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村情調查報告10篇

時間:2022-11-16 03:55:30

導語:鄉鎮村情調查報告10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村情調查報告10篇

第一篇

村位于圩鎮北面,全村共有16個村民小組,571戶農戶,2300口人。其中黨員33人,35歲以下黨員5人,60歲以上黨員13人,女性黨員3人,有“雙帶”能力的黨員3人,高中以上學歷10人。現轄區面積4719畝,其中:耕地面積1719畝,山地面積3000畝。村內有“黃氏宗祠”一座,村里的主導產業是種植水稻、煙葉、臍橙和生豬養殖,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200元,村集體收入100%來源于鄉鎮財務“轉移支付”。

一、基本情況

(一)黨建(“三送”)工作情況

該村設立村黨支部1個,黨小組1個,平均每年發展新黨員2人。自“三送”工作開展以來,該支部高度重視,積極派人與縣派“三送”工作隊員及鎮包村干部一道走村串戶開展民情家訪,收集群眾訴求;對村級層面能處理的問題(訴求)及時予以處理,對村級層面處理不了的問題(訴求)及時上報鎮“三送”辦。但由于老村部僅有一間辦公室且已破舊不堪、新村部尚在建設中,目前暫無村級黨員活動場所。

(二)經濟發展情況

該村地理位置相對較偏遠,村民主要依靠外出務工和種植水稻、花生等農作物為業,人均年純收入在2200元左右,全村經濟相對欠發達。

(三)新農村建設進展情況

近年來,根據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該村下、錦背田及壩上三個村民小組列入了全縣新農村建設布點,并完成了房屋建設整體規劃、路面硬化及改水改廁工作。村民生活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

(四)社會治安情況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村“兩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該村社會治安穩定,未發生一起群體上訪事件。

二、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產業的示范帶動作用不大。該村雖有煙葉、臍橙和生豬養殖產業,但整體規模不大、影響不大,未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二)交通不便影響了部分村小組的經濟發展。如竹撈小組和向陽坑小組,至今未修建村級公路、車輛無法到達,村民往返仍依靠步行或騎車,給村民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同時,嚴重影響了該村民小組的經濟發展。

(三)電壓不穩定,嚴重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該村16個村民小組,有等多個村小組電壓低,經常出現日光燈、電飯煲等日用電器帶不動的現象。

(四)水利失修導致農作物減產。如:等村民小組,水陂和水渠年久失修,水田灌溉困難,水稻減產明顯。

三、推進村建設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以縣、鄉(鎮)為單位,出臺支持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鼓勵現有的村級產業做大做強,帶動轄區村民致富。

(二)加大村級公路和建設力度。一是對全縣未修建村級公路的村小組進行調查摸底并建立臺帳,并上報縣委、縣政府;二是以縣為統籌,明確時限,有計劃地實施村級公路修建工程,確保各村民小組盡快通路通車。

(三)加大農村電網改造力度,對現有未改造農村電網進行全面徹底的改造。同時,安排技術人員定期對各鄉鎮、村的電路進行檢查和維修,確保村民生產生活用電需要。

(四)加大水利建設力度。運用打殲滅戰的戰略戰術,集中有限的財力,一個一個灌區進行維修、改造、清理。全面開花,勢必分散財力,小打小鬧,成效甚微。

第二篇

村位于鎮東部,全村共12個村民小組,315戶農戶,1060口人。其中黨員16人,35歲以下的黨員5人,60歲以上的黨員5人,女性黨員1人,有“雙帶”能力的黨員5人,高中以上學歷1人。現轄區面積36700多畝,其中耕地面積770畝、山地面積35930畝。村里的主導產業是農業種植、林業,全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3000元,村集體年收入2萬元。

