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黨委全年情況匯報

時間:2022-12-09 09:04:00

導語:社區黨委全年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黨委全年情況匯報

云南省市縣鎮社區成立于2002年,由原來村委會改建而成,位于縣城西側,地處城鄉結合部,面積13.8平方公里,轄24個小組,總人口4630人,其中農村人口1493人。社區黨總支下設農村、老干、個私三個黨支部,有黨員161名。在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中,社區黨總支提出了“建設文化型、靚麗型、服務型、平安型、和諧型社區”的目標。以優美的環境感召人,以優良的治安吸引人,以優質的服務溫暖人,以優秀的文化陶冶人。深入開展“講服務創建溫馨家園、講秩序創建文明家園、講共建創建平安家園、講團結創建和諧家園”的“四講四創”和“激情廣場大家樂、環境衛生大家講、鄰里互助大家做、社區安全大家保、和睦家庭大家創”等主題實踐活動,認真落實“三有一化”,積極搭建農村、個私協會、老干、駐區單位聯建和黨群共建五個平臺,充分發揮黨總支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初步構建了富有社區特色的黨建工作網絡,為社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抓班子,帶隊伍,加強自身建設。社區黨總支重視領導班子和黨員隊伍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創建學習型黨組織為契機,建立健全學習的長效機制,努力增強社區干部隊伍綜合素質。一是認真抓好發展黨員和“三培養”工作。堅持“三結合”制度,實行群眾推薦與考察相結合,黨總支預審與支部票決相結合,群眾監督與全程公示相結合,嚴把發展黨員質量關;積極把農村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致富先鋒中的優秀黨員培養成社區“兩委”后備干部,兩年來共發展黨員11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6名,培養后備干部7名。二是創新學習方式,提高黨員綜合素質。堅持每月一學、每季一議、半年一評制度,對社區“兩委”班子采取集中學、專題學;對流動性大的黨員通過支部找、朋友幫、電話尋、寄信函等方式“找著學”;對無固定職業、經濟收入低、存在失落感的黨員通過扶志、扶貧、扶技的方式“幫扶學”;對行動不便、年老體弱的黨員實行上門服務“送著學”。三是豐富學習內容,提升黨員科技素質。針對農村黨員科技文化素質不高,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強的實際,黨總支充分利用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絡,依托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和各類科技培訓會,加大對黨員的科技培訓力度,確保每年開展一次黨員短期實踐培訓和一次輪訓,黨員隊伍帶頭致富、帶領致富能力進一步增強。四是不斷加強人才隊伍梯隊建設,抓好后備干部隊伍的培養工作。著重在“抓、帶、促”上下功夫,抓住大中專畢業生不斷進入社區的機遇,明確培養重點對象,帶好年輕委員,使之不斷成熟,成為社區工作的行家里手。給社區年輕同志壓擔子,促使他們熟悉社區業務,盡快能夠獨立工作。

抓載體,明職責,推動社會事業發展。社區是黨在城市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是黨和國家在基層各項方針、政策的執行者,是國家法律法規的宣傳者,是社區小康社會建設的推動者和建設者。社區黨總支立足實際,創新工作,積極探索推進市、縣、鎮三級黨建示范點建設。一是認真開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黨總支通過支部設崗、黨員報崗、黨員會議議崗、總支委員會定崗的方式,為27名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做到按需設崗、因事設崗、因人選崗、以崗定責。設置了民事糾紛調解、治安防范巡邏、未成年人教育、就業信息提供等9個崗位,通過“上崗”搭建活動平臺,“定責”明確黨員責任,黨員的身份意識、宗旨意識和服務意識明顯增強。二是建立黨員分類管理制度,推行“三知五管”。即知思想、知去向、知現狀;對所屬黨員實行“直管”,對在職黨員實行“協管”,對流動黨員實行“參管”,對企業離退休職工黨員、大中專畢業生和復退軍人黨員實行“接管”,對非公經濟和新社會組織黨員實行“連管”,很好地調動了黨員參與社會事業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充分發揮黨員帶頭作用。社區干部和黨員積極參與城市建設征地工作,帶頭從自家土地征收,以身作則,為廣大群眾作出了表率,在規定時間內圓滿完成上級交給的城市建設和公路建設征地任務,沒有發生因征地拆遷工作群眾群體性上訪。2010年共征地1100余畝,涉及9個居民小組493戶、1464人。四是認真開展城鄉黨支部結對共建和“三亮四進”活動,充分發揮機關單位、黨員干部、代表委員、志愿者隊伍的作用,多渠道多方式為社區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籌資出力。組織專人對社區場所的現狀、存在困難、建設的思路規劃等進行摸底調查研究,制定出了布局優美、功能完善、彰顯特色的社區活動場所建設方案,積極爭取資金,在全鎮5個社區率先啟動了建設工程。五是扎實開展黨建文化創建活動。深入推進基層黨建文化示范點創建工作,實現了有一個硬化的活動場地、有一套音響設備、有一個健身房、有一支老年藝術隊伍的“四個一”目標。每天下午組織社區居民打歌跳舞,自娛自樂,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人、塑造人、鼓舞人。

