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信社五年發展匯報參考
時間:2022-08-29 10:31:00
導語:農信社五年發展匯報參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春潮撲面來。現在全市各地農信社網點走走看看,犁耙水響處。熟悉農信社過去的人們不禁感慨萬千。彈指一揮間,已經變了模樣。高起點、現代化、多功能的信息化金融服務體系,給農村信用社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農信社也駛入了支農支小、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展望未來,有理由相信農信社的明天會更好!
五年征程,五年磨礪。隨著“十一五”規劃的收官,農信社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歷程。五年來,農信社緊緊圍繞“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以業務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科技建設為支撐,以完善機制為保障,科學發展和改革創新全面提速,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明顯提高,社會形象和競爭實力顯著提升。可以說,十一五”規劃的五年是農信社改革破繭的關鍵五年,也是農信社發展最快,取得輝煌成就的五年。一組組喜人的數據見證著農信社發展的輝煌足跡。
各項存款余額從2005年底的53.29億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168.06億元,發展速度全面提升。五年來。增量114.77億元,增幅215.37%存款規模是5年前的3.15倍;各項貸款余額從28.92億元增加到107.05億元,增長270.16%貸款規模是5年前的3.7倍;有6家在縣域金融機構中貸款市場份額位居第一位,全市農信社機構網點實現了93個鄉鎮全覆蓋。
累計清收不良貸款14.08億元,資產質量明顯好轉。五年來。不良貸款占比從2005年底的24.47%下降到2010年底的3.89%下降20.58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從3.11%上升到9.14%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從14.66%上升到129.13%抗風險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全市10家縣聯社(農合行)全部實現盈利,經營效益大幅增長。五年累計實現各項財務收入32.88億元。五年累計盈利6.78億元,人均經營利潤由4.1萬元提高至8.72萬元。
全市農信社法人數量從100多個減少到10個,產權改革加速推進。完成了縣市統一法人。逐步實現了產權形式的多樣化。夷陵、宜都、興山、遠安、五峰農村合作銀行分別掛牌成立,秭歸聯社已獲得省政府批復開始籌建農村商業銀行,兩陽一江”也正積極向農村商業銀行目標邁進。全市農信社法人治理結構趨于完善,實現了經營機制的轉換。
全市農信社進一步規范和統一了勞動用工形式,社會形象大大改善。十一五”期間。統一了網點形象標識,著力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優化人力資源結構,人員素質普遍得到提升。全市統一了外部形象標識,打造精品網點33個。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等科技建設日臻完善。
體制改革激發活力
改革始終是農信社的主旋律,作為誕生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農村金融機構。改革中發展,改革中壯大。從農信社到農合行到農商行,農信社改革的步伐堅定而有力。
省信用聯社辦事處成立后,年月。按照省聯社和銀監部門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從完善機制入手,全面啟動了農信社的改革步伐。
按照加快向現代金融企業過渡的改革總體目標,五年來。農信社推進了以“明晰產權關系、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為核心的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改革。年底,全市10家統一法人聯社全部召開了創立大會,建立了三會一層”組織架構,形成了決策、監督、執行相互制衡的治理機制。至此,信用社各自為陣、分散弱小、功能薄弱的局面得到改變。年元月,夷陵農村合作銀行正式掛牌營業,從而拉開了全市農信社進一步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的序幕。至2010年末,全市已開業的農村合作銀行達到5家,正在籌建的農村商業銀行4家,占全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60%占全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42%改革進度位居全省第一。通過爭取政府支持,采取以優質資產置換不良貸款、引進戰略投資者、溢價發行股份,秭歸聯社和“兩陽一江”產權制度改革也正穩步推進,預計2012年前可全面完成農村商業銀行的開業掛牌工作。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礎。改革激發了活力,農村金融是農業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的血液”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經過多年改革,特別是近五年的努力,農信社及其衍變的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已經成為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成為支農主力軍和縣域經濟發展的堅強后盾。
農村金融“貸”活山鄉