一、基本情況

(一)黨建(“三送”)工作情況

村有村干部三名,村書記主任1人,治保主任和婦女主任,村部設在村小學內。村黨組織規范化建設情況好,村充分發揮村干部、黨員帶頭示范作用,全村各項工作抓好落實,尤其是今年開展“三送”工作以來,走村串戶,與農戶聊家常,了解民情,調解矛盾糾紛,為民辦實事做好事。為村315戶農戶分別發放了連心卡、連心冊、政策法規宣傳冊,張貼聯系牌、宣傳畫。在各村小組分別召開村民戶主會,宣傳“三送”工作政策,聽取民眾訴求。新屋下小組鐘先發雙腳因病不能行走,“三送”工作隊為其辦理了二代殘疾人證,為方便其出門,贈送輪椅一輛,新屋下小組何曲秀,高背潭小組吳福榮、劉善春、石老寨下小組溫過房訴求需拐杖,“三送”工作隊一一為他們免費贈送拐杖一副,新屋下小組何慶榮一級聾啞,將其列入縣殘聯家庭無障礙建設對象。下山小組堯小生,右手缺失,左手剩無名指和小指,本人訴求需裝假肢,現已將其列入安裝假肢對象,為村生活貧困戶納入低保,解決他們生活困難問題。經走訪調查,三個小組的連片良田60多畝,因春季漲水,春季不能種植水稻,一年只種一季,村民們都覺得可惜?!叭汀惫ぷ麝犃私膺@一情況后,與村黨支部都協商,一致同意將其作為小型公益項目建設。樟樹灣防護梯項目,總長100米,工程造價1.4萬元,農戶自籌資金0.45萬元,縣殘聯為該項目解決15噸水泥。該項目近期將動工建設。村“三送”工作隊在村部和各村小組醒目處都張貼公開承諾,將在走訪中了解的農戶訴求一一公示,并將訴求解決情況全部公示,得到了村村民的好評。

村黨支部現有黨員16人,35歲以下的黨員5人,大部分黨員偏老齡化。所以近年來,村黨支部為增添新力量,根據本村實際,嚴格選撥思想覺悟高,綜合素養好的同志,使其成為優秀后備力量和入黨積極分子,今年準備吸收4名年輕優秀的同志,加入黨組織,做到成熟一個發展一個,不斷增加新鮮血液,確定做好后備干部的教育工作,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

村“兩委”三年任期目標: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切實加強支、村“兩委”班子的自身建設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以村莊規劃為根本,農民增收為目標,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農業產業化為動力,全面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搞好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班子建設,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于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提高黨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戰爭力。對村干部實施管理考核,實行責任分工,管理到人,既分工合作。建立完善的黨務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為重點的各項規章制度。加快農民致富,今后三年,加快農業產業化調查步伐,大力發展煙葉種植面積,加強煙葉技術培訓指導,提高農民收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三年內準備新建一個村部。村的主道加寬路肩,以方便會車,加固主道的防護堤。為三個村小組建筑水田防護堤,確保農民增產增收。全力以赴搞好計劃生育工作。切實提高計劃生育的工作力度,摸清家底,搞好源頭,實行村干部包片,確保責任到人,獎懲到人。

(二)經濟發展情況

村山多地少,但山上的樹木前幾年都砍伐了,現正處于造林階段,山林無收益。種田是屬于傳統型的農業種植,無高效益種植業,村黨支部帶頭鼓勵農民大面積種植煙葉生產,提高農業收入。村經濟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全村共有外出務工人員300多人,年輕人幾乎全部外出務工。村集體經濟原來靠村集體山林金雞林場聯合造林分成款,現林場不砍伐樹木,村集體也沒有收入,主要靠財政撥款。

(三)新農村建設進展情況

村農戶居住分散,村莊小,新農村建設以道路硬化,規劃新村為主。2009年開始,規劃建設了高背潭小組新村,按照新農村建設推薦的戶型統一建設,硬化了道路,完成了改水改廁,有17戶農戶建設了小康樓,村道整齊劃一,村莊功能齊全,環境優美。

(四)社會治安情況

村社會治安狀況良好。刑事案件多年來沒有發生過,青年人外出務工,外來人員較少,偷盜案件也很少發生,鄰里間的矛盾糾紛,由黨員干部負責調解,群眾安全感較高,沒有較大的土地、林權、經濟糾紛和突出的家庭、姓氏矛盾。坪江腦小組宋乃醒曾越級上訪,宋乃醒,66歲,1964年先后在小學、新明小學、下江小學任民辦教師,1992年離職,曾赴省、市上訪,要求落實民辦教師待遇,瑤前,石老寨下村民小組有15戶農戶未領取到林權證。

二、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產業結構單一,農民增收比較緩慢。地處偏僻,是典型的林業山區,擁有林地面積35930畝,人均占有量33畝,森林覆蓋率達85%以以上,近幾年,林業農戶積極造林,林業產業得到快速發展。但林業產業生產周期長,目前還沒有成為商品林,也沒有開發種植高效林業,農業產業存在結構單一、生產規劃不大、農田分散、組織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全村耕地面積770畝,除種植水稻外,只種植了煙葉70畝,西瓜10畝多經濟作物,高效經濟作物面積較小,市場競爭力不強,農產品經濟價值不高。

