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報告
時間:2022-07-09 04:38:00
導語: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發展回顧
“*”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按照城鄉統籌的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大力實施“6521”農民增收和“1020”財政支農工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新成就。
(一)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20*年,全市農業增加值達到132.4億元,比*年增長39.4%;糧食、棉花、油料總產量分別達260.1萬噸、3.5萬噸、5.7萬噸,分別增長8.3%、28.2%、24.2%;蔬菜、水果總產量分別達701.3萬噸、42.6萬噸,分別增長30.4%、14.3%;肉類、奶類、水產品產量分別達42.1萬噸、23萬噸、3.5萬噸,分別增長32.2%、224.7%、6.4%。種植業結構正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農業內部結構日趨合理。20*年全市農業總產值實現230.5億元,其中糧食占16.7%,蔬菜占32.2%,畜牧業占35%,林果占9%。蔬菜、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7.2%。農村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到20*年底,全市縣域二、三產業增加值已占縣域生產總值的86.7%。
(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強化。
水利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7.5億元,對玉符河、大沙河等十條重點河道和仲宮、十六里河等*條小流域進行了綜合治理,實施了田山、陳孟圈、邢家渡等九個引黃灌區配套及節水改造項目,完成了臥虎山、綿繡川水庫擴建除險加固工程,開工建設了崮頭、杜張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新建了商河縣沙河故道等平原水庫,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34平方公里,新增灌溉面積12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14萬畝,已初步形成了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農業灌溉、城鄉供水、防洪排澇、水土保持體系。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累計改造中低產田60萬畝,項目區新增效益1.13億元。扶貧開發累計投入資金5.7億元,實施扶貧開發項目90多個,使16.8萬人脫貧。林業建設成效顯著。重點實施了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平原綠化、綠色通道四大工程建設。20*年,全市林地面積達到212.31萬畝,其中經濟林面積70.8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4.2%,比*年提高4.5個百分點。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新突破。
“*”末,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170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6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41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20家。大力實施農業“雙十工程”。從20*年開始,每年有20個鄉鎮被評為實施農業“雙十工程”先進鄉鎮。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迅速,目前已發展到1*5個。外向型農業發展邁出新步伐,20*年,全市農產品出口總額達到1億美元以上。
(四)農業科技進步速度明顯加快。
主要農作物種子基本實現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良種普及率達98%以上。全市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160多項,新發展農業示范園區百余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科技在農業增產增效中的貢獻率達到52%。農民教育取得長足發展,累計培訓農民70余萬人次。建成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220萬畝,有126個產品被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綠色產品、有機食品。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逐步提高。20*年農業機械總動力426.8萬千瓦,比*年增長22.1%。氣象業務服務水平不斷增強,人工影響天氣取得了明顯成效。
(五)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顯著提升。
20*年全部免征農業稅,全市免征農業稅2.58億元,人均減負7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12元,比*年增長57.9%,五年平均增長9.6%。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一產的為1895元,占39.4%;來自二三產的為1681元,占34.9%;來自外出打工的為544元,占11.3%;非生產性和其它收入692元,占14.4%。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由43.5%下降到39.1%,全市農村總體上實現了小康,部分鄉鎮、村開始向富裕型邁進。
在看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要看到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從當前和長遠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業和農產品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突出表現在大路產品多,優質產品少,專用產品不足等問題。同時,優勢農產品區域化布局不明顯,主導產業不突出,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和市場化運作水平有待提高。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及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突出表現在龍頭企業規模小、層次低、帶動能力差,技術裝備和加工水平不高,產加銷聯接機制不完善,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強。農民組織化程度還不適應農業市場化、國際化發展要求。三是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農業資源日趨緊缺,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水資源供需矛盾不斷加劇、農用耕地日趨減少、農業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已成為制約*市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四是城鄉發展二元結構的矛盾突出。