五年來,農信社因農而生。農信社扎根社區,以服務“三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己任,努力打造“農民自己的銀行”品牌。通過加大對“三農”貸款的投放力度,充分發揮了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和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作用。
農信社采取多種措施積聚支農實力,針對農村市場發生的新變化。存款市場競爭中“獨領風騷”全市農村信用社集體存款總額達到38.77億元,比五年前增加28.36億元,占總存款的23.07%金融服務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至2010年末,信用社自動存取款機總數達到106臺,POS特約商戶500多戶,發行福卡80.5萬張,卡內存款余額達到42.67億元。
農信社建立了立體的貸款支持模式,做實支農品牌,鋪天蓋地”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市500多個信貸員常年奔波在955個行政村,完成了由等客上門到主動服務的轉變。至2010年末,全市已建立農戶經濟檔案67.8萬戶,為滿足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需求。評定信用農戶63.03萬戶,信用評級面84.97%創建信用村(組)875個、信用鄉(鎮)84個,實現了信貸服務全覆蓋。累計發放支農貸款210.02億元,重點支持了柑桔、高山蔬菜、茶葉等6大特色農業板塊建設,推進了地方產業特色化。
農信社始終把增強為“三農”服務的功能作為改革與發展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五年來。大力支持農村經營大戶生產和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針對農村經營大戶貸款難,創新了一系列貸款品種,從根本上緩解了經營大戶的資金需求。五年投放貸款3.2億元,為全市64個農民專業組織及1986名成員架設了對接市場的橋梁。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支持培育了一批基礎好、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骨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和專業大戶,充分彰顯了農貸品牌效應,有效滿足了三農”資金需求。各類自然災害面前,農信社第一時間開辟“專人調查、專窗投放、專款專用”救災通道,幫助受災農戶恢復生產,累計發放各類救災貼息貸款2.6億元。
手有余香。為“三農”為縣域經濟發展服務的過程中,予人玫瑰。農信社與“三農”結下了一種相互依存的魚水關系,自身也飛速發展壯大。截至今年2月末,農信社各項存款從2005年的53億元增長到195億元,各項貸款從29億元增長到116億元,凈增額和增速位居全市金融機構首位;資產質量、盈利能力穩居全省農信社系統前列。
頂天立地”助推經濟
多年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農信社永恒的主題。農信社始終致力于做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五年累投貸款近500億元,支持了44萬多農戶、14785戶個體商戶、123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14家中小企業和縣域骨干企業發展壯大。
農信社始終將支持區域經濟發展作為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五年來。堅持“好字當先”將信貸資金滲透到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等優質高端客戶群體。一是有效投放商戶貸款,重點支持了以餐飲、賓館、娛樂為主的服務業,以食品、五金、百貨、電子為主的營銷業,以船舶、車輛、碼頭為主的運輸業,以房地產、土地整理、工程機械為主的建筑業。
擴大抵押范圍,二是做優企業貸款。針對企業擔保難的問題。創新新產品,建立了與專業擔保公司間的合作機制,積極推行“貸款+貼現+票據承兌”等方式,累計發放中小企業貸款92.44億元。除農業產業化企業外,同時還重點支持水電、建材、機械、化工、礦山、房地產等行業的優勢企業,促進了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機聯結。
對重點項目、重點企業開展營銷,三是做強社團貸款。整合全市信貸資源,向重點企業和項目傾斜。五年共牽頭組建社團貸款702筆,累計發放貸款36.36億元。五年來,農信社累計發放各項貸款360億元,有力地支持了區域經濟發展,全市農信社經濟效益大幅增長。
蓄勢強發再創輝煌
農信社新一輪大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新的一年里,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農信社將始終堅持立足社區,面向“三農”面向中小企業,面向縣域經濟的方針,以服務“三農”為宗旨,進一步加大支持“三農”力度,全力支持全市社會經濟發展。今年農信社“三農”貸款投放力爭達到28億元,增幅達到45%以上。
細分農村信貸市場,實施農村市場分層開發。提高信貸營銷的精細化程度。加快農貸擔保方式創新,大力推進農村擔保體系建設。擴大抵押范圍,加快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水域經營權抵押貸款、農村小產權房抵押貸款、糧補資金抵押貸款等區域性貸款產品和農村融資擔保平臺的試點和推廣,切實解決農村擔保難問題。
全面改進支農服務。各縣市聯社、農合行領導班子成員分別聯系1家涉農龍頭企業、1個村組、5家農戶,全面開展支農服務示范工程建設。建立領導班子支農服務示范點。做好上門服務。全市農信社至少建立起100個涉農龍頭企業、100個村、500個農戶的支農服務示范點。
更好服務于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思路,做實中小企業信貸服務。農信社將圍繞“將信貸資金更多投向實體經濟。通過銀企座談會、聯誼會等多種服務形式,做好銀企對接,舉全市農信社之力,做大銀團貸款,服務于實體經濟。
- 上一篇:企業反擔保的問題及戰略思考
- 下一篇:公共事業個人述職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