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法制工作報告

時間:2022-06-02 05:15:00

導語:政府法制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法制工作報告

20*年,是*市新一屆政府工作的開局之年。一年來,市人民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和*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創建法治政府、完善市場經濟、構建和諧社會”三大戰略目標,結合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大討論活動,大力推動體制創新,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使政府法制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一、20*年工作情況

(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依法行政促進科學發展

按照市委統一部署,圍繞“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的目標,各級政府法制機構認真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緊密結合依法行政的理論與實踐,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著力提高引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著力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和制度,努力使依法行政與科學發展有機結合,促進各級政府的工作更加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

市政府法制機構按照書記提出的“結合*實際,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的要求,啟動了政府法制“六大規劃”(政府管理創新規劃、政府立法工作規劃、行政決策咨詢規劃、行政資格管理規劃、政府法制監督規劃和內部工作保障規劃)的編制工作,努力為我市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謀篇布局、勾畫藍圖。同時,積極承擔市委確定的“堅持以人為本創建法治型和服務型政府”重大課題研究,努力推進政府管理創新,通過創新著力轉變政府職能,體現以人為本,堅持依法行政,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二)召開全市第三次依法行政工作會議,部署未來五年政府法制工作

全市第三次依法行政工作會議順利召開。黃奇帆常務副市長代表市政府作了題為《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優化提升發展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講話,總結了過去五年全市依法行政的工作經驗,對本屆政府法制工作作了系統部署。這次會議是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推進我市依法行政的一次重要會議。通過這次會議,進一步統一了思想,提高了認識,為做好未來五年政府法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會后,各區縣、各部門反響強烈,目前已有34個區縣和45個部門以各種形式傳達了會議精神,對加強依法行政作出了具體安排。

(三)創新行政體制,推動政府職能轉變

1.抓好行政體制“三級改革試點”

一是繼續推進市級執法聯動。市級部門在公共安全監管、市場秩序監管、城市環境監管三大執法領域共開展聯合執法447次,涉及牽頭部門9個,配合部門22個,共查處案件7110件。

二是分類實施區縣擴權。在20*年探索區縣擴權的基礎上,按照“依靠法制、統一規范、分類放權、強制實施”的原則,進一步加大了貫徹實施的力度,通過“依法界定、依法授予、依法委托”三種賦權方式,使各區縣政府初步擁有了省轄地級市政府相對完整的行政權力,增強了區縣統籌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截止到20*年12月,我市共實施了兩輪(四次)區縣擴權改革試點,共賦予“萬州等六區”197項行政權,賦予“主城九區”136項行政權,賦予“其他25個區縣”188項行政權。

三是扎實推進鄉鎮整體轉型。全市共有100個鄉鎮進行了轉型改革試點。清理界定了鄉鎮政府三類執法監管職能和九類公共服務職能,完成了執法人員的培訓和發證工作,試行了窗口代辦、購買服務、行政合同、集中咨詢等四類新型服務模式,有效推進了鄉鎮政府職能轉變。

2.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在深入渝北、合川、石柱等20多個區縣進行調研,廣泛征求專家和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市20*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實施方案》。根據市委三屆三次全委會和全市建設領域反腐倡廉電視電話會議精神,下發了《關于全面清理和規范行政審批項目的通知》,對市級行政審批項目(包括行政許可、非許可類審批和行政備案)進行了全面清理和規范。擬定了《*市市級機關行政審批項目目錄庫》,進一步推進行政審批的透明化。起草了《*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以建設領域為重點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決定》,繼續推進建設領域“五段式有限并聯審批”改革和企業注冊登記并聯審批改革,減少了20%的建設領域審批項目,進一步完善了并聯審批程序,提高了并聯審批效率。加強了對規劃要素調整、用地性質改變、土地征用出讓、建設規費減免等行政審批事項的監督,努力使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實效。

(四)出臺“兩大基本規范”,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出臺了《*市行政立法基本規范(試行)》,系統規范行政立法活動,著力解決一些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存在的程序不明、質量不高、表述不一、部門利益傾向等問題。

出臺了《*市行政執法基本規范(試行)》,對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裁決、行政征收五類行政行為進行系統規范,著力解決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多頭執法、重復執法、執法擾民、執法效率不高等問題。

以上兩大基本規范均系全國首創,不少規定體現了推進政府管理創新的精神。比如,行政立法基本規范規定,規章的有效期不超過10年,規范性文件的有效期不超過5年,從而較好地保證了規章、規范性文件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五)加強行政立法,提高立法的質量和效益

一是編制好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著眼于全市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到2012年形成有*特色的地方立法配套制度體系的總體要求,認真編制市人民政府五年立法規劃和2009年立法計劃,確保立法工作的前瞻性、科學性和現實性協調一致。

二是突出立法重點。堅持立法決策與改革、發展、穩定決策相結合,突出貫徹落實總書記“314”總體部署和20*年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出臺和制定了《*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市招標投標條例》等一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法規規章。全年共起草制定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149件,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制度保障。

