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形式分析思想匯報

時間:2022-05-05 11:05:00

導語:經濟形式分析思想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形式分析思想匯報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國際環境和條件分析;國內環境和條件分析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世界經濟有望實現恢復性增長,但復蘇的基礎仍然脆弱。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導致世界經濟出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國際金融市場漸趨穩定,但風險沒有完全消除、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沒有改變,但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世界經濟格局大變革大調整孕育著新的發展機遇,但產業競爭、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仍錯綜復雜、總的看,今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環境也具有“兩面”或“雙向”特點,即有利條件和突出矛盾同時并存,前進的道路并不平坦。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應繼續顯現,但財政金融領域潛在風險增加、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鞏固,但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糧食連年豐收,農民收入提高,但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礎不穩固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尊敬的黨組織:

今年3月,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發展環境雖然有可能好于去年,但是面臨的形勢極為復雜。各種積極變化和不利影響此長彼消,短期問題和長期矛盾相互交織,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相互影響,經濟社會發展中“兩難”問題增多。

一、國際環境和條件分析

總的看,今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際環境具有“兩面”或“雙向”特點,即向好趨向和不利趨向交迭,外部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

世界經濟有望實現恢復性增長,但復蘇的基礎仍然脆弱。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導致世界經濟出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在應對危機中,各國采取了一系列規模和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政策或經濟刺激政策。這些政策的效應正在顯現,目前可以說已經避免了像1929—1933年那樣的世界經濟大蕭條再現。如果國際經濟、金融領域不發生重大的意外事件,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有望轉負為正,實現恢復性增長。但是,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仍然脆弱,因為世界經濟的復蘇主要是依托各國政府超常的強力政策刺激。特別是在發達國家,實體經濟的回升尚面臨較多困難,經濟復蘇也尚未帶來就業的增長。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原有的過度負債消費模式受到巨大沖擊,面臨深度調整,加之失業率居高難下,致使私人消費依然疲軟,這又導致企業投資意愿低迷。因而,國際市場需求不振可能會在一個較長時期存在。

國際金融市場漸趨穩定,但風險沒有完全消除。2008年春、夏,美國次貸危機迅速演變為金融海嘯,國際金融市場劇烈震蕩。經過將近兩年的時間,國際金融市場漸趨穩定,但金融風險并未完全消除,國際金融危機余波未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資產損失嚴重,去杠桿化和清理壞賬的過程尚未結束,新的資產泡沫和金融風險還在積聚,不排除再度出現局部性金融震蕩的可能。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的一份最新報告表明,2009年,美國的“問題銀行”數量由年初的252家增至年底的702家,“問題銀行”的數量及其資產總額均創1993年以來的高峰。這一年,美國共有140家銀行倒閉或被接管,美國銀行業的放貸驟降7.5%,為1942年以來的最大降幅。特別是一些國家的政府債務危機或主權信用危機事件接連發生,如近期發生的迪拜債務危機,特別是歐元區債務危機。歐盟成員國中有2/3以上的國家出現了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超標而償債能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公司警告說,主權信用危機將成為2010年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包袱,并在金融市場上頻頻制造余震。

各國經濟刺激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退出抉擇艱難。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各國紛紛出臺超常規的經濟刺激政策,對世界經濟復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這些政策的退出卻遇到了“三難”困境。其一,如果過早退出,收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就有可能導致復蘇夭折,引發新一輪經濟衰退。其二,如果過晚退出,有可能誘發政府債務危機、通貨膨脹、資產泡沫等風險。各國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已經使市場流動性大量增加,有可能導致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的震蕩走高和劇烈波動。其三,如果各國在退出的時機和力度上不一致,又有可能導致大規模的國際套利,加劇國際投機資本的游動,引發國際資本市場、主要貨幣匯率的劇烈波動。這使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難度加大。

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沒有改變,但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國際上有輿論認為,經濟全球化有可能由于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而發生逆轉,面臨停滯局面,甚或崩潰終結。我們認為,經濟全球化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生產力發展和國際分工發展到較高水平的必然結果,其深入發展的大趨勢不會改變。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經濟中長期發展趨勢,但國際金融危機及其所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歐美等發達國家為了解決國內就業問題,迫于國內政治和經濟等壓力,以解決“全球經濟失衡”為借口,對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采取了許多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對世界經濟復蘇造成巨大威脅。

