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職教規范考察報告
時間:2022-02-27 05:26:00
導語:農村職教規范考察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有關精神,全面了解我市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情況,促進我市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讓農村職業教育更快更好地服務于經濟建設,市政協決定由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組織“農村職業教育情況”專題調研組。6至7月,市政協副主席鄭映德帶領調研組先后到、、、西盟等縣,實地調查走訪當地的職業高級中學、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和鄉初級中學,察看辦學條件、實驗教學基地等設施,聽取了縣政府職業教育工作情況匯報,召開校領導班子和教師座談會廣泛聽取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意見建議。在調查了解的基礎上,進行了專題研究?,F報告如下:
一、基本現狀
目前,全市有普通中專學校4所,技工學校1所,職業高級中學11所,民辦中專1所,民辦職業學校1所。總占地面積1536.5畝,資產總額20636.14萬元,在校學生11654人,教職工1128人,共開設專業36個。這些學校中,衛校、思茅職教中心為國家級重點學校,財校、林校、技校、職中為省級重點學校;、、職中為省級示范性學校;寧洱、孟連、鎮沅、西盟職中為省級合格學校。全市建成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05所,獨立建制學校17所,達到省級示范性成技校的12所,合格成技校32所,能開展培訓工作的學校74所。各級職業學?;灸軋猿置嫦蛏鐣铡叭r”的原則,抓好農科教結合、長短結合、產教結合,根據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合理設置專業,加大培訓力度,積極發揮“人才培養、科技推廣、信息服務”的作用,有效帶動和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中等職業學校積極加強校企聯合,互利互惠,采取走出去的辦法,主動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有的學校直接根據企業用人要求和數量,簽定培養合同,主動調整課程設置,制定教學方案、實習計劃,讓學生學得懂、用得上,增強就業能力。
職業高級中學也緊緊圍繞當地經濟發展需求,大膽改革辦學,采取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辦學模式,加大合作辦學力度,盡力辦出自己的特色,并根據我市發展較快、人才需求量較大的幾個產業,積極開展培訓。成人文化技術學校主要通過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進行實用技術推廣培訓,鞏固掃盲成果,實施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以貧困勞動力為對象,以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以實現穩定轉移,就業增收為目標,強化培訓與轉移相結合,精心組織安排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轉移前的引導性培訓75634人次,今年轉移后培訓3422人,培訓后就業5302人,初步實現了為農村教育和“三農”服務。市技術學校也加大培訓力度,技能培訓顯著,年至年期間,共開展了茶藝師、廚師、美容、美發等69個工種的技能培訓52908人次(農民工12070人次)。全市持有職業資格證書34347人,其中:初級工14560人,中級工17087人,高級工2465人,技師235人。農村初級中學也積極滲透職業技術教育,通過組織專家編寫種植、養殖方面的鄉土教材,免費提供到農村初級中學,讓部分不能升學的初中畢業生學到“一技之長”,增強了自身素質,擴展了就業渠道。
二、存在問題和原因
從我市情況看,職業教育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定規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上看仍然是我市教育事業的一個薄弱環節,總體發展不平衡,投入不夠,師資不足,大部分職業學校辦學條件比較差,辦學機制和人才培養的規模、結構、質量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發展還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
(一)辦學規模小
目前職業教育的學校與畢業學生數比例來看,我市職業學校的學校數少,招生少,班級少,僅有普通中專學校4所,技工學校1所,職業高級中學11所,民辦中專1所,民辦職業學校1所,遠遠不能滿足職業教育發展需要。在校學生11654人,每所職業學校規模平均647人,高中在校生23155人,比例約為1:2,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比規模小、比例失衡。數據顯示,年我市初中畢業生有32118人,錄取到普通高中的有8980人,錄取到市屬中專、縣職業高中的僅4682人,錄取到省屬、外地州中等職校的500人,合計錄取14283人,還有17835人約占55.5%的初中畢業生畢業后既沒升學,也沒再接受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而有的縣職業高中每年100人的招生指標都難以完成。
(二)辦學條件差
多年來,我市職業教育學校沒有固定的地方財政撥款,專業設施簡陋陳舊,沒有實訓基地,校舍、教學用房都十分困難,影響了學校發展。如衛校長期租用部隊用房,職中辦學23年來,只有一棟綜合教學樓,學生宿舍屬于危房,無公共澡堂、食堂,教學設施簡陋。職中由于報讀學生多,校舍嚴重不足。多數學校沒有實訓場地,教學設備設施陳舊老化。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由于無經費投入,三分之二不能正常開展工作,不少學校僅存一塊牌子。
(三)教師隊伍弱
職業學校專業教師數量較少,不能適應發展需要,市屬中專學校專業課教師缺口較大,縣職業中學教師大部分由中小學轉崗來,文化課教師有余、專業課教師匱乏。職業教育教師學歷達標率僅56.81%,低于普通高中教師32%,職業教育教師具有高級職稱的僅為15%,全市雙師型教師僅有96人;教師素質不高,教師大部分是師范類院校畢業的,還不能適應職業教育專業性強的要求,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
(四)職業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
我市中等職業學校為部門、行業辦學,條塊分割,沒有形成統一有效的管理,學校專業設置存在重復,資源配置不合理,專業設置重復,整體規模小、效益低,僅市就有三所專業基礎設置相同相近的學校。如職中校舍不足,減少招生,而隔壁的教師進修學校卻教室閑置;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各自為陣,放任自流,學校間為搶生源,惡性競爭。
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
