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多元化向專業化回歸的理論分析

時間:2022-12-14 09:53:00

導語:企業多元化向專業化回歸的理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多元化向專業化回歸的理論分析

內容摘要:本文闡述了曾經出現的企業發展浪潮的原因,通過對其發展原因的進一步甄別,發現曾經出現的多元化浪潮更多的是出于政府反壟斷政策的影響和經營管理人員的動機驅使。雖然客觀上多元化能產生一定的收益,但與其高昂的成本比起來顯然不足以支持企業的多元化發展。

關鍵詞:多元化專業化回歸

企業多元化浪潮出現的原因

政府反壟斷政策的影響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首先,企業是否多元化的抉擇面臨著政府反壟斷政策的干預。美國上世紀60、70年代的反壟斷政策非常嚴厲,不允許同行業企業的合并,而不管這種合并結果對市場競爭的影響。在有些情況下,兩個非相關行業企業的合并也被管制當局認為是非法的。在這種政策背景下,企業經理人員為謀求發展只有選擇多元化。因此,聯合大企業成為該時期美國經濟的顯著特征。英國同期則是另一番情形。由于英國反壟斷法只是在1965年頒布實施,而且要比美國寬松得多。因此,在1965-1983年這段時期中,聯合大企業只占23%的比例。除了反壟斷政策之外,美國和英國在市場經濟其他方面相似程度比較高,因此可以推斷該時期美國企業的多元化浪潮更多地是受到政府反壟斷政策的影響而造成的。

經營管理人員的動機驅使

多元化能夠給經營管理人員帶來一定的利益,比如多元化能降低經理人員的個人風險,從而使他們在經理的位置上坐得更牢固、更長久。經理人員為了其威望、保障等個人利益,將不惜以股東的利益為代價,追求公司最大限度的增長。因此,管理層傾向于把利潤進行再投資,而不是去給股東發放紅利。經理層出于個人動機驅使,認為發放紅利等同于浪費,而多元化則成為保存公司財富最有吸引力的方式。此外,matsusaka(1990)指出,股票市場發出的信號對上世紀60、70年代的多元化浪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發現,當公司宣布非相關多元化時,其市值平均上升800萬美元;而宣布相關多元化的公司,其市值平均下降400萬美元。他還發現,那些多元化發展速度快的公司要比速度慢的公司市值增加地更快。在這種情況下,經營管理人員更是樂此不疲。

多元化具有一定的收益

公司多元化發展有可能產生一定的收益,主要包括:

形成一定的市場力。即多元化公司可以將市場力量由一個市場移轉到另一個市場,因此提高公司的整個市場支配力,從而提高績效。主要依靠三種手段,交叉補貼(cross-subsidization),指多元化公司的子公司采取低成本的掠奪性定價,企圖讓競爭對手退出市場,以獲取獨占利潤,而短期資金缺口,則由多元化公司的其它部門承擔;互惠(reciprocalbuying),指多元化公司以某一采購部門向某一獨立公司采購作為籌碼,要求獨立公司向其子公司購買投入要素,從而讓子公司面對的需求線右移;相互節制(mutualforbearance),指多元化公司之間彼此尊重競爭對手不同產品市場的地位,相互之間形成一種默契,避免太大的競爭。

資源的有效利用。梯斯(teece,1980)認為資源配置失靈是導致公司多元化的一個原因,其認為公司某些資源的過剩,如果不能在市場上順利交易,公司唯有把這些過剩的資源用在多元化生產上面,才能獲取更大的利潤。這類的資源可以分成兩類,一種是在市場上交易成本過高的資源,另一種是無法完整分割的資源。這兩種資源都無法在市場上順利買賣,因此,擁有此過剩資源的公司便會進行多元化。teece(1982)針對該觀點提出更具體的解釋,認為如果公司生產具有范圍經濟效果,而且公司可以利用市場交易相互支持,則在公司個別生產的情形下,同樣可以享受范圍經濟的好處。唯有當公司的資產、資源無法在市場上順利交易時,公司便不得不進行生產的多元化,以充分利用資源。

內部資本市場效益。按照威廉姆森的觀點,多元化公司或聯合大企業的優勢在于能夠在其內部建立起一個節約交易成本的內部資本市場。因為,利用外部資本市場向不同的專業化公司配置金融資源,將不可避免地產生交易成本,這是由于需要進行信息搜集和業績監督等活動。這些成本的數額不是小數,部分原因是由于商業秘密造成的。因此,威廉姆森斷言,在一公司內部向不同的活動或部門劃撥資金,將由于以下原因而具有節約交易成本的優點:由于可獲得內部的詳細資料和審計報告,總部可獲得的信息數量和質量,均非任何外部機構能夠相比的。不存在商業秘密問題。各部門間爭取總部劃撥的投資資金的競爭,將能改善資源的配置效率。由于在戰略決策與經營決策之間的分管,減少了中間管理層的機會主義。

