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就業從社區做起
時間:2022-03-07 03:24:00
導語:充分就業從社區做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四川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最近舉行的一次新聞會上,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引起了與會者的關注。四川省開展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近兩年來,累計有18.5萬人在社區實現了就業再就業,占全省同期新增就業人數的17%,社區就業實體發展到3.3萬個,吸納了近30萬人在實體就業。200年,全省有9.1萬名領取《再就業優惠證》的“
4050”人員實現再就業,其中在社區就業的達到3.86萬人。社區已成為四川省就業再就業的一個重要領域。記者深入采訪發現,四川省在社區就業上所取得的成績,與這個省開展的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一項決策帶來的活力
四川是我國西部地區人口大省。近年來,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城鎮新增勞動力、農村富余勞動力交匯為龐大的就業大軍,使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在這個省表現得非常突出。大力開發就業崗位成為四川省各級政府的重頭戲。從2002年開始,四川把就業視線從單純的瞄向企業轉向了瞄準社區。隨著國家重視發揮社區就業的作用和不斷強化社區勞動保障服務功能,社區勞動保障工作體系應運而生。
那么,怎樣才能充分發揮社區勞動保障工作體系的作用,使它成為促進社區就業的一個重要平臺?四川省勞動保障廳的負責同志認為,既要建立健全社區勞動保障工作機構,解決“由誰抓”的問題;更要建立完善相應的激勵機制,解決“如何抓”的問題。把組織保障與制度建立、人員到位與措施到位有機地統一起來,充分調動社區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才能充分發揮社區勞動保障平臺的作用。在這個思路的指導下,一項決策產生了———2004年,四川省勞動保障廳下發《關于開展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的通知》,決定在全省范圍開展此項創建活動,并提出了明確的創建標準:本社區內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各類下崗失業人員,其就業再就業率達到92%以上;“4050”人員、殘疾人等困難救助對象的就業再就業率達到80%以上。
“黨中央明確提出了比較充分就業的目標,實施這一目標需要有切入點。社區蘊藏的就業崗位豐富,崗位分布范圍廣、形式多樣、用工靈活,多數適合年齡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單一的下崗失業人員,易于使他們實現充分就業。在創建充分就業社區的基礎上,再逐步擴大到街道、縣、市。通過穩步推進,比較充分就業目標就落到了實處。”在一份關于促進社區就業的宣傳材料中,四川省勞動保障廳對開展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的初衷作了這樣的解讀。
思路———通知(包括創建標準)———宣傳材料。這標志著四川省勞動保障廳在全省組織開展的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有著明確的指導思想、具體的目標、得力的措施,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部署。近兩年來的實踐表明,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已成為充分調動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促進全省社區就業的一種有效載體和激勵機制。
*年,四川省有242個社區經審核評估,達到了充分就業社區標準,成為四川省第一批充分就業社區。榜樣的帶動和激勵作用是巨大的。全省社區勞動保障工作機構形成了一種學習先進、爭當充分就業社區的可喜局面。這正是四川省勞動保障廳評定首批充分就業社區的意義所在。
四萬人進社區說明什么
*年初,成都市制定了用3年時間實現城鄉充分就業的目標。具體做法是從社區起步,先在5個中心城區開展,繼而向郊區縣推進。到2008年,遠郊區的縣(市)要實現充分就業目標。據統計,這一年,成都市新增就業12萬人,其中有4萬人是在社區實現就業再就業的。取得這一成績,說明社區就業是擴大就業的一條有效途徑,也說明四川省勞動保障廳組織開展的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是一項務實求效之舉。