三是完善立法機制。按照“轉換思路、創新模式、強化策略、注重實效”的工作原則,進一步拓寬公眾參與行政立法的渠道。所有立法項目均通過電視、廣播、網站、報刊等媒體向社會公開,全年共組織立法項目論證會103次,征集立法建議1000余條。繼續探索委托起草方式,充分吸納專家和社會力量參與立法,進一步提高了立法的科學性和民主性。目前,已有11個立法項目完成了委托起草工作,列入2009年立法儲備項目。

(六)堅持以人為本,改善行政執法

加強調研指導。組織開展了市級部門執法調研,對市級部門之間、市級部門與區縣政府之間探索聯合執法、綜合執法、協助執法、委托執法、執法資源共享進行了系統指導,較好地解決了執法機制創新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入涪陵、北碚等10多個區縣進行調研,積極幫助區縣政府解決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問題,受到了區縣的好評。

強化執法人員資格管理。組織開展了對全市執法人員資格的清理工作。通過多種方式,開展了22期執法培訓,共培訓執法人員3062人。初步完成了鄉鎮執法監管改革后執法人員的統一培訓、考試和頒證工作,對3518名考試合格者頒發了執法證件。

抓好專項教育培訓。按照熙來書記、鴻舉市長指示精神,市委政法委與市政府法制機構共同牽頭,在全市開展了“依法行政、文明執法、樹立形象”專項教育培訓活動,對59個市級行政執法機關和40個區縣的近15萬執法人員進行了專門培訓,印發教育資料12000冊,查出問題50*條,整改4845條,清退執法人員350名,促進了各級各部門進一步提高執法水平、改進工作作風。

(七)加強行政監督,建設責任政府

第一,加強行政復議應訴工作。成立了行政復議應訴案件審查委員會,負責研究審大疑難案件。嚴格執行立審分離制度,完善了行政復議工作機制,提高了復議案件的辦理質量。提出了全市行政復議工作未來五年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加強了對復議應訴工作的統籌協調和業務指導。全年共收到行政復議申請812件,結案率達96%。共辦理市級行政應訴案件68件,均予以了妥善處理。

第二,做好規范性文件審查工作。認真抓好“規范性文件審查工作示范單位”建設,繼續完善“三級政府、兩級備案”的工作體系,積極鼓勵支持相對人提出審查申請,進一步加強了對區縣政府和市級部門的工作指導,強化了文件審查工作責任制。截止到12月16日,共審查規范性文件149件,其中準予登記31件,備案72件,退回修改46件,較好地維護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了政府的公信力,維護了法制統一。

第三,強化專門監督。充分發揮行政監察、財經審計、政務督查等行政專項監督的作用,重點加強了對財政資金分配、專項資金管理、工程招投標、城市建設管理、人事管理等重點領域的監督,嚴肅查處了一批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和損害群眾利益的失職、瀆職案件,促進了廉潔政府的建設。

(八)充分發揮法制機構的作用,保證依法行政有效推進

一是充分發揮法制機構綜合辦事和參謀助手的作用。20*年,市政府法制機構共召開專項協調會116次,協調政務287項,涉及車輛性能檢測、戶外廣告清理、路橋收費改革等各類復雜問題;完成了中介機構資質認證、產權交易定價爭議、郵政業務前置審批等198件市領導交辦的棘手事項,妥善處理了一批熱點難點問題;完成了新一屆市政府法律顧問、立法評審(復議咨詢)專家委員會的換屆工作;辦理了市人大代表建議231件,市政協委員提案156件,進一步加強與市人大、市政協的溝通聯系,受到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好評。

二是加強政府法制干部隊伍建設。20*年,市人民政府通過外派培訓、掛職鍛煉、區縣任職等多種途徑,加大了政府法制干部,尤其是年輕干部的培養力度,促進各級各部門依法引導經濟發展,依法協調社會矛盾,依法維護社會穩定。另外,市政府法制機構結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大討論活動,進一步提高了干部隊伍的政治素質和個人修養,努力打造一支能夠駕馭現代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能夠擔當現代政府管理重任的干部隊伍。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時,市人民政府還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在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政府網站、《人民日報》、《法制日報》、《經濟日報》、《*日報》等新聞媒體及時報道我市推進依法行政的新情況新進展,努力營造建設法治政府的良好輿論氛圍。

20*年,政府法制工作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與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和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相比,還有不小差距,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是:在行政體制改革方面,已有的政府管理創新有待進一步推動,創新制度有待進一步貫徹落實;在立法方面,經濟社會發展中迫切需要的一些法規尚未出臺,立法工作的科學性和前瞻性還不夠,立法質量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在行政監督方面,監督機制還不夠健全,監督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2009年工作要點

2009年全市政府法制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黨的*、*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總書記關于*發展的“314”總體部署,緊緊圍繞全市中心工作,通過改革行政體制、創新政府管理、規范行政行為、優化行政服務、加強行政監督、推進基層政府依法行政等措施,推動政府職能逐步實現“外延式剝離”(行業管理、資產管理、社區管理三大職能從政府行政職能中剝離)和“內涵式轉型”(在剝離出三類非政府職能后,對行政職能進行重新調整定位),努力創建“以人為本”的法治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引導、促進和保障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根據上述總體思路,提出2009年政府法制工作要點如下:

