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局文化建設匯報
時間:2022-12-06 01:20:04
導語:文廣局文化建設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縣歷史文化基本概況
縣位于省中部,是革命搖籃井岡山所在地市的“北大門”,是一方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熱土。全縣總面積1248平方公里,轄5鎮、8鄉、2個國營農林場,134個行政村、10個居委會,全縣人口30.6萬。歷史悠久,公元前221年建縣,至今已有2228年的歷史,是十八古縣之一。在歷史的長河中,擁有過令世人驚嘆的青銅文化,造就了流芳百世的牛城文化。1989年,在境內大洋洲鎮發掘出的商代大墓遺址被列為全國“七五”期間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其出土的青銅器為中華出土文物所罕見,其中有國寶級文物5件,這一發掘改寫了整個江南的文明史,被專家稱為“江南青銅王國”。歷史名人輩出。晉代有堪稱世代母親楷模的陶母湛氏,宋代有狀元何昌言,明代有著名宰相金幼孜,著名忠臣練子寧,清代有康熙皇帝賜匾“天下清官第一”王言,近代有中共早期青年革命領袖鄒努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務副委員長同志(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父親)祖籍。名勝古跡較多,境內有商代大墓遺址、商周牛頭城、戰國糧倉、岳飛點將臺、蘇軾題名的惠政橋、明代文昌塔、近代的同志舊居,有“小廬山”之稱的黎山風景區等眾多人文自然景觀。目前全縣有69處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跡,其中牛頭城遺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蓮花落”被列入全省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并向文化部申報列為國家級保護名錄。又是中國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土地革命時期、、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后率中央紅軍轉戰。1935年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現任國家副主席同志的父親——曾山同志曾在我縣鄉海源、木源一帶進行游擊戰爭,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戰斗事故?!对皆凇芬粫延芍醒朦h史研究室出版發行。
二、縣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
1、從“古”著手,著力抓好大洋洲商墓、牛頭城遺址發掘和利用。
我縣歷史悠久,境內名勝古跡較多,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為合理保護、利用好這些文化資源,我縣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1)加強對大洋洲商墓、牛頭城遺址等重要文化遺產的發掘和利用。近幾年來,我縣依托大洋洲商代大墓這一全國著名的歷史遺址,投資1200萬元,建起占地面積82畝,主體建筑1680平方米的大洋洲商代青銅博物館;爭取了國家投入80萬元資金,對牛頭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以及編制遺址保護規劃,并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牛頭城的考古發掘工作,得到了北大考古學系教授李伯謙等國內考古界專家的關注和好評。這些歷史遺址的發掘將向世人展示我縣幾千年來悠久燦爛的江南文化。(2)加大對文物、民間文化遺產、紅色旅游景點的普查、挖掘和保護力度,組織專門力量對全縣的文物以及豐富的民俗、風情、曲藝、禮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普查,將“蓮花落”、“竹馬舞”等8類2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全縣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對已列入全省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的搖錢樹(蓮花落),制定了科學的保護規劃,并向文化部申報列為國家級保護名錄,同時,廣泛搜集、整理了、、、曾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我縣革命活動的歷史資料,《紅色》、《陶母傳奇》初稿已編篡完成。
2、從“今”著手,著力抓好專業和業余文化體系建設
近幾年來,我縣緊緊抓住文化建設發展新機遇,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抓好專業和業余文化體系建設,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共同關注文化發展,建設形成了一個以城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氨鈸鷦F”——縣采茶劇團是我縣的專業藝術院團,一直是我縣文化系統的一面旗幟,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享有名氣。我縣歷屆縣委、縣政府領導都非常重視專業文化體系建設,對縣劇團的繁榮與發展給予大力支持??h財政不僅投資為劇團興建了功能齊全、設施一流的多功能影劇院,而且每年都設立了藝術創作資金,用于扶持、獎勵藝術創作生產。為引進、培養專業藝術人才,在嚴格控制事業單位編制、緊縮財政開支的情況下,又先后批準縣采茶劇團招收了9名演員。在抓好專業文化體系建設的同時,我縣還結合新農村建設,多方籌措資金,用于加強農村業余文化體系建設,積極引導農民組建業余劇團。農民業余劇團呈異軍突起之勢。繼中洲村農民業余劇團組建后,2011年我縣鎮村、鄉村、村、鄉村等地也先后組建了農民業余劇團,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喜愛與歡迎。
3、從群眾需求著手,著力抓好縣城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我縣各級領導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非常重視和關心,幾年來,在財力并不寬裕的情況下,我縣千方百計擠出資金改善文化基礎設施,先后投資2000多元,興建起長達60米的縣城文化長廊、新穎別致的影劇院,以及集休閑、娛樂文化活動于一體的金川廣場等一大批文化設施。