抓產業,調結構,促進居民增收。黨總支堅持以發展城鄉經濟和增加居民收入為主線,抓住縣城建設的良好機遇,依托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資源條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發展壯大第三產業和非公經濟。一是以協會為抓手,實施好帶富工程。通過在協會上建立黨支部,走“支部加協會、支部帶協會、黨員帶群眾”的新發展路子,由社區總支書記、副書記、委員等分別任會長,先后成立了老年、建筑、個體、運輸、種植、養魚、養豬、雞樅菌加工、蔬菜等9個協會,為居民勤勞致富提供了條件,為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提供了組織支持。作為建筑協會會長的趙其相,專門從本社區招收工人,吸納80人就業,其中下崗失業工人14人,工人月收入達1800元。社區居委會專職委員趙祖芹,利用家里的閑房子、空地做起了雞樅菌加工,帶動周圍農村婦女自己創業,解決了11名婦女就業問題。二是發展特色產業。重點抓好油茶、石斛等新興產業,鞏固好草果、茶葉產業,目前全社區已發展油茶253畝、石斛39960平方米。社區黨總支認真分析研究,及時提供各種信息,充分做好群眾咨詢服務工作,使各個協會互動互補,各類加工業、運輸業、餐飲業、建筑業、服務業及商業店鋪迅速興起,增加了就業機會,提高了居民收入,活躍了社區經濟。三是重視在農業人口和企業下崗職工、社會無業人員中抓好科技培訓和再就業培訓工作,增強他們創業致富的能力。蔬菜協會會員張銀雙,科學種植反季蔬菜,每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四是依托黃龍玉產業的壯大,交易市場駐轄區的優勢,宣傳引導居民服務黃龍玉產業。目前,社區居民參與銷售、加工黃龍玉以及房屋出租每年收入500多萬元,戶均增收近2萬余元,最高者達15萬元。

抓管理,強服務,構建和諧社區。社區黨總支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駐共建”的原則,不斷整合社區資源,搭建社區服務平臺,充分調動駐社區單位服務社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了社區事務共商、社區資源共享、社區家園共建的工作格局。一是美化亮化社會環境。從改善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入手,大力實施村莊道路硬化、街燈亮化、環境凈化工程。目前,居民區道路交通狀況已大有改觀,硬化率達95%,架設路燈259盞。二是建立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和困難群眾社會保障機制。配合縣鎮兩級做好城市建設征地拆遷工作,對社區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著手解決,最大限度滿足群眾需求。設立捐款專用賬戶,社區黨總支每年倡議黨員群眾自愿捐款一次,用于慰問困難黨員、長期生病黨員和低保救助對象,今年7月,慰問困難黨員群眾14人2520元,以實際行動凝聚民心民力,推進社區和諧發展。三是定期分析影響轄區穩定的因素,準確掌握社區的治安動態和現狀。設立綜治維穩室和警務室,配備了專職綜治維穩員、禁毒專干和殘疾人聯絡員,嚴格值班、巡查等制度。建立健全社區服務體系,形成了群眾有苦到社區說、有事到社區辦、有難到社區解的良好局面。對14名60歲以上農村困難黨員、34戶112人農村低保戶、207戶358人城市低保戶、144人企業退休人員、132人下崗失業人員實行動態管理。抓好“無毒社區”、“無邪教社區”“文明社區”的創建工作,全年無新增吸毒人員,吸毒人員無重新犯罪現象,和諧社區得到進一步鞏固。四是以“社區居民公約”、“十講、十無、十治”為載體,強化對居民的思想道德、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利用原侵華日軍慰安所、日軍軍政班本部和日偽政府遺址,在廣大居民和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思想教育。利用墻體文化宣傳敬老愛幼、夫妻和睦、勤儉持家、男女平等的家庭美德,鄰里團結,幫困濟貧的社區風氣日漸濃厚。老年協會黨員李利生,每晚在社區義務為老年人健康娛樂播放舞曲,讓老年人老有所樂,居民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五是組建服務團隊。由社區兩委牽頭,成立以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為骨干的社區志愿者隊伍,組建建筑、搬運、栽種和收割等務工團隊,成立紅白喜事家政服務隊,進一步完善了社區服務功能,受到了群眾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