(二)農業水利設施落后,農資漲價幅度高。村大部分水利工程均修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設標準低,配套設施不全,大部分土渠年久失修,崩塌滲漏嚴重,有的還損毀農田,沒有中型水庫。而農資漲價過快,農民負擔加重,以尿素合肥為例,近年上漲幅度分別為17%、14%,畝均化肥支出比上年增長11.5元,由于農資價格上漲,平均每畝增加投入19.87元,種糧、種煙投入的增加主要是因為農資價格上漲,其中化肥價格的上漲對農民種糧收益影響最大。農民由于農資價格上漲負擔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優惠政策打了折扣。

(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資金投入不足。村地廣人稀,人口居住分散,12個村民小組,進村無道路硬化的有6個小組,還有6個小組比較偏遠,村莊農戶少,籌資硬化道路困難。農戶土坯房還有191戶,占全村總戶數的60%,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小康新村建設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三、推進村建議和發展的對策出建設

(一)加強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村要在加強生態保護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調整產業結構,在原產業結構上調優,品種上改良,規模上做大。林業方面可發展生態公益和高效楠竹等開發,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農業方面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可在煙葉、西瓜種植的基礎上,以農戶依法、有償、自愿為原則,規范包土地轉包、租賃、入股,加快土地流轉,發展壯大煙葉、西瓜等經濟作物種植規模,發展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增強市場競爭力,促進種植結構優化。農產品加工上,可在現有腐竹生產的基礎上,多發展一些農戶,形成拳頭產品、特色產品,帶動更多的農戶脫貧致富。

(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基礎保障能力。加大項目立項和爭取工作,積極爭取鎮政府、財政、水利等部門的支持,加大對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鼓勵群眾和社會資本投入水利建設,按照“村民自治、一事一議”的原則,完善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辦法,健全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機制。成立“用水協會”等民間組織,加強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管理。

(三)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村進村莊道路沒有硬化的6個村民小組都比較偏遠,居住農戶較少,要建設道路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需投入較大的資金,而偏遠山村要籌措建設資金是十分有限的,從根本上不能解決問題。建議上級有關部門整治基礎建設專項資金,實行捆綁使用,提高使用效率最大化。同時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大新村規劃力度,幾個偏遠村莊集中規劃建設,改善道路、電力、廣電、教育等基礎設施條件。

第三篇

一、基本情況

(一)黨建(“三送”)工作情況

村支委1個,村委5人。村部基礎設施于2006年建設完成達400平米,建筑面積400多平米,具體包括“兩服務雙落實”工作站、農家書屋、值班室、計劃生育服務室、綜治室、民兵資料室及廚房等;設立“三送”信息與服務室,與便民服務站合署辦公,配齊辦公桌椅、電話、服務吧臺、農家書屋等硬件設施,制作張貼聯系牌、連心卡、連心冊、承諾公示欄、宣傳牌等。

(二)經濟發展情況

努力壯大煙葉種植、臍橙果園等優勢特色產業,帶動農村勞動力,使更多的群眾早日脫貧致富,著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產業競爭力,不斷拓寬村民增收渠道。現今大部分村民還是靠種植煙葉和水稻等傳統產業的收入來源。

(三)新農村建設進展情況

著力加快以通組公路、水利等為主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水利設施完善,新農村建設基本完善。

(四)社會治安情況

山林面積多,林改工作量大造成存在山林糾紛;村屬于圩鎮,綜合管理能力需要加大。

二、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困難和問題

近幾年來村經濟發展較快,但由于底子薄、基礎弱、包袱重,在發展中仍遇到許多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水庫溝渠等水利設施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澇設施老化,渠道淤塞,農業抗災能力弱,農村的資源優勢很難轉變為經濟優勢;農民生產生活仍然十分困難,農業基礎薄弱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

(二)資金問題。發展現代農業,要以高投入,高產出的設施農業為基礎的,而目前大部分新建項目都存在項目資金缺乏,啟動資金短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經濟的發展速度和規模。

三、推進村建設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解決發展資金制約政府要加大融資支持力度。一是要在貸款支持總量上要進一步增加,擴大農民發展農業產業的貸款額度。二是要在貸款利率上給予政策傾斜,政府對農業貸款給予適當的補貼。三是積極爭取國家項目建設資金,注重引導民間資本、市場資本投入。

