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林業局關于天保工程實施情況的匯報

時間:2022-10-18 04:56:00

導語:縣林業局關于天保工程實施情況的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林業局關于天保工程實施情況的匯報

縣政協視察組各位領導:

縣政協各位領導對我縣天保工程的進行視察,這是對我縣天保工程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極大支持。首先,我代表縣林業局,對中省市各級領導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感謝!下面,我就近年來我縣天保工程實施情況作以簡要匯報:

我縣是陜西省個重點林區縣,有林地373.95萬畝,森林分類區劃界定為公益林保護區267.38萬畝,占71.5%;商品林經營區106.57萬畝,占28.5%,活立木總積57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8.9%。我縣在2000年被列為全國天保工程實施縣,于2001年開始試點,2002年正式啟動實施。五年多來,我們按照“嚴管林、慎用錢、質為先”的建設方針和“停、護、造、管”的工作思路,以改革為動力,以創新機制為突破口,在突出抓好現有森林資源管護,全面加快公益林建設步伐,著力加強工程資金管理,積極尋找林區新的經濟增長點,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初步形成了適合山陽林區特點的天然林保護模式。到目前,全縣完成森林資源管護305.56萬畝,而國家下達226.18萬畝,營造天保公益林24.36萬畝,其中人工造林2.4萬畝,飛播造林19.06萬畝,封山育林2.5萬畝,科技支撐項目造林0.4萬畝。種苗工程3處30159畝,國有林場富余職工基本得到妥善安置,各類破壞森林資源案件逐年下降,林區經濟穩步發展,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

2002年9月18日,原全國政協主席錢正英率團對我縣天保工程實施情況進行了專題視察,給予了高度評價。2003年,縣林業局被國家林業局評為天保工程建設先進單位。2在2004年10月8日召開的全省天保工程建設會上,我縣作了典型經驗介紹。并有2名同志獲得全省天保工程建設先進個人,紅旗林場獲得全省天保工程建設森林資源管理先進單位稱號。

回顧近年來的天保工程實施過程,我們主要抓了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廣泛宣傳動員,統一思想認識,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天保工程啟動后,我們通過認真學習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天保工程的有關政策,及時調整林業工作思路,由過去以抓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以實施天保工程、抓生態環境建設為主,把保護天然林資源、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作為促進山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戰略性任務來抓。工程實施之初,我們通過印發通告、辦板報、制作宣傳牌、刷寫標語、召開群眾會等多種形式,耐心細致的向廣大干部群眾宣傳商品材禁伐和天保工程政策措施。幾年來,共修建天保工程護林碑345座,永久性瓷質宣傳牌812面,刷寫永久性宣傳標語4800多條,制作《森林法》和《省森林管理條例》掛圖790張,印制天保工程和護林防火宣傳畫6萬張,在全縣上下營造了良好的天然林保護氛圍。通過宣傳教育,使廣大群眾明白,實施天保工程不僅是為了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通過工程實施,找到了新的林區經濟增長點,走出一條大工程帶動大發展的路子,從而自覺地參與到天保工程建設中來。為了確保工程順利實施,我們在全縣上下組建了行政領導體系和業務管理機構。行政領導體系就是縣、鄉鎮(林場)、村(工區)都成立了分別由縣長、鄉鎮(林場)長、村(工區)長擔任組長,各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工程領導小組。業務管理機構就是縣上成立有“天保工程管理中心”,鄉鎮(林場)成立有“天保工程管理站”,村(工區)成立有天保工程護林站。2003年,縣委、縣政府由批準成立了縣森林公安分局,按正科級建制,新增加編制15人,在原3個林業派出所的基礎上,增設中村、漫川、戶垣三個森林公安值勤點,保護森林資源的三支力量(森林公安、林政執法、護林組織)得到進一步加強。目前全縣有“天保工程管理中心”1個,鄉鎮林場“天保工程管理站”32個,村和工區護林站329個,參與天保工程的管理人員和護林員達到1372人,形成了機構健全、人員配套、職責明確的天保工程森林資源管理網絡。