華興社區處在成都市最繁華的春熙路轄區內,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張小榮兼勞動保障工作站站長。她帶著記者一邊在社區實地走訪,一邊介紹情況。站里有4位工作人員,勞動保障工作納入了一級目標考核。為了把就業工作做實,社區通過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開發就業崗位。居委會把社區內的單位動員起來,共同組成了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領導小組。在實際創建活動中,這些單位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社區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僅*年,華興社區的50個單位就提供各種崗位377個,安置下崗失業人員284人。社區內有44名“4050”就業困難人員,工作人員根據他們的不同情況,為其“量身”找崗位,已安置就業37人。50歲的代家棣因車禍導致雙腿殘疾,兒子讀高中,妻子又無工作,是一個低保戶。開始,社區工作人員多次為代家棣尋找崗位,都沒成功。去年,街道設立了垃圾壓縮中轉站,張小榮及時為他申辦了中轉站管理工作,老代終于實現了就業愿望。在中轉站工作了半年后,代家棣主動要求取消了低保待遇。記者在工作現場見到老代時,他深情地自述著這份工作對自己和家庭多么重要,言談中眼里還閃著感激的淚花。
楊長君在企業工作時右手中指被軋斷。企業破產后,由于右手殘疾,工作總是有一陣沒一陣的。妻子姜桂華只有小學文化,身體又不好,也一直沒有工作。夫妻倆都是“4050”人員,是華興社區的就業特困戶。根據楊長君及其家庭的情況,社區工作人員鼓勵姜桂華搞家庭創業,并為她辦理了《社區就業服務證》,幫她在家門口開設了一個雜貨攤。接著,社區工作人員又把楊長君推薦到社區治安保衛隊工作?,F在,夫妻倆的月收入有七八百元。如今,社區已成為這對夫妻的依托。楊長君說,他最擔心自家的房子被拆遷,他愿意住在這個舊房子里,不離開現在的社區。
張小榮在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已干了一年,她感觸最深的是工作壓力大。雖然華興社區已實現充分就業的目標,但她卻沒有絲毫懈怠。她指著就業登記冊說,去年他們才安置的一位“零就業家庭”成員,工作半年又失業了。這部分就業困難人員由于自身條件較差,普遍存在著就業不穩定的問題,他們在一個崗位工作的時間平均只有半年。幫助這部分人實現穩定就業,是社區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
跳傘塔街道是成都市最早開展創建充分就業活動的街道之一。如今,這個街道所轄的4個社區均已實現了充分就業目標。成科路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的蘇志平經歷了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的全過程。她介紹說,社區內有成都棉紡廠、搪瓷廠、中藥廠的職工宿舍。3年前,社區的下崗失業人員達到300多人,他們普遍情緒低落,生活困難。社區把下崗的幾十名黨員組織起來成立了黨支部,一些黨員在社區的幫助下就業后,主動把本單位的用工信息告訴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社區以他們為骨干建立了巡崗志愿者隊伍,義務為社區收集用工信息。勞動保障工作站和社區內的企事業單位加強聯系,積極承攬各類后勤服務工作。經過努力,社區下崗失業人員逐步實現了再就業。
徐光明、羅顯平夫婦是成科路社區的就業困難戶。兩人下崗失業時,孩子還在讀高中,家庭生活靠低保。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把羅顯平介紹到附近的數碼大廈看守自行車,幫助徐光明到一個單位當上了門衛,家庭收入穩定在近千元。他們已經主動退出了低保,孩子也上了大學。2003年,成科路社區就業率就達到了97%。通過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已有7戶低保家庭主動退出了低保,目前社區內享受低保的家庭只剩下4戶。
銀鱗社區的今昔變化
四川省資中縣銀山鎮有個銀鱗社區。社區居委會主任邱玲嫦每天都要在社區轉幾圈??粗约河H手策劃修建的幾十個商業服務網點一天天紅火起來,經營這些網點的下崗失業人員有了生活保障,邱玲嫦感到由衷的欣慰。
3年前,邱玲嫦根本沒想到自己會當上社區居委會主任。更何況,銀鱗社區又有著諸多特殊情況。這個社區是“四川銀山化工”等幾家國企改制后,由職工家屬宿舍區組建的新社區。社區有居民4155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就達2530人,就業壓力相當大。社區剛組建時,居民思想混亂,下崗失業人員的悲觀埋怨情緒比較嚴重,有些人還聚集起來找企業、找政府。一些年輕人因無事可干便賭博、斗毆,社區治安環境惡劣。2002年底,原為企業質檢處處長的邱玲嫦,在選民直選中走上了社區居委會主任崗位(她還同時擔任了銀鱗社區居委會黨總支書記)。“面對這樣的情景我退縮過。但為了不辜負大家的信任,我最終還是硬著頭皮干了起來。”邱玲嫦說。