全市還有“一縣十三鄉”16.2萬人口的收入,處于國家和省規定的貧困或相對貧困線以下;農村社會保障滯后以及農民進城務工、子女上學、戶籍制度等方面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還有不少的制約影響。農業投入比重還比較低,特別是在現代農業、生態環境、品種推廣等方面投入嚴重不足。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發揮省城優勢,發展省會經濟”的總體思路,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總抓手,以現代農業為主攻方向,緊緊圍繞促進農民增收這一中心,認真貫徹實施統籌城鄉發展這一重大方略,切實突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和對外開放這三大工作重點,以“三化”(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促“三農”,努力構筑產業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農民增收,具有省會特色的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新格局,全面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發展目標。
———到2010年,農業增加值達到160億元,年均增長4%;畜牧業和蔬菜的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6%以上。
———“*”期間,糧食總產量穩定在210萬噸以上,蔬菜、水果總產量分別達到789萬噸和51.8萬噸,年均分別增長2.4%和4%;肉類、奶類、禽蛋、水產品總產量分別達到55萬噸、50萬噸、55萬噸、5萬噸,年均分別增長5.5%、16.8%、2.2%、7.4%。
———主要農作物和畜禽品種全部實現良種化,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率達到7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培訓農民達到100萬人次以上,農村非農勞動力占農村總勞力比重每年提高1-2個百分點。
———“*”期間凈增有效灌溉面積10萬畝,新發展節水灌溉面積6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0平方公里;2010年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8%左右。
———“*”期間,農業自然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到2010年,初步建成與資源節約、循環經濟、和諧社會相適應的高效生態農業市,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8%以上。
———“*”末,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070元,年均增長8%;農村醫、學、水、電、路等基本條件有較大改善,到2007年,全市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到20*年,基本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到2010年,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到85%以上,部分鄉村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三)區域規劃布局。
加快農業布局調整,合理劃分區域功能,“*”期間,*市將按“一圈、三帶、七區”,構筑全市現代農業區域經濟布局的新框架?!耙蝗Α奔磭@主城區,著力培植環城都市農業圈;“三帶”即突出三大地域特點,重點建設南部山區、中部平原、北部沿黃三大農業經濟帶;“七區”即圍繞一圈三帶突出抓好環城都市農業、南部生態農業、平陰特色農業、沿黃濱河農業、黃河北高效農業、章丘現代農業、歷城臨港農業等七大經濟特色區。
1.環城都市農業圈(環城都市農業區)。主要是新規劃的主城區內及附近的鄉鎮。這一區域承擔著擴展城市、美化城市、服務城市和對遠郊經濟的連接與輻射作用。在發展方向上,以推行集約化經營為目標,積極發展集勞動、技術、資金密集于一體的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創匯農業,努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和物流業,大力發展旅游觀光農業,重點建設鵲山龍湖農業觀光園等,既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鮮美的農產品,又為城鄉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健身的場所,切實把近郊建成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相統一的都市農業區。2.南部山區農業經濟發展帶。
主要涉及到章丘、歷城、長清、平陰四個縣(市)區的30個鄉鎮。在保護好生態的同時,充分利用山區優勢,重點抓好南部生態農業區和平陰特色農業區。
南部生態農業區:主要是章丘市、歷城區、長清區的山區鄉鎮。這一區域要按照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原則,強化南部山區生態功能,發揮自然景觀、人文資源和特色農產品優勢,突出培植生態觀光旅游、林果生產、無公害蔬菜等特色產業,盡快形成具有山區特色的產業結構體系。重點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荒山綠化、保泉節水、人畜飲水、旅游業開發五大工程。到2010年這一區域要建立起優質林果生產基地60萬畝、蔬菜等特色產業基地30萬畝和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觀光農業景區。
平陰特色農業區:立足資源優勢,突出發展玫瑰、畜牧、林果、蔬菜四大主導產業,以培植專業大戶、專業村、專業鄉鎮為重點,盡快形成一批具有規模特色和競爭優勢產業基地。到2010年,重點培植起5萬畝無公害蔬菜、4萬畝葡萄、6萬畝綠色玫瑰花、12萬畝優質干鮮雜果、100萬只優質肉羊等九大生產基地。
3.中部平原經濟帶。
主要是章丘、歷城沿濟青高速公路兩側的區域,重點抓好章丘和歷城兩大板塊的現代農業區。
章丘現代農業區:主要是章丘中部平原鄉鎮。圍繞培植大蔥、特色雜糧、畜牧業、花卉苗木等四大特色產業,重點抓好兩帶(潘王路、明刁路沿線苗木花卉產業帶)一片(大蔥產業片)一區(環長白山畜牧養殖區)的規劃建設,到2010年,發展標準化大蔥生產基地15萬畝、苗木花卉10萬畝、特色雜糧5萬畝,蛋雞飼養穩定在1500萬只。
歷城臨港農業區:主要是*機場、濟青高速路附近的鄉鎮。圍繞推進農業生態建設,解決農作物秸桿焚燒問題,大力發展大棚經濟、畜牧養殖、花卉苗木、食用菌等產業,盡快形成沿主要公路干線的設施農業經濟帶和出口創匯農業區。到2010年,發展奶牛5萬頭以上、花卉苗木8萬畝、出口創匯蔬菜基地5萬畝、食用菌基地2萬畝和綠色草莓基地2萬畝。4.沿黃生態農業經濟帶。
主要涉及到沿黃及黃河以北區域,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產出率和效益為重點,主要抓好沿黃濱河農業區和黃河北高效農業區。沿黃濱河農業區:主要是歷城區、長清區、章丘市、濟陽縣沿黃鄉鎮。圍繞黃河生態建設,重點發展觀光旅游、速生豐產林、畜牧、水產等特色主導產業,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帶及漁業開發“一條線”。到2010年,發展速生豐產林40萬畝、奶牛5萬頭、生態漁養殖8萬畝。