二、創新管護機制,規范工程管理,不斷加大森林資源保護力度。實施天保工程,首要任務就是抓好森林資源保護。為了確保全縣森林資源安全,我們在深刻領會國家實施天保工程精神,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實踐摸索出了“家庭自管與國家統管相結合”的森林資源管護模式,將全縣的森林資源按行政區域、自然地形地貌及管護的難易程度等因素劃分為10150個管護責任區,每個責任區擇優選聘一名熱愛林業、責任心強、敢于碰硬、在當地有威信的護林員負責管護,實行責、權、利相結合的森林管護責任制,做到了“三不變”、“三定(訂)”、“五落實”(即森林的所有權、經營權、管護權不變;劃定責任區、簽定責任合同、確定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做到管護區域、管護標志、管護單位及責任人、管護辦法、獎懲措施五落實)。一是健全管理制度,完善配套設施。縣、鄉鎮(林場)、村(工區)三級天保工程管理站和護林站制定了學習制度、考勤考核、森林管護等18項制度,給每個護林員編印了《護林員工作手冊》和《巡山日志》、《護林員工作要點》,配備了護林員標志。在資金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多方籌措資金250萬元,修繕了3個森林公安派出所和16個鄉鎮天保工程管理站的宿辦用房,為30個鄉鎮天保工程管理站和6個森林公安派出所及值勤點購置了文檔柜、辦公桌椅及必要的辦公用具,為森林公安分局和6個森林公安派出所(點)配備了警用小車和摩托車,極大地改善了基層天保管理單位的工作生活條件,激發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保證了森林資源管護工作的順利進行;二是嚴明考核獎懲,注意管護質量。在落實管護措施中,我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創建“六無一滿意”(即:無亂砍濫伐、無亂捕濫獵、無亂拉濫運、無亂占林地、無非法經營加工木材、無森林火災和讓群眾滿意)責任區為主線,不斷加強對管護人員的業務培訓、思想教育和考核管理,對優秀護林員進行表彰獎勵,對不稱職的予以解聘。工程實施以來,按規定兌付護林員工資及培訓費480多萬元,其中對249名優秀護林員獎勵8萬元,扣發105名不合格護林員132名。2003年11月11日,法官鄉大寺廟村護林員張青山由于監管不到位,在其管護責任區內發生了盜伐林木事件,被扣發了全部工資,并直接解聘。另一個責任區的護林員王長記由于護林工作出色,在2004年兩次考核中都被評為優秀護林員,拿到了1400多元的管護費。嚴明的考核獎懲,激發了護林員的榮譽感個責任心,通過“嚴管人”(護林員),達到了“嚴管林”的目的;三是高度重視三大熱點,切實搞好森林資源“三防”工作。在搞好天保工程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時,我們始終堅持預防為主、打防結合的方針,對森林火災、病蟲害和亂砍濫伐的防治工作長抓不懈??h鄉村三級都成立了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機構,配備了防火、防病蟲害設施,全面落實“五種人中小學生和未成年人的監護責任,特別是在森林防火戒嚴期組織森林公安民警、林政執法人員、村組干部和護林員加強巡邏,杜絕一切野外用火,有效預防了森林火災的發生。去年冬季,縣局投資2萬余元,購置了防火服、防火帽、防火靴、防火手套,滅火水槍等撲火工具80套,組建了3支防火專業撲火隊,為撲火隊員辦理了意外人身傷害保險,進一步增強了森林火災的應急撲救能力。由于措施得力,近年來,全縣未發生一起大的森林火災和病蟲害。同時,不斷強化森林資源的“源頭”管理,自去年至今,清理整頓非法采礦占用林地8家,取締非法木材加工戶71家,先后組織開展嚴打整治斗爭6次,查處案件153起,其中林政案件135起,刑事案件18起,處理違法犯罪人員159人,召開公開處理大會24場次,有利地打擊和震懾了犯罪分子,教育了廣大干部群眾,林區治安秩序和林政秩序明顯好轉;四是嚴格資金管理,保證安全運行。按照財政部財農(2000)51號《天然林保護工程財政資金管理規定》和陜西省財政廳陜財辦發(2001)47號《陜西省天然林保護工程財政資金管理實施細則》要求,我縣對天保工程資金嚴格管理,實行專戶儲存、封閉運行??h級對天保工程資金的使用建立了財政天保專戶,縣以下工程資金實行天保工程管理機構內部封閉運行,財政、監察、審計部門監督,天保中心作為一級報帳單位直接對財政天保專戶進行報賬結算,鄉鎮(場)管理站作為二級報帳單位直接向縣局計財辦進行報帳結算。村護林員工資由天保中心規定標準,管理站統一發放。公益林建設資金按照“5311”(工程實施時撥付建設單位50%資金;根據工程進度逐步撥付30%的資金;年度造林任務完成后,經檢查驗收合格再撥付10%的資金;預留10%作為質量保證金,待3年保存率核查達標后,再予撥付)的撥款辦法,逐步撥付給實施單位。嚴格的管理措施,保證了工程資金的安全運行,經過中省市多次檢查審計,沒有發生任何違規違紀使用資金的問題,真正達到了“慎用錢”的要求;五是全面落實配套措施。堅持把天然林保護工作與移民搬遷、薪炭林基地建設、改造節柴、以電代柴、封山禁牧等工作相結合,從根本上減輕了天然林保護工作的壓力。