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普遍存在著重基礎教育,輕職業教育;重學歷教育,輕技能教育的觀念弊端,加上目前高等教育的擴招與就業機會的縮小所帶來的擇業、就業形勢壓力,我市職業教育,特別是針對農村的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遠未形成全社會的共識。職業教育未納入政府責任目標考核范圍;從社會觀念看,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程度普遍較低,大多認為職業教育是就業壓力下的無奈選擇,沒有看到職業教育所能帶來的巨大收益增長力;從地方政府看,不少領導仍將職業教育置于整體教育的附屬地位,對職業教育的地位、作用缺乏了解,認識不到職業教育對地方經濟的巨大拉動力。
(二)管理體制不健全
中等職業學校隸屬關系復雜,制約了整體發展。我市中等職業學校隸屬關系復雜,牽涉部門較多,政出多門,各自為陣,沒有統一的行政管理和質量監督,難以做到對中職學校的有效統籌管理和資源整合。
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和農村初級中學滲透職業教育管理不到位。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大部分沒有單獨的編制,掛靠在鄉中心小學或鄉中學,沒有進行獨立的管理,嚴重阻礙了其發展;農村初級中學滲透職業教育阻力大,發展不平衡,相關管理配套政策沒有落實,學校缺乏專業技術課教師、生產實習基地以及發展經費。
(三)經費投入不足
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一是地方財政僅撥付教師工資,學校發展資金嚴重不足。許多職業學校的校舍改建、設備擴充等硬件設施擴充資金以及基本運轉資金,基本靠上級專項資金的核撥和自籌資金解決,加重了學校自身負擔,學校發展困難。如衛校申報為國家級重點學校,地方財政沒有對其投入資金扶持;職中、鎮沅職中多年來校舍簡陋,縣級財政沒有給予資金投入改善;職中因校舍不足,無法實現擴招目標。
二是城市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未按規定比例用于職業教育。根據國家、省的有關規定,各地城市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不低于30%。調研中發現,兩項教育附加撥付職業教育的經費基本上沒有落實到位,影響了職業學校的發展。
(四)教師隊伍不適應職教發展的需要
隨著近年來職業學校設置專業、課程的增加,專任教師總體數量明顯偏少。專業水平也難以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許多教師邊學專業邊教學生,自身專業動手能力較差,很難保證教學、實踐的開展。特別是缺乏既能教專業理論課,又能教專業實際操作課的“雙師型”教師,導致了教學質量整體水平得不到提高,學校很難創立專業精品和特色、品牌,因而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源得不到保證,沒有生源,專任教師也沒辦法留住,形成了惡性循環。
(五)就業服務體系不完善
就業服務指導不到位。各種就業信息匱乏,招聘和應聘溝通渠道不暢,各級勞動保障、人事、教育部門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力度還不夠;雙證書制度執行不力。在中等職業教育中,要求畢業生同時擁有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的雙證書制度沒有普遍執行;就業準入制度不完善。先培訓后就業的制度落實不到位,部分單位、企業不按國家就業準入制度用工,導致勞動就業市場混亂。許多初、高中畢業生不愿接受職業技術培訓,而直接外出就業或本地就業,進而引發職校生源危機,加上大學畢業生都就業難,新的讀書無用論抬頭,學生厭學情緒蔓延,導致許多初中畢業生不愿意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加重了職業中學招生困難,從而影響了職業教育的規范發展。
三、建議
針對我市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從我市實際情況出發,為進一步發展我市職業教育,提出以下建議:
(一)提高認識,增強對發展職業教育的緊迫感、責任感
提高認識,統籌協調發展。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執政為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高度,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要充分認識到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重大舉措;是全面提高公民素質,把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提升綜合國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實現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從而進一步加大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力度,全面發展職業教育,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對地方經濟的能動作用。
我市一方面勞動力供大于求,就業問題不斷凸現;一方面勞動者素質低,全市技能人才僅占從業人員的16.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總量的8%,技師占從業人員的1.3%,大大低于全國、全省的百分比。無論是建設中國茶城,發展我市支柱產業,還是脫貧致富,構建和諧,都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和較高素質的勞動者。而職業教育起著基礎性、關鍵性、前瞻性的作用。某種意義上講:我市今天的職業教育就是我市明天的經濟。
(二)加強領導,統籌職業教育的發展
全市各級政府要及時研究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問題,積極穩妥地推進職業教育的發展。
市政府成立市職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全市職業教育工作的統一領導。縣(區)政府也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協調力度,著力解決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統籌規劃,統一領導,從市到縣形成整體合力,全面推進我市職業教育的整體發展。
深入研究我市情況,結合全國職業教育發展規劃、目標以及省人民政府確立的職業教育發展“七大工程”的實施,對我市發展職業教育提出明確發展目標,制定總體規劃,作出合理布局。
(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深化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
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的“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對職業教育的職責,加強對職業教育發展規劃、資源配置、條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統籌管理,為職業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公共服務和良好的發展環境。把職業教育工作納入目標管理,作為主要干部進行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并切實接受各級人大、政協的檢查和監督。要進一步完善專項督導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對各地、各行業、有關主管部門的辦學情況進行督促檢查。