4、千方百計著力打造好鄉村文化站室
近年來,我縣以構建和諧文化,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宗旨,求真務實,開拓奮進,千方百計著力打造好鄉村文化站室。縣委、縣政府在政策上傾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在鄉鄉鎮鎮建起了文化站,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的工資均由財政全額撥款,較好地穩定了基層文化隊伍。目前,我縣有4個鄉鎮文化站躋入全省百強文化站行列。同時,我縣還結合新農村建設,多方籌措資金,用于加強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吸引民資投入農村文化建設。為引導、激發農民自辦文化的熱情,我縣采取“扶上馬,送一程”的辦法,每新建一所文化活動室,縣財政均給予1萬元經費補助,平時文化活動室組織開展活動也給予相應的經費補助。目前,我縣各村興辦文化活動室熱情高漲,村級文化活動室蓬勃發展。鄉村自籌50萬元資金,南山村自籌20萬元資金興建了村文化活動室,其他鄉鎮的行政村也都根據自身的財力,大力興辦起規模不一、各具特色的村文化活動室。其中鄉中洲村充分發揮文化活動室娛樂、宣傳教育功能,創新形式,狠抓管理,使文化活動室成為活躍群眾文化生活,陶冶村民思想情操,純潔村風民風的主陣地,中洲村文化活動室也因此榮獲第八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填補了我縣乃至全市、全省的空白。在村文化活動室的影響帶動下,中洲村也由過去的“麻煩村”變遷為現在的遠近聞名的“文明村”。
5、求真務實,精心組織抓好農村文化“三項活動”
自2005年9月以來,我縣乘借省政府設立“農村文化事業專業資金”的東風,認真組織開展農村文化“三項活動”。素以扁擔精神而著稱,曾獲得過全省、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全省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的縣采茶劇團的演職員們以傳播先進文化為己任,一根扁擔扛在肩,行李道具掛兩邊,風里來,雨里去,常年奔忙于廣闊的農村,把一臺臺健康向上、為農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戲曲、歌舞節目送到全縣的169個村村寨寨,就連海拔1000多米高、山陡路險的黎山、上寨等偏遠村莊的農民老表也能定期看到他們的演出??h電影公司投資2萬多元添置新設備,并入股2萬元購進科技致富經40多部,組建起6個放映小分隊,分赴全縣各村放映電影。到目前為止,幾年中,縣采茶劇團共為農民群眾演出文藝節目523場,觀眾達33萬人次,縣電影公司下鄉放映電影2593場,觀眾達38萬人次。在精心組織好農村文化“三項活動”的同時,我縣還傾力指導、扶助鄉村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縣采茶劇團在多演戲、演好戲的同時,一方面為鎮的村、鄉的中洲村兩個村業余劇團無償提供服裝道具、音響等設施;另一方面還定期上門輔導,手把手地傳授表演技藝,并經常為他們量身定制創作一些針對性強、感染力大、短小精悍的文藝節目供他們排練演出??h文化館也積極組織力量,指導群眾文化活動。在“三項活動”的影響下,我縣文化活動紅紅火火,2011年先后在縣城廣場成功舉辦了“激情放歌新,和諧文化樂萬家”系列文化活動啟動儀式,“想演就演”小品大賽,軍民歌詠盛會,“魅力”文化藝術節,“做文明居民·建和諧家園”社區文藝演出等一系列文化活動。紅紅火火的廣場文化不僅充分展示了我縣深厚的文化底蘊,活躍豐富了群眾文化,而且還成為我縣文化活動的一張亮麗的“名片”。同時,農民自辦文化的熱情也十分高漲,荷浦鄉莒洲村舉辦的“紅桔節”、溧江鄉組織舉辦的“西瓜節”、鎮棠木村舉辦的“音樂節”,還有麥斜鎮曉坑村舉辦的農民藝術節等等,一大批高味、洋溢著濃厚鄉土氣息的農村文化活動頻頻亮相鄉村,農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品味不斷提高。
三、下一步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一是加大對公共文化設施的財力支持與扶持。資金短缺,投入不足,已成為制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大瓶頸。目前,各級政府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投入遠遠不夠,與快速發展的經濟、與群眾對先進文化的渴盼和需求極不協調,由于經費短缺,很多地方、單位文化活動難以有效深入開展。為此,建議各級政府加大公共文化建設力度,對文化事業的投入能向其他事業發展一樣隨著經濟發展按比例適當提高,使文化事業發展有一個更為堅實的經濟基礎。
二是加大對鄉鎮文化站建設資金扶持力度。目前,我縣鄉鎮文化站建設雖已列入國家資金項目,但是按照目前國家制定的貧困縣補助20萬元,西部政策延伸縣補助16萬元的標準,我縣16萬元的補助標準與國家建設高標準的鄉鎮文化站要求相差甚遠。建議各級政府從有關經費中擠出相應的資金,用以加大對鄉鎮文化站建設的資金扶持力度,從而使鄉鎮文化站成為群眾從事各種文化活動的有效載體。
三是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普遍滯后,群眾文化需求難以滿足。目前從我縣各地情況看,不少鄉鎮雖有文化站,但活動的場所簡陋,村一級文化設施更是缺乏,有些村即使建起了文化大院或活動中心,但是由于經費短缺,配套設施跟不上,難以有效地開展文化活動,特別是一些農民劇團建立后,苦于無經費,演出所需的服裝、道具、音響、樂器等設施得不到及時添置,嚴重影響了農民業余劇團的正常演出,遠遠不能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多層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產品。今后,我們將大力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逐步完善鄉村文化站室配套設施建設,確保每個鄉鎮擁有功能整齊的綜合文化站,每個村擁有設施完備的文化活動室,努力為人民群眾享受高雅的、有品味的文化生活提供堅強有力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 上一篇:局長在新聞報道工作會講話
- 下一篇:副縣長在網吧管理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