三、強化質量管理,加大科技投入,切實加快公益林建設步伐。嚴格工程管理,充分利用先進科技,提高公益林建設質量,是搞好天保工程的重要措施。實施天保工程就是要在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的同時,通過公益林建設,提高森覆蓋率,達到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在公益林建設中,我們始終堅持科技先導、生態優先的建設原則,把提高工程質量,確保工程成效放在工程建設的首位,在強化“五制”(招投標制、合同制、工程監理制、項目法人負責制、責任追究制)管理,統一工程建設標準,嚴格檢查驗收積極推廣行政技術雙向責任承包等一系列工程質量保障措施的基礎上,創新造林機制,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廣三項石用技術不斷提高公益林建設的質量和效益。一是在人工造林中采用“國社合作、工程造林、專業管護、收益分成”和種苗公開招投標等造林新機制,在此基礎上,大力推廣覆膜造林、容器苗造林、保水劑生根粉蘸漿造林等三項實用新技術,有效地解決了造林低效的難題,幾年來,組織專業隊和應用三項技術造林2.4萬畝,占總面積的100%,成活率達到95%以上,在省市年度公益林建設核查中,雖然今年春季持續干旱達4個月,但造林成活率仍達到80%以上,得到了檢查組的好評;二是狠抓了飛播造林工作。按照管理規范化、責任細致化、實施質量化、措施得力化的思路,重點抓好了組織領導、宣傳動員、播前處理、補植造林、管護責任落實、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完成補植造林1600畝,修建各類管護宣傳碑56個,設置刺絲防護欄8000多米。近四年共完成10個播區19.06萬畝的飛播造林任務,涉及9個鄉鎮44個行政村,占全縣造林總面積的40%。經近期成效調查,合格面積達85%以上,在飛播造林管護和設施建設方面,我縣始終是全市第一;三是抓好了封山育林。堅持“以封為主,封育結合”的原則,完成封山育林2.5萬畝。修建圍欄24000米,修建封育碑5個,成立管護站3處,設置封育標志51個,完成人工補植造林840畝。封育區內植被蓋度由封育前的0.3提高到目前的0.8;四是狠抓種苗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完成紅旗林場108畝天保示范苗圃新建、任家村52畝苗圃續建和兩嶺及申家垤3萬畝油松采種基地工程,累計生產良種苗木3000多萬株,為全縣生態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種苗基礎。

四、妥善安置富余職工,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全力推動林區經濟快速持續發展。妥善安置國有林場富余職工是天保工程的中心任務之一,事關林區穩定和林區秩序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綠色產業,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廣開渠道分流安置富余職工。先后投資完成了蒼龍山森林公園、紅旗林場天保示范苗圃、油松采種基地、智源食品有限公司和組建造林施工隊等項目,實現了對富余人員的多渠道分流安置。同時給兩林場的職工按規定交納了社會養老統籌,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確保了林區大局穩定。2004年9月縣政府常務會議和縣編委會議由對天竺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籌建工作和人員編制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成立了籌建領導小組,初步確定成立天竺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編制60人,待市委、市政府批準后,將進一步拓寬國有林場富余職工的就業渠道,與此同時,面對天保工程實施后,林農收入減少,地方財政拮據的嚴峻形勢,堅持自我啟動,不等不靠,依靠工程區內豐富的生物資源,把天保工程實施與縣委、縣政府提出的“藥業興縣”戰略,振興林區經濟的思路相結合,積極引導群眾開發林下資源,創造出林藥間套復合造林新模式。全縣結合退耕還林,大栽二花、杜仲、連翹、五味子等木本中藥材11.1萬畝,有效地解決了國家要“被子”、群眾要“票子”的矛盾,達到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的統一。目前全縣中藥材已發展到38萬畝。2004年全縣中藥材產值達到3億元,農民人均藥材收入6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5%,藥業產業已成為我縣最具特色、最有活力的經濟增長點。同時狠抓了經濟林、林木種苗、花卉和森林旅游產業的開發工作。全縣以核桃、板栗為主的經濟林面積發展到80萬畝,林木種苗和花卉發展到1800畝,以智源公司、金力金核桃軟糖廠、山陽茶葉公司為龍頭的林特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8個。依托紅旗、天竺山兩個國有林場興建的蒼龍山、天竺山森林公園正在建設當中。月亮洞、夾石峽、金錢河漂流等景點已向游人開放,森林觀光生態旅游正在興起。通過森林資源和生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加快了林區經濟發展步伐,增加了農民收入。2005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03元,較工程實施之初的1117元凈增386元,增長率為34.5%。

