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興區工作匯報
時間:2022-10-18 06:24:00
導語:科教興區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5年是全市深入推進“科教興市”主戰略的關鍵一年,是本區制定并實施《奉賢區科教興區規劃(綱要)(2005年-2010年)》的啟動年,更是中央編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重要一年。全區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牢固樹立“兩個第一”思想,按照市委提出的“攀登、提升、超越”和區委、區政府關于推進實施科教興區主戰略的要求,圍繞“市抓實力、區抓活力、企業抓動力”的主題,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進一步提高奉賢的綜合競爭力,確定了2005年科教興區重點工作任務,通過各成員單位的共同努力,上下聯動,全力推進,各項重點工作任務和目標圓滿完成:
一、集聚科技創新資源,提升產業能級
根據我區的產業導向,以各開發區及重點園區為主戰場,對于一批市場前景好,產業關聯度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重大項目進行跟蹤和服務,按照重點工作要求,重點跟蹤,做好項目建設期服務工作。包括:上海工業綜合開發區的馬勒公司,上?;瘜W工業區奉賢分區的大日精化工、中外運和中遠物流化工倉儲中心,現代農業園區的金筍醫藥商貿城,海灣旅游區的上海赫瑞特吉游艇工業有限公司。主動做好項目建設期和投產期的服務工作,并促其早日投產。
科學規劃,啟動了“光儀電產業園”一期工程,目前已鋪設了奉浦大道延伸段1.6公里,橋梁二座,完成了北二路東段(800米)、北三路西段(600米)道路,道路框架基本搭架待建。對首期中1000畝土地進行流轉,對250戶農戶、996畝綠化、樹苗進行評估鎖定,為下一輪開發做好了基礎準備。
緊緊抓住若干高校入駐奉賢的大好機遇,邀請市有關專家編制了我區海灣地區“三區聯動”的總體規劃,構建了入駐本區高校與奉賢科技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交流和互動機制,有力推動了海灣地區的大學校區、產業園區和居住社區的“三區聯動”戰略的實施。目前海灣已規劃了近1000畝地,作科技創業園區,主要是吸納高校產業入駐。目前華東理工大學新校區的建設項目啟動,上海應用技術學院新校區的詳規已經完成,上海商學院的本科校區項目正在規劃。同時,對幾個主要的開發區如綜合開發區(出口加工區)、化工區、現代農業園區等也進行了調研,奠定了開發區與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基礎。
二、培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健全創新體系
鞏固和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群體,今年新增市級高新技術企業12家,區級高新技術企業15家,累計市級、區級高新技術企業分別達60家和48家;培育了首家“奉賢區高新技術領軍企業”-上海航星通用電器有限公司。據統計,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124.4億元,占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412億)比重為30.2%,增長較快。
2005年我區技術改造工作,面向工業園區四大板塊,圍繞“一業特強、多元發展”戰略,技改投入注重向區六大產業傾斜,使技術改造的產品(行業)不斷升級換代,提高了項目技術水平,進一步推動了我區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年內,審批項目85個,到位資金8.5億,已完成年度計劃121.4%。
支持、鼓勵和發展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已完成認定上海變壓器有限責任公司、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天信儀表有限公司3個企業技術中心為區級企業技術中心。上海廣電電氣(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星通用電器有限公司的2家企業技術中心榮獲市級企業技術中心。
制定了區知識產權戰略行動推進計劃,已經完成了《奉賢商標戰略綱要》的制定。2005年,完成專利申請628件,其中:發明專利95項、實用新型207項、外觀設計326項;批準為市級專利試點培育企業5家;批準為市專利新產品及專利技術再創新項目8項。
實施品牌戰略,提高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水平,今年,我區商標“斯爾麗”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實現了零的突破;我區4件商標被認定為上海市著名商標;菲林格爾木業(上海)有限公司生產的“菲林格爾”牌強化木地板等2家企業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3家工業企業產品被評為上海市名牌產品;獲名牌、名商標的企業產品得到支助資金89萬。
三、滾動實施一批科技攻關項目,形成有力的經濟支撐
2005年,申報國家級、市級各類科技項目130多項,其中獲資金資助的項目為35項,獲得資助經費1058萬元,為前4年獲得資金支助的總和。主要包括:完成申報上海市科教興市重大產業化項目3項及民營企業科教興市產業升級導向資金項目2項;獲國家級重大科技立項3項;國家級科技創新基金立項8項,名列全市前茅;認定并實施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27項,申報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再創新項目2項。
著力推進區域特色產業集群建立。在市、區兩級政府部門支持下,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奉賢)基地已經揭牌成立并正式啟動,通過上海市成果轉化中心和區科委及莊行鎮人民政府的聯手合作,已經為轉化基地引來聚杰高分子公司、百顆藥業集團等12家項目單位落戶,總投資5億元人民幣,其中聚杰高分子公司今年4月投產,產值已達8000多萬,人才、技術、資金的集聚效應已初步顯現。