(二)加大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上,調整支出結構,更多地承擔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重點做好農田水利設施、電力、公路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同時,加大對這些設施的后續管理工作力度,每一項投入都應做好可行性研究和合理的勘察設計工作,使之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三)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主要途徑通過教育培訓力度,提高政治素質和執政能力,提高基層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一是培養魚水情深的政治感情;二是樹立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三是增強廣大農村干部的發展能力。

第四篇

一、基本情況

(一)黨建(“三送”)情況

村“兩委”班子團結,村部建設基本完善,每年發展1—3名黨員,農村優秀青年吸納為入黨積極分子、后備干部培養。三年任職目標:1、正常開展日常工作,三年內發展黨員9名以上,每年3—5名,吸收入黨積極分子4—6名,完成村級場所各項配套設施和制度建設,抓好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終端點建設。2、按照黨建示范村要求抓好各項黨建工作的落實。3、三年內發展樹苗撫養700畝以上,煙葉300畝以上,造林1萬畝;紅薯種植新增100畝,建立好村杉苗專業合作社1個以上,不斷加大生豬和魚業養殖力度,拓寬產業渠道,實現村集體經濟5萬元以上。4、三年內完成石背湖、羅架、、老耕坑、社官前5個村民小組3.5公里的水圳建設,修好至百石和至羅豐頭兩條水泥路的建設,年內抓好上江社區和社區建設點建設,改造好電力設施,徹底解決好部分村小組電壓問題。5、維護社會穩定,抓好計劃生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農村低保、留守孩和貧困孤寡老人幫扶關愛工作,加大對教育事業投入,營造尊師重教氛圍。

(二)經濟發展情況

我村主要產業發展是煙葉、糧食、杉苗、臍橙,村集體收入靠上級轉移支付。

(三)新農村建設進展情況

在上級政府支持下,現有兩個點分布在村上江社區和社區,基礎設施完善,水電基本到位,,飲水情況基本用上井水和山泉水,無有線電視。

(四)社會治安情況

我村社會治安存在問題是林權糾紛多,其他相關情況比較穩定。

二、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多年來村級組織無經濟來源,僅靠上級政府轉移支付維持運轉;原村集體山林在1966年已劃國有林,至今沒有收入。

三、推進村建設和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存在的主要困難是村集體經濟無來源,在支委提議和村委商議后,提出村要轉化,多種植煙葉、杉苗、臍橙和農產品等,做到一村一品要求來提升村發展。同時根據上級政策和要求調整產業結構,帶動農戶做好各種產業的發展,發動群眾成立合作社,或許能在政策上提高農戶的生活水平,使全村治安穩定,社會和諧。

第五篇

一、基本情況

(一)“三送”工作情況

長期以來當地村民主要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而基礎設施落后,給發展帶來極大不便?!叭汀惫ぷ麝犎腭v村后,深入了解村民生產生活現狀,聽取了大量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隨后根據村民反映的情況篩選出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門別類,統一交由對口單位給予解決。對于村民所反映的每一項糾紛、好人好事都在村務公開欄公示承辦進度。當得知創業青年袁井生打算發展鴨子養殖時,第一時間結合崗位優勢,給予了資金支持?,F在,袁井生不但飼養了4000多只鴨子,還養了20多頭生豬,據他介紹,光這兩項產業一年就可以給他帶來20多萬元的收入,今年冬天他還將利用鴨糞發展大棚蔬菜,從而真正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為進一步加快村里經濟發展,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之上“三送”工作組和村委會確定了店下至坪坑公路修建、山下水圳建設等幾項小型公益事業項目建設。

(二)經濟發展情況

村產業以林業為主,主要種植的樹種為彬木。近年來,在政府的引導下,農民種植煙葉的熱情越來越高,今年全村種了100畝煙葉,估計市場價格為平均10元/斤,單這一項可為村民帶來20萬元的收入。

(三)新農村建設進展情況

由于村地處偏遠山區,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但村民依靠自己的勤奮,使自己的生活水平不斷邁上新的臺階。目前該村已基本上實現了電視、電話村村通,用上了潔凈的自來水。

(四)社會治安情況

由于村具有豐富的山林資源,加之隨著社會林木資源的不斷減少,山林越來越值錢,所以村的主要矛盾也就是山林糾紛。

二、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由于這里的村民習慣了祖祖輩輩靠山吃山的觀念,近年來木材市場的火爆,村民的造林積極性也有普遍提高。但是相對于其他產業來說,造林周期過長,一般需要15年以上才可以砍伐。除此之外,該村無其他發展得較好的產業。

