途徑。大力發展城鄉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事業,妥善解決城鄉特殊困難家庭在住房、子女入學、醫療等方面遇到的實際問題,實現老有所養、貧有所濟、殘有所助、災有所救,使全縣所有群眾都能分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成果,都能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