世界經濟格局大變革大調整孕育著新的發展機遇,但產業競爭、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仍錯綜復雜。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大的經濟危機往往孕育和催生新的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結構進行重大調整,邁向新一輪的繁榮。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格局大變革大調整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新的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的醞釀和興起,這將使人類社會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代,孕育著新的重大發展機遇。各國在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過程中,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而展開的科技競爭、人才競爭也將日趨激烈。與此同時,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等一些全球性問題錯綜復雜,也會形成新的挑戰。

二、國內環境和條件分析

總的看,今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環境也具有“兩面”或“雙向”特點,即有利條件和突出矛盾同時并存,前進的道路并不平坦,決不能把經濟回升向好的趨勢等同于經濟運行的根本好轉。

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鞏固,但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我國經濟從2008年下半年起受到嚴重影響,實體經濟增長明顯下滑。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刺激下,我國經濟從2009年第二季度起扭轉了下滑趨勢并逐季回升,主要指標呈現v字形反轉走勢,在全球率先實現總體回升向好。但是,當前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仍然不足:社會投資尚未明顯跟進,居民消費后勁亦感不足,進一步擴大內需難度加大,而外需的萎縮和低迷狀態又難以在短期內改變。與此同時,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一方面,勞動力供求總量仍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和高校畢業生的規模很大,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任務很重;另一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結構性供不應求的用工短缺情況。今年新春伊始,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就出現了“用工荒”問題。由于經濟回升向好,企業特別是沿海外貿企業用工需求旺盛,需要具有一定經驗和技能的熟練工、技術工;而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對工作選擇、生活待遇、未來前途等有了新要求,這就使得勞動力供求雙方出現不匹配。

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應繼續顯現,但財政金融領域潛在風險增加。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我國及時、果斷地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全面實施并不斷完善一攬子計劃,很快扭轉了經濟增速明顯下滑趨勢,這些政策的效應將會繼續顯現。但與此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財政金融風險。2009年,貨幣信貸超常增長,對房地產等資產價格上漲和消費物價上漲產生了很大壓力。以銀行為主渠道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迅速發展,潛在的財政信用風險不容忽視。

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和競爭力不斷提高,市場信心增強,但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結構調整難度加大。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我國企業的市場適應力和競爭力有了新的提高。在2009年世界500強排名中,中國大陸入選企業的數量已達34家。隨著經濟回升,市場信心逐步增強。但總體上說,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目前,我國已有近200種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很少。在出口產品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尚不到10%。我國出口的產品大量是貼牌產品,處于國際產業分工價值鏈的低端,附加值很低,導致利潤大量流失。2009年我國專利申請總數排名世界第五,但以“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居多,“發明專利”所占比例偏低。我國企業的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平均僅為3.8%,而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這一比例在5%以上的企業才有競爭力。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資源,單位資源的產出水平僅相當于美國的1/10、日本的1/20。在新興產業發展方面,我國總體上也缺乏核心技術和領軍人才。與此同時,我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而淘汰落后產能和兼并重組又面臨就業壓力大、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制約。

糧食連年豐收,農民收入提高,但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礎不穩固。2009年,我國農業農村形勢好于年初預期:糧食實現連續6年增產,對保持農產品市場供給、穩定物價水平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實現了連續6年較高速度增長。但是,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礎并不穩固: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抗災能力不強,農業生產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還很大;農業科技推廣等社會化服務的基層體系尚不健全,對農業生產的支撐不足;糧食生產基數不斷提高,農業種養的比較效益又偏低,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較大,糧食持續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都在加大;農村各項公共事業的發展還很滯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也使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一些值得關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如保護耕地問題、保障農民權益問題、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等。

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民生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的突出問題亟待解決。此次國際金融危機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趨勢,我國仍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首先,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將為今后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內需動力;其次,我國人均國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和相應的消費結構升級,將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第三,科學技術發展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興起,將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源泉;第四,東、中、西部各地區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積極調整、加快崛起,將為今后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的地理空間;第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改革中不斷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和相互促進,將為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基礎;第六,改革開放30多年的持續快速增長,為今后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第七,黨和政府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在應對危機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成為保障經濟穩定發展的寶貴財富。但是,今后一段時間也是我國社會的矛盾凸顯期,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任務還很艱巨。最新網絡調查顯示,醫療衛生、教育公平、調控房價這“三難三貴”問題被選入前十大熱點問題,特別是房價過快上漲、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等問題備受關注。此外,戶籍改革、養老保險、反貪反腐、司法公正、民主監督、網絡問政等問題也成為網民高度關注的十大熱點問題。

綜上,我們必須全面、正確地判斷形勢,增強憂患意識,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更加周密地做好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準備,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動權,努力化解矛盾,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