通過一批優秀科技項目的實施和示范,我區今年申報上海市科技進步獎5項,獲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獲得上海市科技精英1人,獲得上海市農業科技創新人1人。
啟動新一輪科技強農工程,獲市“科技服務體系”項目立項2項。推薦申報5項市級農業科技項目:新疆地區南美白對蝦繁育及健康養殖技術開發項目、荷蘭豆、食莢甜豌豆新品種周年化安全生產技術的開發、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項目、高檔觀賞花卉植物引進及規模生產、生物基因疫苗(獸用)產業化;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40項;2005年列入區農業科技發展基金項目22項。
引進、形成“上海玉穗特種葡萄園的中國南方葡萄技術研發中心”為農業專業研發中心;建立“上海奉賢良種繁育示范基地、上海奉賢水產養殖試驗場”為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立“奉賢農技中心科技園區、上海奉浦園藝場、奉禾小水果基地、奉葉蜜梨水果生產基地、青村錦繡黃桃合作社”為農業技術推廣點。
四、優化科技創新服務環境,營造科教興區良好氛圍
落實年初財政對“科教興區”的投入,完善科技工作考核機制。結合我區“十一五”規劃的考核和編制,把“科教興區”的主戰略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安排落實了“科教興區”經費支出3511.04萬元。其中:“科教興區”重大項目2000萬元,技術改造貼息400萬元,科技發展基金350萬元,科學事業費支出322萬元,行政事業管理費支出中安排科技經費439萬元。為保證科學事業發展和我區的“科教興區”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針對科技企業,以信息化手段捆綁服務內容的“科技企業服務聯系一卡通”工程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完成,目前正在實施計劃,啟動相關軟件設計及人員培訓。啟動建立區地理信息系統(gis)基礎平臺和中小企業管理信息化平臺。奉賢區地理信息基礎平臺及人民防空應用系統于9月9日完成政府采購,目前已基本建成。中小企業管理信息化共享平臺已形成技術方案,目前正與市企業信息化促進中心協調,實現市區聯動,資源共享。
大力開展科教興區宣傳活動,營造科技進步濃郁氛圍。舉辦了科技下鄉,科技周等大型科技活動,發放各類科普書籍2200余冊、宣傳資料20000余份,參與有獎問答280人次。舉辦了“科星璀璨映濱海”廣場文藝演出,制作了12檔“科技天地”電視宣傳專題片,科技類新聞20多條。
五、大力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
建立了奉賢區科普聯席會議制度,并于11月中旬召開了第一次科普聯席會議,通過了“奉賢區科普‘十一五’規劃”,區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及各成員單位的主要工作職責。落實科普示范創建工程,完成2個市級科普教育基地、5所區級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學校、4個區級科普教育示范基地、3個區級科普示范村(居委會)和3家區級科普示范企業創建任務,新建社區標準化科普畫廊11座,以此形成科普工作的社會化格局。
根據實施科普“六進”(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軍營、進家庭、進學校)工程要求,廣泛開展相關工作,豐富了科普工作的內容和實質:已經在全區范圍內,建立了一支100人的科普志愿者隊伍;建軍節前夕,幫助駐奉空軍某基地建立數字化圖書館1個并贈送各類科普書籍300多冊、電子書籍5000冊、科普電子觸摸屏一臺;為本區的53所學校贈送55套天文、地理、環境保護等知識內容的動畫科普碟片;在全國科普日期間,利用區文化廣場放映科普電影,觀眾達5000人次。
六、構建人才服務平臺,擴大專業教育覆蓋面
建立人才服務平臺,暢通人事信息網絡,按照市人事局建立上海市非公組織人事工作者協會,各區建立分協會的要求,目前已完成了非公組織人事工作者協會籌備工作。以區第一批拔尖人才10名、青年尖子8名為基礎,以企業拔尖人才、青年尖子為重點的領軍人才培育工作順利開展,對3名領軍人才納入重點跟蹤、服務和培養。根據《關于做好奉賢區人才儲備工作的試行意見》的文件精神,實施奉賢區人才儲備工作,通過精心組織、充分準備、公開招聘、簽約派遣,落實了儲備人才37名。
2005年11月初,舉辦了“奉賢區科技成果、人才、資本對接交流會”,200多項科技項目得到推介,為科技企業、科技人員架起了互動合作的橋梁。進一步促進“校區、園區、社區”三區科技聯動格局,積極籌建“駐奉高校校(院)長聯誼會”,主動聯絡了區內10家高校,建立校長聯系會議制度,提供高校與企業間緊密聯系的工作平臺。
開展各類科技培訓,擴大培訓受眾面。舉辦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班7期,800多人接受培訓;根據市農村黨員、基層干部適用技術培訓的要求,結合我區種養特色產業,舉辦各類農村適用技術培訓班179期,11915人次接受培訓;組織3期科技政策實務培訓,91家企業有關人員參加;完成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萬人,較好實施了新型農民培訓2000家核心戶的工作。
圓滿實施“上海郊區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教育與培訓實事項目”,確定22所學校作為2005年度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基地,下達6000人的培訓計劃,完成培訓7196人,超額完成下達計劃數。2005年,全區共有9555名人員參加了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其中農業戶口人員5412名,占56.64%。其中參加定單培訓、定向培訓3192人,獲得“政府購買培訓成果”補貼8105人;參加中高層次培訓4595人;有9441人參加了職業技能鑒定,合格人數7573人;有6629人實現了培訓后的推薦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