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學習三個代表保先教育報告
時間:2022-12-17 05:18:00
導語:黨員學習三個代表保先教育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過保先教育的動員學習和剛才**校長的輔導報告,結合自己入黨以來的學習和工作實踐,初淺的談一個人對實踐“三個代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認識和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保持黨的先進性是黨的性質、宗旨、任務的必然要求
早在馬克思主義剛剛誕生之初,有關工人階級政黨的先進性問題就被提出來了。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莊嚴指出:黨是階級覺悟的先進階層,是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三代領導人,也都把保持黨的先進性視為黨的生命。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歷來是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中一個帶根本性的重大課題。80多年來,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保持黨的先進性,總是把黨的先進性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來抓。以同志、鄧小平同志和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一脈相承,為我們開展黨的先進性建設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指南。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在全黨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強調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全黨特別是領導干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堅持民主集中制,大舉求真務實之風,都是為了進一步推動黨的先進性建設。在80多年的光輝歷程中,黨始終把保持黨的先進性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追求目標,從而保證了黨領導人民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所謂政黨的先進性,是指導政黨本身所固有的質的規定性。我們黨從建黨之初,就把自己確定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它以馬克思主義為自己的最終歷史使命。黨的階級基礎的先進性、黨的指導思想的先進性和歷史使命的先進性,決定了共產黨必然是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政黨、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曾經有多少種政治力量和形形色色和政黨,像走馬燈似的在中國的政治舞臺匆匆而過,為什么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站穩腳跟,并為人民和歷史所接受?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們黨先進性。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高舉反帝、反封建的旗幟,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無數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以鮮血和生命實踐著黨的綱領,最終蠃得了人民的擁護和信賴。我們黨政是靠著先進的思想,先進的主張,先進的組織,先進的覺悟,正是有千千萬萬個像劉胡蘭、焦裕祿、孔繁森、牛玉儒這樣品德崇高的中華民族的先進分子前赴后繼,英勇斗爭,無私奉獻,才成就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事業??梢哉f,黨的先進性是我們黨發展壯大的生命之源,是我們黨取得輝煌的根本保證。
先進性與政黨和命運息息相關,這是古今中外政黨興衰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保持先進性,才能獲取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反之,則終將成為歷史的匆匆過客。古今中外政權更替、政黨舉衰的經驗教訓一再證明,一個政黨是否有生命力,核心就在于這個政黨先進與否。堅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永葆黨的先進性,黨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1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新時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專題報告會,作為中央政治局黨委參加先進性教育活動的第一場重要活動。中共中央總書記在會上作了重要報告,強調,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始終是我們黨生存、發展、壯大的根本性建設。抓住了先進性建設,就抓住了黨的建設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關鍵。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需要同實現黨的歷史任務緊緊聯系起來。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黨的先進性要求轉化為全黨的實際行動、貫徹到黨的全部執政活動中去,切實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民主政治、發展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在執政特別是長期執政的條件下任務更為艱巨。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永不自滿,永不懈怠,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前進,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長期任務和永恒課題。必須把做好經常性工作與適應的集中教育結合起來,不斷加以推進。
二、“三個代表”回答了一個有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