三、推進村建設和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正如上所說,村經濟產業項目較為單一是目前制約其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在發展林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養殖業這一周期短、見效快的產業,從而可與林業投資周期長見效慢的特性相彌補,快速而有效地發展當地經濟。

第六篇

一、基本情況

(一)黨建(“三送”)工作情況

將扶貧開發和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深入推進創先爭優和“送溫暖、送政策、送服務”工作全覆蓋、常態化,不斷增強村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努力把村打造成省、市、縣基層組織建設優秀村。村部基礎設施于2004年建設完成,具體包括“兩服務雙落實”工作站、農家書屋、值班室、計劃生育服務室、綜治室、民兵資料室及廚房等;設立“三送”信息與服務室,與便民服務站合署辦公,配齊辦公桌椅、電話、服務吧臺、農家書屋等硬件設施,制作張貼聯系牌、連心卡、連心冊、承諾公示欄、宣傳牌等。

(二)經濟發展情況

大力實施“一村一品”發展戰略,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進一步壯大煙葉種植、大棚蔬菜等優勢特色產業,著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產業競爭力,不斷拓寬村民增收渠道,使更多群眾早日脫貧致富。

(三)新農村建設進展情況

著力加快以通組公路、水利等為主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現通組公路硬化,水利設施更加完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雷上小組新農村建設、“三清三改”全面完成,其余小組連續進行中。

(四)社會治安情況

該村山林面積較大,由于林改時山林林權存在爭議,山林糾紛存在;該村屬于圩鎮,村民居住集中,綜合管理難度較大。

二、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困難和問題

近幾年來村經濟發展較快,但由于底子薄、基礎弱、包袱重,在發展中仍遇到許多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水利設施抗災能力弱,大量的水庫溝渠等水利設施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澇設施老化,渠道淤塞,農業抗災能力弱,農村的資源優勢很難轉變為經濟優勢;農民生產生活仍然十分困難,農業基礎薄弱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

(二)資金短缺問題。發展現代農業,要以高投入,高產出的設施農業為基礎,而目前大部分新建項目都存在項目資金缺乏,啟動資金短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經濟的發展速度和規模。

三、推進村建設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加大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應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上,調整支出結構,更多地承擔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重點做好農田水利設施、電力、公路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同時,加大對這些設施的后續管理工作力度,每一項投入都應做好可行性研究和合理的勘察設計工作,把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并使之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二)解決發展資金制約政府要加大融資支持力度。省市縣要出臺相關金融政策,協調金融部門加大農業貸款支持力度。一是要在貸款支持總量上要進一步增加,擴大農民發展農業產業的貸款額度。二是要在貸款利率上給予政策傾斜,政府對農業貸款給予適當的補貼。三是積極爭取國家項目建設資金,注重引導民間資本、市場資本和國外資本投入。

(三)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通過教育培訓力度,提高政治素質和執政能力,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一是培養魚水情深的政治感情。要求廣大干部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帶著富民、愛民、親民的深厚感情開展工作。二是樹立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動員廣大干部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樹立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創新發展觀念。三是增強廣大干部的發展能力。干部是帶領群眾前進的火車頭,提高干部素質是解放思想的關鍵。要通過加強培訓、開展活動、完善制度等多種有效形式,不斷提高推進科學發展的能力、開拓創新的能力、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和處理利益關系的能力。

第七篇

一、基本情況

(一)黨建(“三送”)工作情況

村于2011年底進行換屆選舉,選出新的村領導班子。現有村干部3人,村部在村小學邊上,村部樓房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興建,占地面積約有400平方米,現有農家書屋、會議室、計生服務室等。村部建筑經歷20多年,有不少房間逢雨天會漏雨。該村現有黨員22人,其中2名預備黨員,3人提交了入黨申請。

村里的三年任期目標定位:

1、關于產業發展:擴大煙葉種植規模,爭取煙葉規模達到100畝;2、民生工程:爭取完成坑和排下的通組公路硬化工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現有部分村民沒有上交費用,爭取100%村民上交費用,完成任務。居民養老保險方面:70%以上的村民已參保,爭取應保盡保;3、黨建方面:今后三年計劃發展黨員3人。

小型公益項目建設情況:

1、半圩、樟梨樹下、坑上下組農戶的田需要修建水渠,工程量:樟梨樹下小組820米,半圩小組850米,位于半圩小組的水渠現已鋪下24根涵管,每根涵管花費74元,余下的水渠將分步完成。

