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紀念國慶60周年優秀征文
時間:2022-09-22 09:27:00
導語:軍人紀念國慶60周年優秀征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由孫毅將軍讓銜說開去
近日,有幸翻閱《開國將軍軼事》(精選版)一書,其中《“行者”孫毅》全面、系統介紹了百歲將軍孫毅幼年求學、投奔紅軍、長征路上、轉戰華北等一生傳奇經歷,讀后頗受啟發。
孫毅是一位有著不凡經歷的老將軍。所謂“不凡”,一是他追求真理的道路曲折不凡。孫毅從16歲起的就上了當兵吃糧的行伍之路,而且在舊軍隊中輾轉顛沛11年,他苦苦追求救國救民的道理,但是四處碰壁。直到1931年把他所在的部隊26路軍南下調到江西去圍剿領導的紅軍時,爆發聞名中外的寧都起義,才使在第26陸軍任參謀官的孫毅從此成為一名光榮的紅軍戰士,實現了自己報效祖國的心愿。二是他榮辱不驚的超人氣度實為不凡。在中央蘇區時,孫毅和結下了深厚的戰斗友誼,1034年春,孫毅被任命為22師參謀長,來到他所在師視察工作,十多天里他們同住一屋,有時就躺在他的床上和他談心。建國之后,軍界只有元帥和孫毅經特批才允許留下胡子,并被譽為“孫行者”、“孫胡子”,可見與私人交情甚篤。然而當年漫漫長征路上,他卻度過了許多艱難歲月,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以孫毅“是白軍過來的”為由而取消了他作為軍委教導師參謀長本應有的騎馬資格,長征走一路,他的職務降一路,從軍委教導師的參謀長降到團參謀長,還險些被病魔奪去了生命。三是他屢建的戰功赫赫不凡。在土地革命時期,他參加過第四、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在抗日戰爭期間他任八路軍115師353旅參謀長(行師參謀長)的職務,協助、聶榮臻指揮了平型關戰役,一舉殲滅了日軍坂垣師團。解放戰爭時期,他親自指揮了冀中正房保衛戰,參加了解放石家莊、保定等戰役。在平津戰役中,孫毅率第一縱隊組織50多萬支前大軍全力支援前線,為奪取戰役最后勝利構筑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后勤保障線……
然而,最不凡的還是孫毅將軍淡泊名利的獨特人格魅力,尤其是他主動讓銜的佳話成為其一生最動人、最令人敬佩的閃光點。孫老作為一名文韜武略、身經百戰的將軍,一生戎馬生涯、櫛風沐雨,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汗馬功勞。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實行軍銜制為標志,進入了建軍新階段。在一些同志的眼里,肩膀上金星的多少至關重要,標志著將士們為創立共和國所建立的功勛,因而曾有一些同志因爭名、爭利、爭軍銜而鬧情緒,甚至哭鼻子。當時詼諧地譏諷那些斤斤計較的同志,說他們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評銜時”。一些與孫老有著同樣經歷的戰友,有的被授予上將軍銜,軍委亦擬授他上將軍銜,而他主動讓“銜”,只評了個中將軍銜。授銜前,孫毅將軍給寫了一封信,信中言辭誠懇、情真意切:“我只有從勞之苦而乏建樹之功,在評銜時要寧低勿高,授我少將軍銜足矣。我投身革命,決不是為了升高官、要厚祿。黨和人民給予我的已經大大超過我的奉獻了。”他還滿懷深情地說:“我能活下來就比已死去的無數戰友占了很大的便宜,因此不敢再有任何非分之想?!?/p>
卒讀掩卷,筆者不禁為孫毅將軍的高尚情操所深深感動。愛黨愛祖國愛人民,孫老將軍的胸懷就象著大海一樣寬闊,他居功不驕,不爭名位,不謀私利,不求特權,他關心群眾疾苦,始終把自己躋身于人民群眾之中,真正體現出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良品質,永遠是人們的楷模。事情過去50多年了,人們未必都十分理解孫老主動讓銜的舉動。在我們黨執政60年后的今天,重提孫毅將軍讓銜的那段舊事,我以為是很有教益的,尤其是他那種淡泊名利、公而忘私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加倍珍視、褒揚和學習。正是由于有無數象孫老一樣的共產黨人舍利取義、無私奉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才換來了今天新中國的輝煌與中華兒女的豪氣。但時至今日,時代在發展在變化,一些人的觀念和意識也發生了不該有的蛻變,確有少數干部把個人的功名利祿、名譽地位看得過重,私心雜念太多,有什么好處、功勞總喜歡往自己身上攬。特別是在涉及位子、票子、房子、車子等個人利益時,更是明爭暗斗,甚至貪贓枉法、腐化墮落,采取一些卑劣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些人,與孫老在功名利祿面前不動心、不邀功、主動讓銜的事跡相比,豈不汗顏?
做一點事情就要得到回報,在前人看來,是“六根未凈”,功名利祿熏心;在共產黨人看來,是缺乏大公無私的精神,缺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也可能有人認為,現在正是市場經濟時代,凡事都得講究對等交換、價值體現,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我可以不要,該有的利益就必須固守不讓、據理力爭。這不錯,人生確實是一個神秘難解的方程式,各人的活法可以各有各的精彩,人生的價值可以各有各的體現。但當我們每個人走完各自這段人生之路的時候,都應該回眸凝望,更多地關注我們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的奉獻是什么,更多地關注我們為后代留下了什么樣值得紀念的東西。因為,只有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才是真正值得回味的人生!
- 上一篇:黨外知識分子建國60周年征文
- 下一篇:管理建筑智能化設計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