(一)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推動政府轉型變革

一是制定《*市人民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創建法治型和服務型政府實施方案》。從信息公開、權力有限、行為規范、注重服務、講究誠信、權責統一六個基本方面入手,對今后幾年創建法治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進行系統規劃,促進政府職能轉向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二是完善市管區縣(自治縣)行政管理體制。按照下放管理權限,下移管理重心,市級加強宏觀調控,區縣(自治縣)加強服務和管理的思路,進一步明晰“兩級政府、三級管理”體系中各級政府、各個管理層次的責權。

三是探索行政管理“三大相對集中”。在總結以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綜合執法改革、行政復議體制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探索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相對集中行政復議權改革,進一步創新和規范行政體制,提高行政效能,切實減輕相對人辦事負擔。

四是探索行業組織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行業組織管理的地方立法,依法規范行業自律管理。凡公民、企業和行業組織能夠通過自律處理的事項,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原則上不以行政管理手段解決。通過授權、轉移、委托等方式,將政府職能中一些專業性、技術性工作交由行業組織承擔。更好地發揮行業組織的溝通、服務和橋梁作用。

五是探索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加快社區管理的地方立法,推進社區自治,使居民委員會基于政治權利的自治管理、小區業主委員會基于經濟權利的自治管理、社區代表大會基于生活權利的自治管理嚴格區分而又協調統一。加強政府對社區的指導和服務功能,通過評選“示范和諧社區”,引導市民積極參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貫徹“兩部基本規范”,努力創建法治政府

一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執法理念,加快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繼續探索行政執法五種機制(綜合執法、聯合執法、協助執法、委托執法、執法資源共享),著力解決行政執法中存在的職能交叉、扯皮推諉、效率不高、監管缺位、責任不明、不公正執法等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二要全面貫徹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快行政程序制度建設,探索建立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制度、行政執法績效評估與考核制度、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制度等重要制度,促進行政機關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履行職責、行使權力,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三)開展行政管理“四項清理”,努力創建服務政府

認真開展行政立法清理、行政審批項目清理、行政執法要素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清理等“四項清理”,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權責統一的要求和分級負責、分類處理的原則,重點清理主體、依據、程序、職責、權限、文書、禮儀等七大行政管理要素,重點規范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裁決、行政征收等五類行政行為,進一步推進行政管理的科學化與法制化,優化發展環境,促進服務型政府的創建。

(三)抓好政府立法,進一步提升制度建設的水平

一是緊緊圍繞全市中心工作,按照“總體適度,確保底線,預留空間”的思路,在部門申報、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加強同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的溝通會商,制定好2009年市政府立法計劃。

二是堅持立法決策與改革、發展、穩定決策相結合,突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城與區域性中心城市協調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金融中心培育、弱勢群體保護八大立法重點,制定《*市就業促進條例》、《*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市信息化促進條例》、《*市非許可類審批管理辦法》等一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法規規章,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三是進一步健全行政立法公眾參與機制,繼續探索“媒體公示、公開聽證、委托起草、社會招標和現場論證”五大公開立法模式,使立法工作努力做到深入了解民情、廣泛集中民智、充分反映民意。

四是開展政府規章的立法后評估工作,對規章實施的績效、規章的各項制度設計、程序規定等問題進行評測,探索建立系統的評測方法。

(四)強化法律責任意識,完善行政監督機制

第一,強化政府法律責任意識。強化政府對人大負責的法律責任意識,依法向人大報告工作,依法接受人大的質詢。強化與政協進行政治協商的責任意識,加強政治協商的制度化建設,提高政治協商的規范性、經常性和超前性。強化各級各部門和全體公務員的法律責任意識,依法全面規范行政行為。

第二,完善行政復議體制機制。一是從基礎工作、審理方式、復議監督、檔案管理等環節入手,繼續完善復議制度,在堅持合法性審查的同時,加大對具體行政行為適當性的審查力度,進一步提高行政復議的質量和公信力;二是探索當庭作出復議決定制度和行政首長出庭制度,大力實施公開聽證,進一步創新復議方式;三是編制《行政復議工作手冊》,加強對區縣復議工作的指導,幫助區縣提高辦案水平,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四是根據國務院法制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開展專職行政復議人員資格制度試點工作的精神,組織開展相關調研工作。

第三,強化規范性文件審查工作。撤銷糾正一批不合法、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存在地區封鎖、行政壟斷、行業壟斷內容的規范性文件,切實維護法制統一。

(五)加強法制機構和隊伍建設,提高各級各部門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按照全國市縣依法行政工作會議和全市第三次依法行政工作會議精神,配齊配強各級政府法制機構和人員。區縣政府法制機構要配備從事文件審查、執法監督、行政復議、行政應訴等工作必要的專職人員,辦理行政復議一般案件的人員依法不得少于2名,重大案件依法不得少于3人;鄉鎮(街道)要配備與基層依法行政工作相適應的專兼職政府法制工作人員。堅持法制機構負責人固定列席政府常務會議、局長辦公會議制度。加強*市行政法學會建設,提高政府法制科研能力,對關系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重大法律問題進行前瞻性、系統性研究,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