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工作情況匯報

時間:2022-10-29 09:02:00

導語:農業農村工作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農村工作情況匯報

各位領導:

新年初始,你們不辭辛勞來到XX,就我縣2005年農業農村工作進行考評,請允許我們以熱烈的掌聲向你們的到來表示歡迎??荚u是一項通過總結成績、查找不足,進而促進工作的有效制度,作為考評對象,我們將以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此次考評,請各位領導多提寶貴意見。下面,我代表XX縣委、縣人民政府就我縣2005年農業農村工作情況向各位領導作匯報。

一、2005年農業農村工作情況

2005年,我縣農業農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指導下,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及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題,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為主線,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扶貧攻堅,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大力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年來,通過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克服了自然災害、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有效保持了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的良好發展態勢,圓滿完成了《麗江市2005年度農業農村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良好,農民人均純收入穩定增長。

2005年,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達48369萬元,比上年增16%。其中,第一產業收入24212.11萬元,增長12%;第二產業收入16426.19萬元,增長19%;第三產業收入7730.7萬元,增長22%;農業總產值38492萬元,增長17.9%,糧食總產量60796噸,比去年增加396噸,增長0.66%,農民人均純收入1525元,比去年增125元,增長8.9%;解決了3800人的溫飽問題。全年財政支農資金3975萬元,比上年增18.1%,其中上級下達1942萬元,縣財政安排2033萬元,比上年增長21.4%。

(二)農業結構調整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

1、農村經濟結構日益優化。為改變長期以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單一,農村第一產業中種植業比重過大,農村二、三產業不發達,農民收入結構不合理,增收緩慢的局面??h委、政府始終堅持農業結構調整這條主線,認真貫徹中央1號文件精神,堅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原則和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大力發展農業加工、服務業和特色種、養業。通過一年的努力,我縣畜牧業快速發展,全年大小牲畜存欄36.53頭(只),實現畜牧業產值15343萬元,增長21.1%,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39.86%;特色經濟作物規模不斷擴大,效益明顯,糧經比例達70:30;水產養殖業異軍突起,養殖基地達17846畝;農業加工、服務業不斷發展壯大,全年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收入達7730.7萬元,農村一、二、三產業收入比例為50%:34%:16%;

2、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2005年我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用工業理念謀化農業發展,按照“政府引導、企業運作、效益驅動、因地制宜”的要求,以培育和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重點,立足發揮資源優勢,緊緊依靠麗江、攀枝花經濟圈的幅射帶動,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使我縣農業產業布局日趨合理,原料基地建設快速推進,農產品加工業日益繁榮,農村專業協會不斷涌現,農民組織化程度明顯增強,“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經營模式初步形成。2005年,我縣共新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5戶,即:永豐竹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麗江綠野生物資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遠光薯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華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亨達畜禽養殖有限責任公司。全年共有農業協會14家,如通達果蔬協會、XX芒果專業技術協會、文樂松竹果蔬協會等。

由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快速推進,我縣農村經濟日益繁榮,農業生產能力明顯增強,生產效益大幅度提高。2005年,冬季農業開發面積達16.6萬畝,其中糧食作物7.63萬畝,經濟作物8.97萬元;特色經濟作物中,發展冬早瓜菜18480畝,實現產值2889萬元,比上年增271萬元;種植亞麻4380畝,收購麻條1581噸,實現產值195.7萬元,畝產值597元;種植大白蘿卜4313.1畝,實現產值288.22萬元,畝產值668元;種植烤煙6587畝,生產煙葉15269.8擔,實現產值691.4萬元,農民收入714.4萬元,收入在萬元以上的農戶達74戶;種植鮮玉米6028畝,冬早豆類8030畝,冬油菜7020畝,冬早洋芋3120畝,其它經濟作物31749畝;另外,新發展優質芒果4800畝,嫁接改良3860畝,全縣芒果面積達3.52萬畝,產量5026噸,實現產值780萬元,新發展茶葉780畝,全縣茶葉面積達10612畝,實現產值396萬元;新發展竹子8900畝,實現產值400余萬元,全縣竹子面積達3萬畝;全年生豬存欄16萬頭、牛存欄5.1萬頭,羊存欄12.9萬只,禽存欄68萬只,實現產值6980萬元。

(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生態環境日益改善。

1、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任務完成情況良好。全縣累計投工1733961個,累計完成投資595萬元,修復水毀工程130件,加高加固堤防1.7公里,清理河道2公里,加固水庫5座,渠道清淤完成816件,新增灌溉面積1800畝,改造中低產田1486畝;認真開展水庫除險加固工作,全縣33座水庫運行情況良好,確保了安全渡汛,全年安全蓄水6231萬立方;全面實施人畜飲水工程,共完成2296戶的人畜飲水工程建設,解決了9574人的飲水困難,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

