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好農村信訪工作匯報
時間:2022-10-14 04:56:00
導語:作好農村信訪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促進農業增收,保持農村穩定,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堅持以人為本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確定的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體現了黨的執政理念新的飛躍,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對做好農村信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確立了新的工作思路。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農村信訪工作就要著力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沒有經濟社會較快發展就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也就解決不了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利益關系失衡等社會問題,經濟的發展最終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信訪工作凸現“人本”思想,一方面為經濟社會的發展保駕護航,另一方面解決信訪涉及的主要問題歸根結底是靠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做好農村信訪工作,就必須緊緊圍繞服務農村經濟的發展,做農村經濟發展的有力促進者,縮小城鄉差別。首先,信訪工作的重點應加強對黨和國家農業和農村工作政策落實的監督檢查,確保黨令、政令暢通,令行禁止。重點抓好對中央一號文件,農業稅改政策,農村教育“一費制”和糧食收購等減輕農民負擔的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抓好民主選舉,村務、財務公開等,完善村級班子建設,對違反政策的行為,要堅決糾正,并追究有關領導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其次著力查處涉農案件,開展農村“三亂”專項治理,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排除障礙,切實減輕農民群眾的負擔,對干擾農村改革,阻礙農村經濟發展,損害集體經濟,侵害農民利益,影響黨群、干群關系和社會穩定的不良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決不姑息遷就,進一步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環境。同時,信訪工作應積極創造條件,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想方設法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引導農民脫貧致富,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新路。
二、堅持以人為本的農村信訪工作就要致力解決群眾熱點、難點問題,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信訪工作是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重要紐帶和橋梁,反映社會穩定的睛雨表,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強調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堅持以人為本的農村信訪工作,就應該自覺地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的利益作為信訪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首先,堅持“信訪工作無小事”的思想,重視信訪工作。把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作為信訪工作的重點,真正發揮“千里眼”“順風耳”的作用,把農民群眾生活中的小事、細事,作為大事、要事來抓,堅決糾正征用土地中侵害農民利益,城鎮拆遷中損害居民利益以及拖欠和克扣農民工工資等問題,始終把群眾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信訪辦理的最高標準,體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其次,加大查處信訪案件力度,取信于民。對群眾上訪反映的問題快研究、快行動、快處理,力求一次清,不留后遺癥;對群眾舉報干部的違法違紀問題,不護短、不遮掩,嚴肅處理,防止矛盾升級和事態惡化。同時對上訪問題不能及時解決的或上訪群眾進出過高要求的,要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讓農民群眾真正體會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再次,加強教育引導,充分發揮媒體作用和開辟多種專欄,拓寬信息通道,把黨的政策原原本本交給群眾,增強農民法律意識尤其權利義務的觀念,提高農民群眾自身素質,消除“寧訪人,不訪法”的落后觀念,把群眾的上訪活動引導到法制的軌道上來,增強群眾依法上訪的自覺性,切實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三、堅持以人為本的農村信訪工作就要創新信訪工作機制,變被動為主動,防患于未然。
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型時期,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農村信訪工作呈現復雜性、多樣性,堅持以人為本做好農村信訪工作,就要改變傳統的等信坐訪的工作機制,主動出擊,超前防范,創新信訪工作的方式方法。時刻堅持以人為本,把信訪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第一,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摒棄“守門待訪”“坐等辦案”和“民不告,官不究”的衙門作風,樹立民本思想和宗旨觀念。深入基層,深入農村,貼近群眾,及時解決群眾身邊的問題,為群眾排憂解難,真正把農民信訪問題解決在基層,就地化解矛盾。第二,完善信訪信息網絡,積極疏通信訪渠道,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信訪信息網絡,選派思想素質高、能力強的黨員、干部擔任信訪員,開通信訪熱線、電子信箱,設立舉報箱,快速及時收集信訪信息,把信訪工作的觸角延伸到農村的各個角落。第三認真研究信訪活動規律,加大防范力度,把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后查處緊密結合起來,提前介入,關口前移。針對不同階段的信訪形勢突出不同內容,采取不同方式,對苗頭性問題,提前做工作,盡早化解;對長期性問題,經常做工作,逐步化解;對突發性事件,集中做工作,及時化解;對周期性矛盾,不斷做工作,反復化解。著力塑造“可親、可敬、可信”的信訪形象。(朱禮明肖慧祥)
- 上一篇:黨紀宣傳教育匯報
- 下一篇:建筑腐敗現象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