銀鱗社區離資中縣城有十來公里,沒有成熟的經濟圈可依托,周邊能提供崗位的企業又少,社區就業的出路在哪里?這是邱玲嫦上任后碰到的一個最大難題。也在此時,國家大力推動社區就業,省市促進社區就業的政策相繼出臺。在困難與機遇面前,邱玲嫦選擇了通過搶抓機遇戰勝困難。根據上級關于促進社區就業的精神,銀鱗社區居委會成立了勞動保障工作領導小組,邱玲嫦擔任了領導小組組長。為了有的放矢地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她把著力點首先放在調查摸底上。具體做法是:把銀鱗社區分為5個小區,5位工作人員分別擔任小區的黨支部書記,逐戶走訪社區居民家庭,摸清下崗失業人員的年齡、特長、擇業愿望等詳細情況,并逐人分類建立檔案。在此基礎上,邱玲嫦又把著力點放到拓寬就業渠道、開發就業崗位上。對內,她帶領工作人員挖掘社區就業潛能,培育發展社區服務業;對外,他們通過上門走訪的形式,多方收集用工信息。邱玲嫦說,社區與市縣勞動保障部門有著緊密的聯系,建立了就業信息網絡。這就為廣泛收集用工信息向異地的企業輸送人員創造了條件。幾年來,先后幫助2214名下崗失業人員到廣東、成都、重慶等地實現了再就業,其中包括125名“4050”人員。
邱玲嫦還十分重視抓好職業培訓,幫助下崗失業人員掌握一技之長。近年來,在上級勞動保障部門的支持下,他們為無技能的615名下崗失業人員舉辦了工藝品制作、計算機操作等培訓班,并幫助他們陸續走上了工作崗位。
到目前,銀鱗社區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率達到93.9%。其中,社區的20多戶“零就業家庭”全部實現了至少有一人就業。與此同時,由于社區居委會把促進社區就業與加強社區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社區的環境衛生、綠化美化、社區治安等工作也搞得很好,社區面貌煥然一新。
一個窮縣的社區也有廣闊天地
四川省通江縣是一個地處秦巴山脈、遠離經濟發達地區的山區縣。這個縣的諾江鎮牌坊街社區處在縣城中心,社區建立了勞動保障服務中心,內設社區再就業服務站、退管服務站。牌坊街社區居委會黨支部書記張珊是一位40多歲的女同志。在一間約20平方米的社區辦公室里,桌椅板凳都很舊,惟獨一臺嶄新的計算機非常搶眼。隨著張珊打開計算機,社區退休人員管理、失業人員臺賬、再就業人員數據等一應俱全。全社區共有1848戶居民,常住人口5400人,其中有384名退休人員、878名失業人員。*年,通過創建充分就業社區,牌坊街社區有837人實現了再就業,成為充分就業社區。
在這個國家級貧困縣里,小小的社區哪來這么多崗位?張珊告訴記者,他們這里沒有大企業,為幫助更多的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勞動保障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費了大量心血。除了收集用工信息、推薦社區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外,還通過勞務輸出、挖掘社區就業潛力、扶持創業等途徑促進就業再就業。張珊還舉了一個幫助下崗職工創業的例子。下崗職工王琛及妻子何英幾乎同時下崗。在社區勞動保障服務中心的幫助下,王琛先是參加了負責社區治安工作的聯防隊,何英也被安排在公益性就業崗位。這對夫妻家庭生活有了穩定的來源后,不忘其他下崗失業人員。王琛看到社區有不少居民家庭經常需要臨時性的服務員,便決定開發這一市場,并成立了巴中市區第一家社區家政鐘點工服務部。社區勞動保障服務中心把鐘點工服務部作為扶持對象,為管理人員申請了政府工資補貼,并在業務上給予指導。由于服務部是公益性的,深受下崗失業人員和用工方的信賴,服務范圍不斷擴大,服務部越辦越紅火。
*年,牌坊街社區居委會確定32名特困家庭為重點幫扶對象。在政府的支持下,新增了城管、聯防、夜間治安巡邏等公益性崗位。茶場職工趙克友失業后,從事兩輪摩托車托運。后來,出于安全的考慮,城市把兩輪摩托車托運取消了,趙克友再次失業,再加上妻子有病,兩個孩子上學,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并因此引發夫妻不和。社區勞動保障服務中心推薦趙克友到公益崗位就業后,又為他家辦理了低保手續,并多次上門協調夫妻關系,終于使這對夫妻恢復了和睦。
“一人就業全家解困,充分就業社區的創建,不僅給家庭帶來和睦,還使社區變得和諧文明?!边@是張珊的深切感受,也是四川省勞動保障廳組織開展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取得的連鎖效果。人們相信,隨著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的深入開展,這種連鎖效果還會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