黨的先進性是個歷史的范疇,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段有關不同的內容和要求。因此,黨的先進性是具體的,歷史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過去的先進性,不等于現在的先進性,現在的先進性,也不等于將來的先進性。當歷史的車輪行進到21世紀,我們黨所處的地位和環境,以及我們黨的內部情況,都發生了重大而深遠的變化。目前,我國已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黨能否領導人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完成黨在新世紀的三大歷史任務、實現既定的發展戰略目標,這對于黨是個巨大的考驗。從我們黨的內部情況來看,我們的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了正在執政并將長期執政的黨;從一個在外部封鎖狀態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了在全面改革開放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我們黨從總體上說,是有戰斗力的,黨的組織和黨員干部隊伍是好的。這是主流,是基本的方面。但是,在一部份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中,又確實存在著權錢交易、腐化墮落等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才能保證我們黨繼續保持先進性,確實是一道歷史性的課題。解決好這個課題,對于保證我們黨的先進性,對于黨繼續為人民執掌好政權,保證我們國家的長治之安。具有特別深遠的歷史意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密結合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緊密結合我國社會生產力的最新發展和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的實際,緊密結合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發展要求,緊密結合我們黨員干部隊伍發生的重大變化,其著力點在解決好黨的建設中的新矛盾、新問題,其核心在保持黨的先進性,其目的在使我們黨的新世紀、新階段、新形勢下,永遠立于時代潮頭,繼續面為中國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可以說,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正是為解決我們黨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保持黨的先進性這一問題提供了很好的答案。因此,“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我們必須從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這個高度,理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
三、“三個代表”集中概括了黨的先進性的內涵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三個層面上反映了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的最核心、最根本的問題,集中概括了黨的先進性的內涵。
第一,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從經濟層面解決了黨的先進性問題。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個基本矛盾的運動結果,推動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無論是什么樣的政黨,如果想要站在時代的前列,成為歷史的推動者和引領者,就必須能夠敏銳地洞察和把握生產力發展趨勢,反映和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在這方面我們既有成功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例如化和當時黨的指導思想出現了偏差、背離黨的宗旨,忽視了生動的發展,給我們黨的事業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危害。作為工人階級的政黨,我們必須要與先進和生產力保持密切的聯系,必須要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為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創造條件。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及時撥亂反正,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發展為第一要求,使國民經濟和黨的各項事業得到蓬勃的發展。同志在”5.31”重要講話中指出: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任務。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今后我們黨要繼續成為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就必須繼續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努力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努力尋找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多種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所有制格局,大力實施科教興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第二,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從文化層面上解決了黨的先進性問題。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特質文明的發展與精神文明的發展總是相伴而行的,這就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物質文明的發展決定著精神文明的發展。反過來,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有著巨大的能動作用。一切先進的政黨,都不可能忽視這個規律。文化的種類繁多,那么先進文化的標準又是什么呢?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判斷某種文化即社會意識的先進與否,主要看它對社會存在的作用:凡是促進社會存在發展的文化,都是先進文化,凡是阻礙社會存在發展的文化則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動的文化。作為人類最先進的政黨的工人階級政黨,理所當然代表著先進文化。工人階級政黨本身就是先進文化的孕育下誕生的。沒有代表人類文化最高境界的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指導,工人階級的政黨不會出現,更不會發展壯大起來。當然,工人階級政黨與人類最先進文化這種天然的聯系,不能說明我們黨在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這一關鍵點上,是可以一勞永逸的,不需要發展的。恰恰相反,因為生產力是不斷發展的,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人類的思想文化也必然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黨要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對待文化就要有一種與時俱進的態度,即使是對馬克思主義這樣一個代表人類最高境界的文化成果,也不應該把它當作教條,而應該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去豐富它,發展它。同時,作為人類一切優秀文化的集大成者的中國共產黨人,還必須有敢干吸收人類一切先進的優秀文化成果的勇氣,并以此來豐富、發展我們自己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當然,先進的文化需要灌輸,列寧早就講道“自發的工人運動不可能自發地產生科學社會主義”。因此,黨的實踐中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切切實實地把“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第三,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政治層面上解決了黨的先進性問題。