總之,天保工程實施五年多來,已初步顯現出改善生態環境的建設效果,對全縣生態環境建設和產業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實現了五個轉變:一是林業經營方向由已生產木材為主向以森林保護和發展為主的轉變,森林資源恢復和增長速度加快。全縣木材產量由1999年的2.9萬立方米調減到2005年的1.2?萬立方米,調減幅度為58.7%,商品材產量調減幅度為100%。森林覆蓋率由1999年的52.3%增加到現在的58.9%。全縣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狀況顯著改善,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一些老百姓說:“天保工程實施后,天更藍了,山更綠了,水更清了;二是生態建設由單純的造林向造管并舉轉變,生態建設步伐大大加快。在保證任務完成的同時,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經過中省市的多次檢查驗收,我縣公益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全部達到98%以上。僅天保工程一項,每年營造林近8萬畝。三是國有林場下崗職工就業渠道由單純依靠“大木頭”向多元化轉變,就業門路進一步拓寬。依靠我縣豐富的森林資源大搞苗木花卉、森林觀光旅游、林特產品開發等多種渠道來分流安置國有林場職工。四是林區經濟由“獨木支撐”向調整結構和多種經營轉變,林區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通過合理的開發林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開展多種經營,實施“藥業興縣”戰略,林業經濟逐步擺脫了“獨木支撐”的窘境,以生產木材和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生產向藥業、林果種植業、畜牧業以及二、三產業逐步過度。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從1999年的6.63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3億元,天保工程的實施沒有影響我縣林區經濟的發展,雖然森林停伐減產、商品材零控制,但我們找到了林區新的經濟增長點。五是由部門辦林業向全社會辦林業轉變,初步形成了全社會齊抓共管林業工作的局面。通過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宣傳手段和深入開展各種嚴打專項行動,使“保護天然林,維護生命線”成為全縣干部群眾的共識,真正形成了“千軍萬馬齊上陣,竟相投入搞林業”的生動局面。

盡管我縣在天保工程實施之后,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還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

一是地方財政困難,原來林業基礎設施較差,特別是一些鄉鎮天保管理站、工區護林站和森林公安派出所、值勤點辦公設備相當落后,有4個鄉鎮管理站、5個工區護林站和2個森林公安值勤點無辦公用房,30個鄉鎮和6個森林公安派出所點均未配備微機等辦公設備,不能適應新時期天然林保護工作的需要,森林資源經營管理還處在初級粗放階段,建議加大支持力度,逐步改善基層天保管理單位辦公條件。

二是執法力量和技術力量不足。按照上級要求每5萬畝森林資源配備1名森林公安干警的標準計算,全縣需要森林公安干警61人,目前還差19人。由于人員不足,加之我縣森林分布戰線長,群眾居住分散,資源保護工作鞭長莫及,力不從心。鄉鎮林業站和國有林場雖然人數不少,但林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建議在林業大專院校畢業生中給予調配。

三是實施天保工程,國家一再要求地方政府按工程總投資的20%配套資金,由于我縣地方財政非常困難地方配套資金往往難以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程的進度和質量。

四是退耕還林和天保工程實施后,鄉鎮林業站在業務工作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工作任務重,責任大。為了理順體制,強化對鄉鎮林業站的管理,2001年天保工程在全縣全面啟動實施時,將鄉鎮林業站的人權、財權上劃到縣林業局管理,對兩大工程的實施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在鄉鎮機構改革中,將鄉鎮林業站隸屬農技中心管理,對工作的正常開展帶來了很大影響。建議將鄉鎮林業站單列,劃歸縣林業局管理。

實施天保工程,搞好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社會系統工程,是西部大開發的切入點和基礎性工程,涉及面廣,政策性強,任重而道遠。我們決心以這次縣政協視察為動力,進一步總結經驗,強化措施,努力推動我縣天然林保護工作向縱深推進,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