2、電力農網改造:現在全村共有2臺變壓器,其中下黃屋1臺,村部附近1臺,不能滿足全村的用電需求,坑和排下小組等的電壓不穩定,計劃還需要增加3臺變壓器。

(二)經濟發展情況

村民主要收入來源主要有林業、水稻、煙葉種植和打工收入,主要打工地是廣東。林業資源豐富,大部分種的是杉樹,成長周期長,一般要十二三年才可以砍伐。養豬專業戶現有一家,養殖規模有100多頭。煙葉種植規模目前是90畝,其中,3人承包50畝,袁永森承包40畝。此外,還有鋸板廠一家、竹簽加工廠一家。

(三)新農村建設進展情況

1、農村居民欽用水情況:大部分村民使用山泉水。山泉水引用資金由村民集資。半圩、川坑口小組為了儲蓄更多的山泉水,今年準備做一個引用山泉水工程,現在已成立了理事會,理事會成員共7人,計劃需要資金8萬多元,每戶籌資100元,籌資工作還在繼續進行中。

2、通有線電視情況:前幾年已開通有線電視,但由于部分村民不交有線電視費用,現在沒有有線電視信號了。

(四)社會治安情況

該村社會治安良好,沒有家族、姓氏矛盾及越級上訪等情況?,F在主要存在土地與林權糾紛,村2戶農戶與坪地山村1戶農戶有近30畝的林地糾紛,時間歷經五六年,該情況以前縣里曾經派人來調查過。

二、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村集體暫無經濟發展項目,主要收入來源是林業的分成,但現在樹木剛種下去兩三年,還未到砍伐時期,村里資金短缺,影響全村經濟社會發展。

(二)目前黨員年齡偏大,不能充分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亟需補充新鮮血液。

(三)土地流轉困難。由于要種煙的田地所用的水渠還未完全疏通好,村民不愿意將田交給煙農種煙,每年煙農要做大量工作才能使村民同意將田租給煙農種煙。

(四)農民缺乏科學技術,就業創業難。農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缺乏專業技術,工作難找,創業艱難,增收致富渠道單一。

三、推進村建設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村黨組織建設,提高黨員素質。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提高黨員的“雙帶”能力,完善“”制度,建議每位黨員幫助一戶群眾致富。要通過多種形式發揮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提高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

(二)加強培訓,提高技能。很多村民由于沒有專業技術,想致富比較困難。有關部門要通過各種培訓會、技術指導等形式,讓農民能從中盡快吸收和掌握農村致富技術,把掌握的實用技術有效地運用在生產和經營方面,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利潤率,使農民戶戶得實惠。

(三)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致富渠道。目前,村里主要是種植水稻,已有一兩戶村民養豬、種臍橙,但沒有帶動其它村民發展規模養殖業,有條件的村民應該學習相關技術,積極投資,在養雞、養豬、果業方面有所發展,使種養業結構化,收入渠道多元化。

(四)積極謀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各方的溝通與協調,爭取水泥路組組通工程建設取得新進展。爭取政府和村民的支持,盡快疏通好水渠,解決土地流轉難問題。

第八篇

一、基本情況

(一)黨建工作情況

現有村“兩委”干部二名(書記、主任各一名)缺編一名,黨員11名,(其中女黨員2名),預備黨員一名,入黨積極分子3名,黨員年齡結構:60歲以上的老黨員6名,40-59歲黨員4名,30歲以下年輕黨員1名。黨員學歷結構:60%為小學文化程度,30%為為初中文化程度,10%為高中文化程度。支部計劃在今后每年至少發展一名黨員,培養一名年輕的后備干部,以充實村“兩委”干部力量。

(二)“三送”工作情況

今年3月起,縣氣象局掛點村開展“三送”工作,按照縣委部署,安排一名副科級干部和一名股級干部為常駐隊員,在“三送”工作的各個重要階段,按照“三送”工作全覆蓋、常態化的要求,在對全村農戶進行了定期和不定期走訪調查的基礎上,確定60戶重點戶。其中優撫對象3戶,困難黨員2戶,低保對象12戶,計生困難對象5戶,貧困對象38戶。幫村民做好事、實事方面:一是向村小學贈送了書包、學習用品、文體用品等共計1560元,二是對通往學校河邊小橋存在安全隱患,工作隊及時反映,氣象局領導極為重視,安排2200元的資金完善安全扶欄,使學生和村民過往安全得到保障,得到全村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

