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衛生復評自查報告
時間:2022-11-28 10:29:02
導語:農村衛生復評自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成立以來,立足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村衛生工作的方針政策,始終牢固樹立人民群眾健康高于一切的宗旨,把發展農村衛生事業作為滿足人民群眾衛生需求、促進全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中心工作來抓。通過開展創建活動,2007年我區被省政府授予全省農村衛生工作先進區。近3年來,我區在鞏固創建工作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建立健全長效管理工作機制,繼續加大農村衛生工作力度,不斷夯實基礎,強化舉措,加大農村衛生投入,健全農村衛生服務網絡,完善農村衛生服務功能,加快農村衛生人才培養,狠抓農村衛生各項工作落實,做到創建工作常態化,日常工作規范化,全區衛生事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一、積極貫徹落實農村衛生工作政策
區委、區政府對農村衛生事業發展高度重視,先后制訂了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公共衛生工作的意見》及《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確定了近期及今后一段時間全區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目標,提出了發展思路,落實了具體措施。制定了《區創建全省農村衛生工作先進區活動實施方案》,成立了農村衛生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部門工作職責。區政府每年多次在政府常務會上專題研究農村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工作,制定和落實有關制度和政策。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經常深入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調研農村衛生工作。為整體推進全區農村衛生工作,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實處,區委、區政府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重點農村衛生工作納入鄉鎮和部門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落實工作職責,推動了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按照中央、省、市有關農村衛生管理工作要求,我區在財力非常有限的情況下,逐年加大衛生事業發展投入力度。對衛生院的事業經費實行區衛生局統籌安排,對鄉鎮衛生院人員工資實行財政全額撥款。并且將鄉村醫生防疫崗位津貼,結核病防治,擴大免疫及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配套經費都列入財政預算,確保衛生事業經費投入逐年增加,且增長幅度均不低于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幅度。鄉村醫生防疫保健崗位津貼由原來的每人每年300元增加至1500元,中心衛生院所在地增加至2100元(其中區財政配套300元)。2009年財政對衛生事業投入為699.35萬元,2010年財政對衛生事業投入為960.9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37.4%,同比上年財政支出增長為21.8%,新增衛生投入261.55萬元。2011年區財政預算衛生事業經費1447.88萬元,比2010年新增衛生投入486.98萬元。
二、穩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
我區開展新農合工作以來,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切實做到了“五個到位”,新農合工作成效顯著,農民參合率、基金使用率、住院實際補償比等指標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取得了政府得民心、衛生得發展、農民得實惠的效果。
(一)責任落實到位。區政府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開展情況列入對鄉鎮、街道重點工作的年度考核,建立了區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村干部包組、黨員包戶的聯系責任制,層層落實工作責任,推動了新農合工作順利開展。
(二)機構落實到位。組建了區農醫局和鄉鎮、街道農醫所,并解決了區農醫局人員編制,落實了經辦機構辦公經費,其中鄉鎮、街道農醫所自2006年起按全區農業人口數人均1元落實經費到位,區農醫局辦公經費也由人均0.5元逐漸增加至人均1元,為新農合工作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全區經辦機構全部實現網絡化管理,嚴格實行公示制度,推行陽光操作和規范運行,做到審核報銷工作公開、透明。
