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局預算管理工作匯報
時間:2022-12-30 04:43:00
導語:財政局預算管理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不斷提升財政管理績效。一是強化債務風險控制。二是強化支出績效評價。三是強化財政監督管理。四是強化財政內控約束。致力科學規范。
一、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十一五”財政工作回顧
全市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年。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決策部署,準確把握后金融危機時代的階段性特征,堅持科學理財,狠抓工作落實,主動服務發展,有效鞏固和擴大了金融危機下的三?!背晒瑘A滿完成了批準的年度預算。
(一)全市預算執行情況
為預算任務的121%增長41.8%。其中,全市財政收入完成44.3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0.8億元,為預算任務的130.6%增長48.1%
增長21.3%。全市一般預算支出完成70.4億元。
增長132.5%支出完成41.7億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42.1億元。增長99.8%。
(二)市級預算執行情況
為預算任務128.9%,市級財政收入完成17.1億元。增長49.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1.6億元,為預算任務的150.9%,增長65.7%。
增長34.6%??紤]到財政收支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市級一般預算支出完成19.5億元。繼續安排預算穩定調節基金6330萬元,以備以后年度調入使用。
增長148.1%支出完成13億元,市級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8.3億元。增長141%。
全市及市級當年財政收支能夠實現平衡。
上述執行數字在決算匯編后還會有所變化。決算情況另向市人大常委會作專題報告。
(三)年財政工作的主要特點
科學征管和政策激勵齊抓,一是收入規模創出新高。各級政府和財稅部門堅持培植財源和涵養稅源并重。著力提高征管效率和質量,全市財政收入繼2009年突破30億元后,年再上新臺階,達到44.3億元,增長41.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8個百分點,增幅排名全省第一。縣域財政競相發展,7個區縣收入增幅在全省排名全部進位。其中,區收入增幅突破50%增幅躋入全省前五。屯溪區、歙縣增幅分別名列全省第23位和第29位。區、區等5個區縣實現總量全省排名前移。當年獲省稅收增長獎勵6126萬元。
增長21.3%保障實力進一步提高。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等領域支出全面增長,二是保障重點積極有為。年全市財政支出突破70億元。教育、醫療衛生、公共安全等支出達到7.4億元、5.7億元、4.3億元,分別增長10.2%12.1%7.7%
做大做強優勢產業,三是促進發展再出實招。圍繞增強縣域經濟活力。整合工業、科技等財政專項資金5000萬元,建立了優勢產業扶持資金。通過多年不懈努力,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態補償中央啟動資金得以落實。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創業風險投資,爭取到省“種子”資金1億元。爭取到地方債券轉貸資金2.1億元,落實了中央投資項目地方配套,啟動了市圖書館、老干部活動中心等市民關注的公益項目建設。中心城區投入9441萬元建設廉租房1377套。投入1010萬元推進節能工程、循環經濟示范項目。投入7000余萬元建設城鎮污水網管,投入2800萬元加強松材線蟲病三道防線。全市“三農”投入達17億元,進一步夯實了農業農村發展基礎。
完成當年投資11.3億元。全年投入資金13.2億元,四是改善民生扎實有效。全市改善民生各類支出占財政支出的46%全面完成了35項民生工程建設任務。占計劃的108%惠及全市130萬城鄉居民。
促進經濟增長、支持社會建設相統籌,五是管理創新深入推進。各級財政堅持落實政策、深化改革相統一。積極創新財政管理體制機制。
二、十二五”財政發展目標及主要任務
根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二五”全市財政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國際旅游城市這個戰略目標,以全面轉型、加速崛起、富民強市為主線,以培植壯大財源為關鍵,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不斷壯大財政綜合實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管理績效,全力打造發展財政、創新財政、活力財政、親民財政、績效財政、精細財政,持續提高財政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早日建成現代國際旅游城市提供強大的財政支撐。
(二)主要目標
確保到2015年財政收入比年翻一番以上,財政總量實現翻番。加強財源建設、強化稅收征管、提高財政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的基礎上。總量達到100億元。
全市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力爭達到15%稅收比重和地方收入比重穩步提升。稅收行業貢獻的結構性問題得到明顯改善。收入結構更加優化。2015年。
全市財政收入年均增幅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縣域財政發展更加協調,區域財政實力增強。2015年。十二五”末,力爭有4個區縣進入財政收入10億元行列。
全市人均支出水平進一步提高。財政支出結構明顯優化,財政保障能力提升。2015年。財政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保障水平顯著提升。
加快民生財政建設步伐,公共服務基本覆蓋。按照“?;?、廣覆蓋”要求?;緦崿F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基本住房、收入分配等保障機制城鄉居民全覆蓋。
(三)保障機制
未來五年財政工作的重點是推進“六大建設”建立完善“六大機制”一是深入推進發展財政建設,實現上述目標。建立完善靈活有力的財源建設機制;二是深入推進活力財政建設,建立完善持續穩定的收入增長機制;三是深入推進民生財政建設,建立完善覆蓋城鄉的民生保障機制;四是深入推進創新財政建設,建立完善積極有效的宏觀調控機制;五是深入推進陽光財政建設,建立完善規范透明的財政管理機制;六是深入推進績效財政建設,建立完善運轉高效的財稅服務機制。
三、2011年財政預算草案及主要目標任務
立足于“能快則快、好中求快、又好又快”2011年全市財政收支預算草案如下:根據市委四屆十二次全會精神。
1.全市及市級收入預算草案
待各區縣人代會召開后,再匯編報市人大常委會備案。2011年全市財政收入預算任務52.6億元(一般預算收入),比上年增長18%。全市財政收入預算草案為市級代編。