(三)經濟發展情況

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為上級的轉移支付,沒有其他任何收入,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外出務工。全村外出務工人員有410人,大多分布在廣州、深圳一帶。年老體弱者在家主要產業為臍橙1000余畝,煙葉近100畝,苗圃約60畝。綜合分析,該村經濟相當薄弱,人均收入很低。

(四)新農村建設進展情況

近幾年有2個新農村建設點,點內都實施了改水、該路、改電,2007年完成了大部分村級公路建設,澆搗水泥路約5公里,通組公路1公里,因經濟和多種原因還有2.5公里的村級公路至今未完善。生活用水基本上源于山泉水。全村均通電,但部分組由于偏遠,線路負荷重,造成電壓低,一些常用的家電也不能正常使用。全村沒有“有線電視”線路,全部使用小型衛星接收器收看電視。

(五)社會治安情況

近年來沒有明顯突出的土地糾紛和經濟糾紛。少量的林權糾紛已得到上級政府的調節和處理。村民大部分屬廣東籍人,近年來,家族和姓氏問題有點抬頭,對村里的治安和維穩形勢造成一定影響,但沒有發生越級和群體“上訪”事件。如“民辦教師、參戰人員”等上訪事件都得到了相應的平息和解決。

二、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村級經濟薄弱,沒有規模產業,人均占有耕地和山林面積有限,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村民主要勞力外出,村里有限的山地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如閑散土地沒有得到集中利用。

(二)盡快配齊村“兩委”年輕干部,增加新鮮血液,職責相對明確,確保工作正常運轉。

(三)村部辦公樓多年無資金維護,存在一定安全隱患,現已停用,因盡早統籌建設資金或爭取上級專項建設維護資金,改善或重建辦公樓,以解決無辦公場所帶來的工作不便。

三、推進村建設和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針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村“兩委”班子要加強學習,精誠團結,把握好相關政策,引導村民發展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努力向上級爭取對口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應進一步解放思想,調整思路,因地制宜,引進適應村經濟發展的項目,解決在家剩余勞力的就業和創收問題,以提高整體村民的經濟收入,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第九篇

一、基本情況

(一)黨建“三送”情況

黨支部擁有黨員26名,35歲以下8人。60歲以上老黨員15名,具有“雙帶”能力8人。黨支部極具影響力和號召力,每年都可以發展2—3名的新黨員,為組織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

村“兩委”班子成員共4人,書記1名,村主任1名,會計1名,婦女主任1名,村級活動場所位于小學校內。村積極完成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工作各項任務,認真做好“三送”工作全覆蓋、常態化,協助“三送”工作隊做好本村小型公益項目,搜集群眾訴求并解決群眾實際困難,老百姓對黨支部和村“兩委”一直予以好評。

(二)經濟發展情況

該村以林果業為支柱產業,主要產業有臍橙、煙葉、林業等,形成以種植、運輸、銷售全方位服務體系。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積極引進富民產業,組織引進煙葉種植技術。農民人均年收入4189元,村里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收入為家庭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

(三)新農村建設進展情況

村交通便利,基本實現了“路通、電通、水通”,但大部分村組公路差。到目前,已完成村莊整治的自然村落3個,未完成村莊整治的自然村落有11個,已部分完成村組中心道、主要街道的硬化、綠化工作。

(四)社會治安情況

在黨和政府帶領下,鎮村領導積極化解民事糾紛,引導村民抓緊經濟建設,目前村里社會治安良好,無不穩定因素。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基礎設施薄弱,制約村經濟的發展。村通組道路遇陰雨天氣就泥濘不堪,嚴重影響村民出行,也影響農業生產,水渠、水圳等水利設施陳舊,年久失修,影響農田灌溉。

(二)農民素質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村民教育年限低,大部分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農民人力資本的“逆向選擇”現象: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三)產業結構傳統單一,落后的思想觀念仍是農戶走入市場的最大障礙。該村的農民仍然沿續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習慣,思想觀念保守,在尋求項目和資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給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嚴重。相當一部分村民固守以農為本的生存觀念和溫飽型目標,小富即安,脫貧致富的心理預期不高。受固有觀念的制約,資源開發利用和經營模式停留在初級水平。

三、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劃撥專項資金改善村組公路建設,確保村民出行方便。

(二)加強基層黨建、充分發揮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作用。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使之成為農村建設的堅強組織者、實施者、推動者。