2、農村電源、電網建設步伐加快。新增電源四項,完成了普鮓電站、鯉魚河一級站、鯉魚河二級站及出水河一級站二期工程建設,新增水電裝機32600千瓦,全縣全年發電量達22629萬度,供電量46339萬度;新建電網108.5千米,解決無電人口通電649戶,1413人。

3、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扎實推進。堅持“統一規劃,因地制宜”的原則,以農田水利及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認真實施并完成了河東水庫南灌溝三面光水利工程5000米,田間機耕路工程2512米,田間排灌溝工程4374米,水池8個1300立方米,飲水管道2400米,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積極做好了項目的儲備和申報工作,目前,已上報的項目有4項。

4、森林管護和公益林建設不斷加強。圍繞促進全縣生態、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總體要求,大力開展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積極發動義務植樹,認真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森林病蟲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工作,全年完成人工造林5000畝,人工模擬飛播造林14000畝,截止2005年已累計完成73.92萬畝公益林建設任務,森林覆蓋率達44%。

5、農村能源建設卓有成效。認真實施并全面完成了3003口農村沼氣項目建設任務,全縣增加沼氣池4623口,完成投資1155萬元,目前,全縣的沼氣池總量達15357口,同比增長43%,沼氣戶1.5萬多戶,占農村總戶數的47%。同時,以沼氣為紐帶的“919”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快速推進,農業綜合效益明顯提高,森林資源得以有效保護,實現了生態、能源、經濟的多贏。

(四)扶貧工作扎實有效,農村勞動力轉移成效明顯。

2005年,我縣扶貧工作緊緊圍繞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大局,調整思路、突出重點,全面完成了年初預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年完成6個重點村、3個省級溫飽村、4個市級溫飽村、50戶安居工程項目建設;在項目設施中我縣始終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注重產業扶貧、科技扶貧,在搞好扶貧“三項”重點工程建設的同時,著力于提高貧困地區群眾的發展意識、科技意識做了大量工作,全年在貧困山區發展科技示范樣板1354畝,引進優質黑山羊24只,完成科技培訓8600人次;積極做好小額信貸工作,切實加強了信用貸款的清收力度,截止2005年12月累計收回本金266.1萬元,回收率達81%;認真開展社會幫扶,全縣98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累計為掛鉤點投入幫扶資金25.8萬元,援助物資27萬元,協調引進資金修建學校5所,引進實用技術2項,發動干部職工捐資為10戶危房戶解決了住房困難,全縣1634名黨員干部與1750戶貧困農戶結成幫扶對子,全年為農戶提供的資金和物資援助達59.6萬元;深入開展“一對一”捐資助學活動,全年累計接收到190家單位和部門5224名干部職工的捐款101.9萬元,結對幫扶貧困學生4913人。

縣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輸出工作,切實將其納入重要議事日程,通過強化職業培訓,組織人才交流會,制定縣內企業、建筑工地用工保護政策等措施,為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創造條件、提供便利、拓寬渠道,實現了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和輸出。2005年我縣完成勞動力輸出和轉移3.01萬人,其中勞務輸出283人,中長期勞動力轉移17687人,短期轉移(6個月內)12130人,農民外出勞務收入4160萬元,占總收入的8.6%,比去年增長23%。

與此同時,農村各項改革全面推進,農民負擔明顯減輕;“科技興農”戰略成效明顯,動物免疫標識制度深入開展,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教育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農村社會穩定??傊?,2005年是我縣農村經濟發展迅速、提質增效成績顯著、農民獲得實惠最多的一年。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亟待解決,求真務實、艱苦奮斗的作風仍須繼續保持,創新思路,加快發展的力度還有待加強。

二、2005年農業農村工作重點

(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強化農業的基礎性地位,切實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弘揚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精神,以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己任,統一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凝聚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勵精圖治、傾心發展,務求今年再上新臺階。

(二)認真貫徹中央1號文件精神,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以2005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為指導,繼續加強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重點的農業基礎實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條件,打牢農業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積極開展動植物疫病防治工作,全面提高農業安全生產能力;認真實施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搞好森林防火和林政資源管理,規范木材經營市場,嚴厲打擊各項林業犯罪活動,積極爭取并實施好以沼氣池建設和農村電源、電網建設為主的農村能源建設,切實保護森林資源,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加快推進“919”生態家園富民工程,“112”科技示范工程和小康示范村建設工作,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三)繼續深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全面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加快發展農業二、三產業,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在搞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特色經濟作物和畜牧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以加快高產、高效基地建設,扶持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協會,完善生產經營模式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四)加大扶貧開發力度,認真解決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

認真實施扶貧“三項”重點工程建設,加大扶貧資金的監管力度,確保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創新扶貧機制,增強扶貧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快貧困山區群眾脫貧步伐;切實搞好社會幫扶,著力解決好貧困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困難和學生就學。

(五)搞好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輸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六)搞好農村醫療、衛生、教育等工作,促進農村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七)全面推進農村各項改革,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切實解決好農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維護農村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