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觀認為,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限的創造力。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于人民,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黨必須把為人民謀利益當作自己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流血犧牲,是為了人民的翻身解決;和平建設時期,黨領導人民艱苦奮斗、發展經濟,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改革開放以來,黨堅持“三個有利于”的標準,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保持穩定,同樣是為了最大限度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踐證明,只有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體現黨的先進性,同時也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同志說過,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政府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不能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就必然垮臺。當然作為執政黨,共產黨執政是為了人民和國家辦實事、辦好事、辦大事,必須認真調查研究所在地區和單位的真實情況,了解群眾的意見和要求,集中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把黨和人民交付的工作做好,努力使絕大多數群眾的利益和價值得到實現。這是現階段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四、保持黨的先進性必須從我做起,從每個黨員做起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已經鮮明地寫在了黨的旗幟上,它更需要我們把它一個腳印一個腳印地體現在實踐中。堅持黨的先進性,對于黨的整體要求就是:要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到黨的一切政策、一切工作中,貫穿于每一個黨員的具體行動中。同時,黨的整體的先進性,是由每一個先進的黨員個體所構成的,這就要求黨的成員必定也是先進分子。也就是說,每一個黨員,無論是普通的黨員,還是領導干部,都必須是“三個代表”的忠實實踐者。我們黨是執政黨,每一個黨員、黨員領導干部的形象,都代表著黨的形象;每一個黨員領導干部的所作所為,都會影響到人民的利益。因此,所有共產黨員都要立足本職、聯系實際,堅定自覺地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社會實踐中全面體現“三個代表”要求,把共產黨人的先進性體現在自己的工作中。
共產黨員要實踐“三個代表”,就要做到:
一是必須在經濟建設這個主題戰場上發揮尖兵強將的作用。作為一個地區、一個單位或一個部門的領導,要牢固樹立改革和發展意識,要有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的氣魄,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和才智,最大限度地把本地區、本單位、本部門的經濟工作搞上去;作為一個普通黨員,就要立足本職,敬業愛崗,不斷提高業務本領,努力成為業務能手、創新能手等等。
二是必須要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創建者。作為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領導干部,必須要有“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工作思路和做法,不僅要使自己所在的單位和部門目標工作完成得好、經濟發展得快,而且機關作風要好、社會風氣要好,精神文明程度要高;作為普通黨員,也不能只在生產和業務上是標兵,而在其他方面不能得到群眾的首肯。從某種意義上說,較高的思想覺悟,較高的道德情操,更能展現一個共產黨員的風采。共產黨員不一定樣樣都做得比群眾好,但是共產黨員必須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因此,共產黨員要帶頭弘揚正氣,抵制歪風,勇于同各種消極腐敗現象做斗爭,努力成為社會主義道德文明的模范,特別是領導干部,更應該用高尚的人格和魅力蠃得群眾的信賴和尊重。
三是必須要成為群眾利益的忠實服務者、創造者和捍衛者。黨的性質要求我們必須要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各級領導干部要不斷強化公仆意識,堅持秉公用權,造福于民,堅持把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作為自己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到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之中;普通黨員雖然“沒職沒權”,但責任是一樣的,就是要識大體,顧大局,事事以黨的事業為重,以群眾的利益為重,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力所能及地為群眾謀得更多的利益。公務員之家
自己是一個農民的兒子,七十年初從農村參加工作,三十多年除在糧食系統工作一年外,其余時間都是在供銷社度過的,可以說,自己同三農有著血肉的聯系,同供銷合作事業和全系統的干部職工有著深厚的感情和不懈之緣,這三十多年來,自己經歷了供銷社的興衰發展過程,經歷了供銷社為發展農村經濟,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物質文化需要所作的貢獻,同時也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供銷社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五、六十年代,供銷社靠一根扁擔兩只籮筐把黨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把各種農副產品送到全國各地,肩負著三勾進城物質交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七、八十年代,供銷社統一農村市場天下,為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各種服務,成為農村商業為主渠道,九十年代至今,由于改革開放新的格局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之供銷社體制止的弊端和對形勢的不適應,主渠道的地位逐步被取代,多年因政策和管理存結的問題面臨的考驗和挑戰,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支持下,使供銷社困境,為深化改革,恢復發展奠定基礎,自己作為一名黨員和供銷社的一員,通過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教育,首先從思想上做到立黨為公,堅持發展為第一要求,堅持為人民群眾謀利益,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和不足,在市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和供銷系統的干部職工一道,為供銷社深化改革,轉變職能,恢復和發揚供銷社的地位和作用,提升供銷社的形象,真正把供銷社辦成農民群眾的合作經濟組織,為全市五十萬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為廣漢經濟的跨越或發展,為供銷社再鑄輝煌,努力工作。
- 上一篇:公共文化服務的實現解析論文
- 下一篇:公共政策與參與的價值解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