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審美意識研究開題報告
時間:2022-09-19 01:22:00
導語:學生審美意識研究開題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課題設計的初衷
小學美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使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審美意識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課題。
1.在古詩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確,這一句流傳千古的佳話代表了古代詩句誦讀的一種思想。詩的歷史源遠流長,而且內涵豐富,美不勝收。古詩句很好地體現了漢語的音樂美,讀起來瑯瑯上口,非常適合少年兒童年齡階段的認知特征。而不斷地誦讀,主要是讓學生對漢語言的不斷的積累,深切地感受漢語的那種節奏感,韻律感的審美表現力,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兒童古詩教學除了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智育的培養外,還要進行審美教育,古詩教學中美育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形象,情感去熏陶學生,豐富凈化學生的情感,塑造學生美的心靈。
2.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過去,我們在教學古詩時只重視學生對古代詩詞的理解,而忽視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在古詩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這是一個能發揮語文的學科特點,進行環境教育的有效途徑。通過古詩文教學,讓學生感受古代文人筆下優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環境與作者抒發感情之間的關系,以及環境對健康人格養成的積極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樹立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3.在古詩文教學中喚醒生命意識
近年來,教育開始轉向以學生為本,開始注重學生的“學力形成”與“個性發展”,開始關注學生的生命意識。語文教學具有濃厚的人文性、鮮明的形象性、強烈的情感性,這就為語文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提供了寬廣的天地,小學語文課本每冊都選有古詩,這些古詩風格流派各異,有哲理詩,寫景詩,也有詠物詩。每一首詩都流淌著生命意識之泉的汩汩清流,起伏著作者詩人豐富的情感。古詩是融音樂美、書畫美、意境美為一體的古典藝術,走近、學習和感悟古詩的前提,是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而隨著學生生命意識的被喚醒,他們對古詩的理解會更深刻,把握會更準確,感悟會更透徹。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1.古今中外對美育的研究。
“美育”一詞是德國啟蒙時期(17—18世紀)的劇作家、美術家、歷史學家席勒在其美學著作《美育教育》中首先明確提出并開始使用的。席勒認為,所謂美育就是審美教育,也稱美感教育。
我國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視美育??鬃影选皹贰绷袨椤傲嚒保ǘY、樂、射、御、書、數)之一,他認為“樂”可以陶冶人的心性。孔子有一個著名的理論:“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他把“樂”看作興邦治國的重要措施。荀子發展了孔子的樂教理論,對音樂教育作了全面系統的論述,他說:“樂者,治人之盛也”,它使人“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他充分肯定了音樂的重大作用。
在我國近代史上,教育家蔡元培更是美育的倡導者。他任教育總長時,提出了“體育、智育、德育、美育”四育并行的方針。他曾經指出“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梁”,“故教育家欲由現象世界而引以到達于實體世界之觀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p>
由此可見,不論是古代教育家,還是近代教育家,他們都十分重視美育,美育在教育中是起著不可忽視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2.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美育探索與實踐的現狀
為了真正落實總書記提出的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少學校從構建美育目標、規范美育管理、實施美育措施、滲透美育途徑等方面,開展美育的探討與實踐,不少學校在培養學生思想美、心靈美、語言美、儀表美、創造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從目前審美教育的現狀來看,還存在著問題:
(1)學科教學中,審美教育的資源沒有充分得到利用和發揮。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大量優美的文章,其中古詩文為滲透審美教育更是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然而現行的語文古詩文教學中,重技能技巧的訓練而輕審美素養的培育、重思想教導而輕美育熏陶,導致了學生難以形成良好的審美品質,影響了學生完善身心健康的人格魅力。
(2)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還缺乏系統性、有效性和藝術性。具體表現為各年級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相互割裂、缺乏系統性;課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缺乏有效性、趣味性;教師缺乏審美意識與能力,更缺乏培育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基于此,本課題旨在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多方法、多手段地開展實踐和研究活動,讓學生從感受領悟中體驗美、再現創造中獲取美,增強審美能力,完善人格素質,實現自我價值。
3.新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的呼喚。
《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是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培養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的基礎,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重要概念
審美能力是一個人對美的欣賞、表現的能力。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生命意識就是個體生命為了適應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依據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對客觀事物進行解讀、攝取、表現和改造的潛在能量的靈智和欲求。
四、研究內容
1.在古詩教學中如何去熏陶學生,豐富凈化學生的情感,塑造學生美的心靈。
2.在古詩的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這是一個能發揮語文的學科特點,進行環境教育的有效途徑。
3.如何全方面地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更深一層地解讀古詩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生命意識。
五、實施步驟、方案
第一階段:(1)完成文獻資料的收集、學習。
(2)制訂課題方案,確立課題組人員和實驗班,做好組織發動工作。
(3)舉行開題會。
第二階段:(1)按課題方案進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
(2)課題組研究人員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課題實施過程中的各類有價值的信息,及時記錄、存檔。
(3)通過座談、測試、觀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學生的進展情況。
(4)舉行中期匯報,對研究過程中獲得的資料、數據、進行分析、匯總,撰寫課題中期研究報告。
(5)邀請專家進行檢查、指導,根據課題進展情況相應調整課題研究方案。
第三階段:通過中期匯報,發現問題,調整研究方案,進一步探索,積累資料。
第四階段:(1)對實施操作過程中積累的資料進行匯總、分類,做好資料的補充、完善工作。
(2)撰寫課題結題報告,邀請有關專家、領導對課題進行評審鑒定。
(3)寫出課題論文。
六、研究方法
1、比較實驗法:本課題的實驗研究在自然狀態下進行,選擇4個班為實驗班。同年級其他班級為對照班,在進行常規教學的同時隨機接受教育輻射。
2.調查法:通過觀察、問卷、測試等手段對學生參與古詩學習的積極性,審美情趣、環境保護、正確價值觀的樹立等方面進行評估。
3.理論探索法;通過查閱各種理論著作和研究資料,進一步明確古詩學習的內涵及其培養方法。
4.經驗總結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總結研究成果,進行階段性小結、調整、完善研究方案。
七、條件分析
1.現有的研究工作基礎
我校十分重視科研情況,并鼓勵廣大教師積極投身于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中,同時對科研工作給予很大的支持與幫助,提供很多便利條件。學校里有濃厚的研究氛圍,教師自覺地向研究型教師靠近。
本課題負責人和主要成員多年從事一線工作和科研工作,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與較高的科研理論基礎。
本課題成員積極投身教育科研,教育理念新,接受新事物與捕捉現代信息的能力非常強。知識層次較高,三位是本科學歷,其余均為大專學歷。她們中不乏經驗豐富、業務精湛、綜合能力強的中年教師,也不乏語文功底扎實、文筆流暢的年輕教師。相信這樣的一支科研隊伍完成本課題的研究是有一定能力的。
2.研究的外部條件
(1)本課題的研究是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使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與上海市二期課改、區素質教育整體改革相吻合。教育改革的大環境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2)課題組成員所在學校對本課題研究大力支持,提供資力、物力、財力,關心課題研究的情況和成員進步。
(3)課題成員對本課題認識清晰,學習主動,實踐到位,具有極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凝聚力強。
3.課題組人員結構
課題組成員共7人,平均年齡35.5歲,最高44歲,最低28歲,其中小高5人,小一1人,7人都在教育第一線,多次在區、校級報刊雜志上發表語文教學論文,1人參加區級重點課題研究項目。
八、預期成果
實驗報告、專題論文、優秀教學設計、優秀課堂展示等。
- 上一篇:煙草局局長科學發展觀剖析材料
- 下一篇:人口計劃生育部門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