黃河北高效農業區:主要是商河縣南部和濟陽北部鄉鎮。圍繞蔬菜、優質糧棉、速生豐產林等主導產業,發展間作套種、立體種植和設施農業;圍繞畜牧業,突出抓好專業大戶和養殖小區建設,大幅度提高勞動力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綜合經濟效益。到2010年,形成以大蒜為主的蔬菜基地50萬畝、優質糧棉基地100萬畝,發展奶牛5萬頭、生豬100萬頭、速生豐產林30萬畝。
三、主要任務
(一)以培植特色產業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堅持數量、質量、結構、效益相統一,面向市場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農業綜合效益。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糧食生產要主攻單產,提高品質,確?!叭龡l底線”。圍繞做強畜牧業,做優蔬菜業,做大林果花卉業,積極發展水產業,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積極發展設施農業、都市農業、觀光休閑農業、生態農業,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素質和效益,力爭“*”末糧經種植比例達到6∶4,農業內部糧食、蔬菜、林果、畜牧、水產所占的比重由20*年的16.7%、32.2%、9.0%、35%、1.2%調整為10%、34%、10%、42%和1.5%。加快農業內部結構調整,重點推進畜牧產業化,培植壯大奶業和肉類加工企業群體,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和生態型畜牧小區建設,突出發展以食草家畜為主的節糧型畜牧業。積極提升淡水養殖,發展休閑觀光型特色漁業。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重點建設好蔬菜、畜產品、果品、花卉和傳統特色產品等出口基地和出口創匯龍頭企業。到2010年,爭取農產品出口創匯達到3億美元以上,不斷提高*市農業的外向度。
(二)以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繼續實施好農業“雙十工程”,健全完善扶持政策,做大做強佳寶、澳利、長榮、雨潤、民天、圣泉等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積極推行“企業合作組織農戶”模式,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機制,發展訂單農業促進農產品基地建設。鼓勵引導農村土地資源適度向優勢產業、龍頭企業、種養大戶聚集,促進土地規?;s化經營。鼓勵農民組建多種形式的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搞好農產品認證標識和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設,著力建設與國際接軌、規范統一的質量標準體系、疫病防治體系、檢驗監測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培育發展外向型龍頭企業,努力增加農產品出口。推進市農副產品加工貿易中心項目建設,發揮專業批發市場作用,健全糧食流通網絡,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到2010年,國家級和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5個,參與產業化經營農戶的比例達到60%以上。
(三)以加強水利和林業生態建設為重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大力加強水利建設。圍繞水資源開發利用、防洪安全保障和水環境治理“三大體系”建設,加快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搞好河道治理和病險水庫加固,大力發展節水灌溉農業,加強水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為保持泉水長期噴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今后五年在確保國家和省重點水利工程順利實施的同時,突出抓好田山、邢家渡、胡家岸等引黃灌區配套及節水改造;建設垛莊、杏林、大站等176座中小型水庫的除險加固;按照100年一遇防洪標準,加大對小清河干流32公里進行綜合整治。同時重點抓好玉符河、巨野河、臨商河、大寺河等35條重點河道和15條重點小流域綜合治理,鵲山龍湖、澄波湖、清水洼引黃調蓄水庫等重點工程建設,努力提高水利對農業乃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積極推進章丘、天橋、濟陽三縣(市)區黃河標準化堤防建設,在確保黃河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沿黃生態林建設步伐。大力加強林業生態建設。按照建設生態市和“南護水源、北治風沙”的總體要求,大力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綠色通道和平原綠化四大工程。在南部山區合理劃定封育區,通過建立義務植樹基地,實行荒山拍賣、租賃、承包等形式,加大荒山造林步伐,提高森林植被覆蓋率。特別是要加快保泉綠化工程建設,5年內綠化荒山20萬畝,把南部山區建成為*市的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對25度以上坡耕地和水土流失、沿黃沙化、鹽堿化、低產農田等生態脆弱區域實行退耕還林還果,大力發展以名優特稀新為主的經濟林和以速生林為主的用材林基地,擴大林地面積。高標準搞好平原綠化。重點抓好黃河沿岸防護林帶、農田林網和四旁地造林,力爭經過五年左右的努力,構建起以農田林網為主體,網、帶、片相結合的高標準平原防護林體系。加快經濟林、速生林、苗木花卉和森林旅游四大產業體系建設,并形成產業化經營。加大森林防火、資源保護、林政執法基礎設施建設,為林業生產提供有效的支撐。
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期間,全市農業綜合開發按照“區域化布局、規?;_發、基地化建設、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以農業主產區為重點,以優勢農產品產業化為主攻方向,著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集中培植一批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水平。項目建設總投資15.3億元,實施中低產田改造、小流域和沿黃生態綜合治理75萬畝,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35個。
(四)以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小城鎮建設為重點,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按照“做強近郊區,突破遠郊區”的總體思路,大力實施“一主三化”戰略,即以民營經濟為主導,以工業化為支撐,以城鎮化為載體,以農業產業化為基礎,不斷推進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放手發展民營經濟,促進民營經濟的整體提升和群體拓展。堅定不移地走工業強縣之路,以“6511”工程為總抓手,走新型工業化路子。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形成縣城、中心鎮、重點鎮、一般鎮相結合的城鎮化建設體系的城鎮布局,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消除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制度性障礙,促進農業勞動力加快轉移。