(三)宣傳發動到位。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新聞媒體宣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組織干部開展進村入戶宣傳,發放宣傳單和宣傳資料,引導農民自愿參合,使新農合政策盡人皆知。通過大張旗鼓的宣傳,2009年有150353人自愿參合,參合率為95.16%,2010年參合人數為156465人,參合率達98.07%,2011年參合人數達161402人,參合率達98.2%,農民的參合積極性不斷提高。
(四)基金管理到位。嚴格基金管理,將新農合基金納入國庫管理,實行“雙印鑒”和每月上報銀行“對帳單”制度,強化對新農合基金的監管,做到??顚S茫_?;鸢踩\行。
(五)補償程序到位。各定點醫療機構均設立“直補窗口”,進一步簡化報帳手續,主動開展住院“直補”工作,實現參合農民住院一次性報帳率達100%。區農醫局加強了對經辦機構和定點醫院的監管,平均每年督導6-8次,以規范其服務行為,2009年基金使用率達109.94%,2010年基金使用率達104.95%。2009年、2010年住院實際補償比分別為44.24%和51.53%,基本實現了參合農民受益最大化目標。
三、建立健全農村衛生服務網絡
完善的三級衛生網絡是做好農村衛生工作的基礎,對此,我區高度重視,不斷加大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拓完服務渠道,提高技術水平,形成了“以區級醫院為龍頭,以鄉鎮衛生院為樞紐,以村衛生所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
(一)農村衛生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一是加強了區級醫院的“龍頭”作用。區婦幼保健院已于2009年正式投入使用,并添置了相關設備,強化人員培訓,完善了制度建設,提升了服務能力和水平。投資2200萬元的區人民醫院已于2010年底完成了主體工程建設,預計今年下半年可投入使用,將進一步提升我區醫療衛生服務功能和檔次。二是強化了鄉鎮衛生院的樞紐功能。全區共9個鄉鎮街道,每個鄉鎮、街道都有一所政府舉辦的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本著醫院要發展、院長是關鍵的理念、衛生院院長通過推選聘任和公開競聘方式實行一聘三年制,全區9名鄉鎮衛生院院長都是通過公開競聘方式走上院長崗位的,院長同時兼任防保站站長。3年來,農村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共投入750多萬元用于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各中心衛生院業務用房面積均超過4000㎡,一般衛生院業務用房面積均達到1500㎡以上,各衛生院都新建了住院大樓,大部分衛生院新建或改建了門診大樓,衛生院不僅做到門診部、住院部、職工樓分離,還建有獨立的醫技樓,衛生院面貌煥然一新。更新添置了B超、生化儀、X光機、心電圖、胃鏡、牙科綜合治療設備等一批新型設備,各衛生院都購置了救護車,病房配備了空調、彩電,使病人入院有到家的感覺。全區所有衛生院業務用房和主要設置都達到了《省鄉鎮衛生院配置標準》的要求。通過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人才培養、開展技術創新、改善群眾就醫條件,增收節支,都實現業務收入逐年增長,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各衛生院每年均做到收支平衡,且都有節余。三是強化村衛生所的網底功能。為進一步夯實網絡基礎,我區高度重視了村級衛生所的建設。嚴格按照《省村衛生室(所)建設配置標準》要求,對原有的業務用房進行擴建或重建,按標準化要求進行科學規劃,合理設置,做到診察室、治療室、藥房、觀察室、值班室“五室”分開,業務用房面積在80㎡以上,配備有各種常規藥品和診療設備,能開展農村常見病的診療工作。全區標準化村衛生所已達110個。同時,我區規范了對鄉村醫生的管理,加大了對村衛生所人才培養力度,截至目前,全區共有全國優秀鄉村醫生1名,全省優秀鄉村醫生7名,所有鄉村醫生均取得鄉村醫生注冊證書,對未取得相應資格人員全部清理出鄉村醫生隊伍。
(二)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內涵建設全面提升。我區特別注重加強農村醫療機構內涵建設,不斷加大衛生人才培養力度,制定了鄉鎮衛生技術人員培訓計劃,實行專業技術人員全員培訓制度。區衛生局每年年初下達鄉鎮衛生院衛技人員到市直醫療機構培訓指標,每年為每個鄉鎮衛生院安排3-4名衛生技術人員輪流到市直醫療機構進行為期3個月以上的培訓,每個衛生院每年還選派部分衛生專業技術骨干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三年選派85名技術骨干赴上級醫院進修學習,90%以上衛技人員參加了繼續醫學教育培訓,支持58名衛技人員參加大專、本科函授學習,面向社會公開招聘63名專業技術人員、吸納11名“三支一扶”大學生到鄉鎮衛生院工作,全區衛生院衛技人員所占比例達95%以上。每所衛生院均有一名以上全省農村衛生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全區共19名。通過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機制,為衛生院人才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空間,極大地提升了農村衛生人才隊伍素質,為衛生院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 上一篇:衛生系統兩個綱要報告2篇
- 下一篇:當前立法體制的現狀與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