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落實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逐步建立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聯系緊密的辦學機制,面向產業、面向農村、面向市場,合理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培養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專業人才;強化實踐環節的教學,把提高學生實際能力作為中等職業教育的重點,強化對學生的培訓,逐步形成教學、科研、生產、實習、就業、服務一體化辦學格局。
(四)加大投入,改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
1、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關于加大對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有關政策。各級政府要優化教育支出結構,相應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確保職業教育財政性經費逐年增長,嚴格貫徹落實國家、省關于“設立職業教育發展專項經費,提高職業教育經費在本地區教育經費支出中的比例,保證職業教育的財政性經費逐步增長。各地城市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不低于30%。企業要嚴格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至2.5%足額提取職工教育經費用于職工培訓?!边@一政策,確保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2、積極探索多元化投資辦學的路子,吸引社會資金扶持職業教育發展。按照“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化辦學的方針,制定發展職業教育事業的優惠政策,鼓勵支持多渠道、多形式興辦職業技術學校;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和個人多元化的投資機制,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對職業教育的扶持,努力形成多渠道籌集職業教育經費的新機制。
3、加大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力度。我市農村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職業學校生源缺乏,主要原因是許多學生家庭貧困,幫助這些困難學生完成學業,既能體現社會公平,也能保證職業學校生源。要認真貫徹國家、省關于資助貧困學生的各項政策。大力實施助學金制度、優秀學生獎學金制度等多種資助制度,建立以國家助學金為主,以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學校減免學費為輔的資助政策體系。切實落實對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按年人均1500元的標準給予資助的政策。
4、一是確定職業學校的改擴建項目,多方面爭取資金;二是建設實訓基地,根據我市的產業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各縣職業教育的特點分重點、分專業建設必要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增強學校實踐和實訓環節的教學能力;三是增加專業教學設備設施,改善辦學條件,為中等職業學校擴大辦學規模,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
(五)整合職業教育資源
按照資源統籌使用、體制便于管理、機制適應市場、教學立足實用的原則,著力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
1、進行布局調整。以市為中心,以骨干學校為核心,合并一批專業設置相同相近的學校,進行優化合并、優化專業學科建設,保證學校規模,減少資源浪費。把思茅衛校升格為高等??茖W校。努力構建與市場需求、勞動就業、人才培訓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2、全市各縣本著跨縣協辦、優勢互補的原則,統一協作辦學。以市為中心,采取區域覆蓋形式統籌發展職業教育,將縣市職業學校進行專業分工,協作辦學,鄰近的一個或幾個縣聯合辦學,同類學校的專業設施、師資使用都可相互調節使用,發揮優勢互補作用。
3、理順鄉、鎮成技校的管理體制。由鄉(鎮)政府直接管理,教育行政部門配合,相關各專業站、所協同,開展培訓,作為職業教育的補充形式,發揮其作用。
(六)加強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一是增加職業教師編制。人事部門根據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對發展較快的職業學校按師生比核定教師編制,并試行按工資總額進行包干,便于學校按專業需要聘請教師,進一步提高職業學校教師所占比例。
二是擴大職業教師進入渠道。從待遇、政策各方面積極鼓勵專業針對性強、有一定操作技能大學畢業生到職業學校任教。
三是對現有教師進行再培訓。全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會同當地有關部門指定本地區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規劃和相關配套措施,有條件的地方要加強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建設,建立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多渠道擴大專業教師培訓,并把接受培訓教育的學時數和到企業實踐的情況作為教師升職、晉級的必要條件。努力完成規定的職業學校教師學歷達標率、“雙師型”教師所占比例,提高職業學校教師的整體素質。
(七)建立健全職校學生就業服務體系
進一步做好就業指導工作。政府統籌領導,整合本地勞動力市場,督促各級勞動保障、人事、教育等相關部門積極做好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為職校學生提供相關就業信息服務、推薦就業、幫助聯系就業等服務。
貫徹落實學歷證和資格證的雙證書制度,嚴格執行就業準入制度。全面落實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雙證書制度,使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相銜接。嚴格執行“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的規定。屬于國家規定實行就業準入控制職業(工種)的,必須從取得相應學歷證書或職業培訓合格證書并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中錄用;屬于一般職業(工種)的,應當優先從取得相應職業技術學校學歷證書、職業培訓合格證書的人員中錄用。用人單位招聘信息時,必須注明職業資格要求。勞動保障、人事、工商等部門,要加大對就業準入制度執行情況的監察力度,加強農村職業教育。
- 上一篇:專項基金管理意見
- 下一篇:干部德才建設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