比上年增長16%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2.1億元,2011年市級(含經濟開發區)財政收入預算任務19.9億元。上劃中央收入及出口退增值稅7.8億元。市級政府性基金收入預算任務20.7億元。
2.市級支出預算
按照現行財政體制,草案根據市級收入預算。預計市級(含經濟開發區)一般預算支出(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1.3億元,增長42.8%另外,為提高地方預算編報完整性,省財政廳提前告知我市2011年省財政補助市級專項預計數為9387萬元。
預計2011年市本級一般預算財力為10.4億元。剔除開發區收支后。
2011年市本級一般預算支出安排10.4億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則。比上年預算支出增長40%以下報告數據均不含經濟開發區)
2011年市級預算安排的基本原則:
深挖潛力保平衡;統籌財力辦大事;竭盡全力惠民生。
具體預算安排如下:按照上述原則。
增長62.2%國防支出633萬元;公共安全支出8854萬元,增長17.7%;教育支出8295萬元,增長17.6%;科學技術支出2534萬元,增長16.7%;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2394萬元,增長5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2925萬元,增長10%;醫療衛生支出6931萬元,增長85.6%;節能環保支出930萬元,增長30.5%;城鄉社區事務支出6758萬元,增長83.5%;農林水事務支出2678萬元,增長25%;交通運輸支出1666萬元,增長7%;資源勘探電力信息等事務支出1244萬元,增長122.8%商業服務業等事務支出1335萬元,按照支出功能科目分類: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2698萬元。增長374%國土資源氣象等事務支出2030萬元,增長98.8%住房保障支出3730萬元,增長24.7%糧油儲備管理事務396萬元;金融監管等事務支出1015萬元;預備費3000萬元,增長42.9%國債還本付息支出2258萬元;其他支出21196萬元,增長30%
增長9.6%;商品和服務支出0.3億元,增長0.6%;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1.4億元,增長14.7%;對企事業單位的補貼922萬元;單位專項業務經費0.6億元,增長11.6%;預留調資支出1億元,增長66%(行政事業單位津貼補貼第二次調整因政策出臺較晚,未納入當年部門預算)專項用途資金支出1.7億元,增長116%(今年按財政部規定將除教育收費外的所有預算外資金全部納入預算管理)整合資金統籌安排“四大體系”十大工程”支出3億元,增長61%,按照支出經濟科目分類:工資福利支出2億元。重點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穩定經濟增長、優勢產業培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等領域;預備費0.3億元,增長42.9%
其中:土地出讓支出20億元;其它政府性基金支出0.6億元。2011年市級政府性基金支出預算為20.6億元。
將重點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為確保2011年財政工作目標任務的實現。
(一)切實抓好地方財源建設。致力財政增收。
夯實基礎財源。多渠道增加“三農”投入,一是依托區域資源。大力支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加快建設林農特色產業,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促進農業提質增效。二是依托優勢產業,壯大骨干財源。圍繞“百億園區”百億產業”和“大企業大集團”三大培育行動計劃,繼續安排5000萬元,加大優勢產業扶持力度。加快經濟園區建設,促進企業入園集群發展。加快提升優勢產業,促進規上企業和骨干企業優化升級、規模擴張、裂變發展。加快企業上市培育步伐,形成投入產出率和稅收貢獻率較高的產業集群。三是依托結構調整,扶強主體財源。多方籌資1億元支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不斷擴大三產稅源規模。四是依托區域合作,發展板塊財源。超前謀劃“高鐵”經濟,合理規劃區域經濟布局,鼓勵打破園區地域界限,整合區域資源,實行資源共用、項目共建、稅收共享。五是依托理念創新,培育新興財源。安排4000萬元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準確把握新技術、新產業的變化方向,引導企業搶占產業發展的制高點。繼續做強中小企業擔保體系,整合省市資金1億元,組建創業風險投資體系,著力扶持企業創業,做大做強中小企業。
(二)確保收入目標任務完成。一是建立現代稅收征管體系。二是完善稅源精細控管體系。三是加強非稅收入征管體系。四是改進收入增長激勵體系。致力科學征管。
(三)加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堅持向上爭取和調整結構相結合,致力民生改善。全力提高財政重點保障能力,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福祉。一是提升民生工程管理水平。建立民生工程項目選擇機制,全年計劃投資16億元,精心實施36項民生工程。繼續強化工作協調推進機制,規范基礎管理,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探索建立民生工程項目后續管養機制,鞏固擴大民生工程實施效果。二是提升社會事業發展統籌水平。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繼續提高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支持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和市場體系建設,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財政投入,促進體育、計生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三是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推動擴大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試點。完善城鄉醫療保障制度,穩步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深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補助水平,穩步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大力支持廉租住房和公賃住房建設,改善困難群眾居住條件。四是提升社會公共管理服務水平。深化政法經費保障體制改革,加大安全生產和食品醫藥質量安全支持力度,支持防災減災、公共安全事件監測預防體系和社會治安綜合防控體系建設。完善財政應急保障政策措施和運行機制,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四)全面構建科學理財機制。一是深化財政改革。二是加強“兩基”建設。三是推進生態補償。致力管理創新。
- 上一篇:紀委書記在資金監管專題會講話
- 下一篇:監查局思想解放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