(五)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為重點,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期間要緊緊圍繞培植產業發展新優勢、規劃建設新村鎮、培育造就新農民、完善城鄉統籌新機制、建立完善新保障、塑造樹立新風貌,突出抓好富民增收、農村康居、農民素質提升、農村社會事業保障和強基固壘五大工程實施,著力抓好500個示范村和2500個重點村建設。加快生態文明村工程建設。以沼氣建設、太陽能綜合利用為突破口,與小城鎮建設、街道治理、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著力打造*市百個生態文明村。大力推廣生態農業綜合配套技術模式,到2010年,生態農業配套技術模式推廣普及率達到40%以上。
統籌城鄉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加快城鄉交通網絡建設步伐,構建便捷通暢的縣鄉交通體系。加快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加大農村衛生投入,完成縣(市)醫院、預防保健機構和鎮衛生院改造建設任務。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縣(市)、鄉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農村教育保障制度建設,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加強農村低保制度建設,實行五保戶集中財政供養,切實解決弱勢農民生活困難的問題。
四、政策措施
(一)進一步深化改革,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生機活力。
一是深化農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依法保障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二是不斷深化農村稅費改革,重點抓好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維護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防止農民負擔反彈。三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注重激活科技、資金、土地、信息、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促其優化配置。鼓勵推進小型水庫、河道工程等小型水利設施等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林業產權制度改革。
(二)健全完善農業投入高效機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
“*”期間,要改革完善“三農”投融資機制,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導向,金融、企業、社會、外資廣泛參與的投資機制。要加大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各級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力爭達到100億元以上,其中市級財政投入達到30億元,比“*”期間增長50%。繼續推進“1020”財政支農工程,建立起財政資金向農業投放的穩定增長機制。加大財政直接補貼力度,繼續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財政支農政策,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特別是加大扶貧開發的投入,以“一縣十三鄉”為重點,到2007年,基本解決16.2萬人口的貧困問題。積極應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挑戰,進一步擴大開放,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農業,參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大金融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擴大農戶小額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發展農業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
“*”期間,計劃投資200多億元,重點規劃建設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和骨干工程項目,特別是要加快農產品貿易中心、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生態富民家園、農高區高科技孵化器、畜禽良種繁育中心、小清河干流治理工程、保泉綠化工程、黃河百里風景區等建設。
(三)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增強科技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充分發揮*市駐濟高校、科研院所的優勢,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和高新技術研究,力爭在生物技術培育良種、農業信息技術、農產品深度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加快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改革步伐,按照穩定公益性、放開經營性的原則,將基層農技推廣等公益性機構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把經營性服務機構推向市場。加大對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逐步建立以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為龍頭,以各級農技推廣隊伍為主力,以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為基地,市、縣、鄉配套聯動的科技推廣和成果轉化機制。加強人才引進和專業技術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堅持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市場運作,加快提高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水平。
(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組織保證。
堅持不懈地開展黨的基本路線和農村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學文化教育,增強各級干部帶動群眾發展經濟、依法辦事、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大力推行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健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組織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技文化水平,創造農村人與人和諧相處、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切實搞好農業綜合執法,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努力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條件。
- 上一篇:公司總經理就職演說稿
- 下一篇:公司副總經理就職演說稿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