(三)要進一步調動村民參與熱情。不急功近利,越俎代庖,正確引導,積極宣傳,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參與的內在動力,為“三送”活動開展提供最可靠的力量保證。

(四)大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為村民就業創造條件。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平臺,指導村民觀看種植、養殖等科教視頻,或者銜接職業技能培訓學校以及有關專家,定期不定期在村里舉辦各類培訓班,配發相關煙葉等種植技術資料,幫助村民科學種植。

(五)根據該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的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科技興農,這樣才能強村富民。在做大做強果業產業的同時,發展煙葉富民產業,擴大生產規模。

第十篇

根據市、縣委的統一安排和部署,縣公路分局下派至村開展“三送”工作,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工作隊隊員牢記使命,堅守工作崗位,吃住在村里,積極深入村組,聯系群眾,走訪群眾,服務群眾,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體驗農村生產生活,通過耐心細致的走訪調查,對村的村情有了深入了解,現就村村情調查報告如下:

一、村的基本情況

村位于鎮北部,距縣城55公里,離鎮政府9公里,全村區域面積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046畝,山地面積17000畝。有23個小組,636戶農戶,總人口2791人,其中,農業人口2760人,城鎮人口31人,外出務工人員670人。全村共有26名黨員,4個村“兩委”干部,有五保戶5人,低保戶61人,計生困難戶8人,優撫對象4人,貧困學生23人,新農合參保率97%。擁有村組公路15公里,1所村小,2個衛生醫療點,農網改造全面結束。以水稻、花生、蔬菜、紅薯、大豆等為經濟作物,產業有煙葉、臍橙、生豬、香菇、漁業,主要收入來源靠務工和務農,農民年均收入3600元,區域經濟發展較慢。

二、制約該村經濟發展的幾個問題

(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交通、水利設施較為薄弱,表現在:村組公路有一半未硬化,通戶路少,用于農田灌溉的水圳、水渠大部分漏水未硬化,小水陂全系土木結構,破爛不堪,年久失修,改水改廁不到位,只3個小組完成改水改廁任務,節能設施也少,全村只有5個沼氣池。

(二)產業不具規模。全村僅有10戶養豬戶,規模小,特色產業香菇只有30萬斤左右,煙葉才50-60畝,臍橙也才80-90畝,產業示范帶動作用小,經濟效益不明顯。

(三)村企建設空白。全村沒有一家外部或內部企業,農民就業難。

(四)開發資源貧乏。只有少量木材資源,無其他可開發利用資源。

(五)專業技術人才少。全村木匠、泥匠和個體司機共計50—60人,個體經營戶才3—4戶。大部分青壯年無專業技能,全靠勞力在外務工掙錢,在家均為年老體弱和婦女兒童,只能種植傳統農業。

(六)村民小農意識較強。大部分村民滿足于現狀,依賴思想嚴重,缺乏開拓精神。

三、搞好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一是爭取資金修通和硬化全村通村路、通組路以及通戶路,解決群眾出行難和運輸難問題;二是改建全村小水陂,硬化全村水圳和水渠,改善農田灌溉條件,解決村民農田灌溉用水困難問題。三是推進生態能源建設,大力推廣沼氣池、太陽能熱水器等清潔能源,解決村民的燃料問題。四是抓好村莊環境衛生整治,全面完成改水改廁任務,實現村莊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二)擴大產業規模,實現創收增效。鞏固提升原有的香菇、煙葉、臍橙、生豬、漁業產業,進一步發展擴大產業規模,做好土地留轉、政策扶持和產業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發揮產業示范帶動作用,調動村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以產業發展促進脫貧致富,實現創收增效。

(三)抓好村莊文化建設,增強農村發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創造力。抓好村莊文化建設,利用板報、文藝宣傳隊等文化陣地,向村民宣傳黨的農村政策、致富能人和好人好事,普及法律知識,提升農民群眾的農業政策水平、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制觀念。加強文化硬件設施的建設,新建一批圖書室和文體活動中心,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定期開展各類群眾性文體活動,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通過發展農村先進文化,突破農村傳統文化中的家族閾限和傳統因循守舊的保守思維,以此來不斷增強農村發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創造力。

(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為村民就業創造條件。銜接職業技能培訓學?;蛴嘘P專家,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各類職業技能培訓班,讓村民真正掌握產業發展和農業生產技術,提高村民職業技能、產業發展和農業生產水平,擴大村民就業面,為村民就業創造條件,解決農村就業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