威廉姆森總結到,在混合大企業中,由于內部資本市場的建立,較之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具有兩個主要優點:第一,節約了資本市場的交易成本;第二,使侵蝕股東財富的管理活動降低到最小限度。當外部資本市場處于不理想的狀態時,利用內部資本市場可以節省大量交易成本。同時,由于內部資本市場的存在,可以在承受初期虧損和增加資本方面促進新的市場進入。

稅盾效益。不同類型的資產對應不同的稅率,公司可以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合理避稅。比如,當對分紅征收的稅率高于普通收入稅率時,股東就產生了購買或建立新企業的激勵。并購提高了企業的折舊資產補貼,增加的折舊減少了企業的可征稅收入,這樣就為收購提供了一個動機。所以,公司的多元化發展有可能產生稅盾效益。

除以上原因外,關于多元化原因還有以下一些解釋:行業或市場因素的推動。rumelt(1974)提出逃離動機,認為當公司所處產業前景堪憂,成長機會不多,甚至已經邁入衰退階段時,于是公司選擇進入另一個新產業追求成長機會,因而出現多元化發展趨勢。技術革新的推動。一種技術隨著研究的深入,很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技術群體。在某一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進步,有可能比較容易地應用于相關產品的生產或研發,從而推動企業向多元化發展。分散市場風險的動機驅使。持有這一觀點的學者從金融學角度認為,市場的復雜性決定了企業的投資不可能完全正確,多元化經營便為分散風險創造了條件。不過,正像多元化本身存在眾多爭議一樣,對于多元化是否能真正分散市場風險仍然有很多異議。

對多元化發展原因的進一步甄別

對多元化發展原因進行進一步甄別,我們發現曾經出現過的多元化浪潮更多的是出于政府反壟斷政策的影響和經營管理人員的動機驅使,雖然客觀上多元化能產生一定的收益,但與其高昂的成本比起來顯然不足以支持企業的多元化發展。因此,從這個角度講,多元化向專業化回歸勢在必然。需要說明的是,對于政府反壟斷政策的影響,前文已做出分析,這里不再贅述,而將重點放在:經營管理人員的動機驅使方面并提供相應證據;與多元化收益相對的成本分析上。對于多元化的收益分析,下文沒有針對每一個收益進行分析,而是將重點集中在影響比較大的內部資本市場理論上。

成本觀點與多元化。davidj.denis,dianek.denis,atulyasarin(1997)發現,公司多元化水平與經營管理人員和外部機構股東持有股份數量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而且在控制了其他變量的情況下,上述結論依然成立。據此,他們提出了多元化發展的成本假說,他們認為經營管理人員從企業多元化發展中得到的私人收益要大于私人成本,因此其有激勵去促使企業向多元化發展。例如,經營管理人員能從控制一家大的公司獲得權力和威望(jensen,1986;stulz,1990);而且,管理人員的報酬是與公司規模相關的(jensen&murphy,1990);多元化使經營管理人員對于公司必不可少,從而在管理位置上坐得更牢固、更持久(shleifer&vishny,1989);因此,經營管理人員傾向于采取多元化發展戰略,盡管這會導致股東財富的減少。而且,只有在其面臨內外部壓力的情況下才減少多元化行為,比如市場約束(產品市場、人市場和股票市場)能減少多元化行為。他們進一步把促使經營管理人員采取歸核化(refocusing)措施的約束力量歸結為四種:批量購買股票(blockpurchases);并購威脅(acquisitionattempts);財務危機(financialdistress);管理變動(managementchanges)。正是在上述四種力量的作用下,他們發現經營管理人員逐漸縮減企業經營范圍并向核心業務回歸,有超過53.9%的企業在它們采取降低多元化措施的前一年面臨至少上述四種市場約束之中的一種。這種發現驗證了bergerandofek(1995)提出的公司多元化行為主要受公司控制事件(corporatecontrolevents)影響的結論,也與上世紀80年代多元化向專業化回歸過程中,公司控制市場在其中發揮了主要作用的假說相一致。bergerandofek(1999)的研究發現,大約有64%的樣本公司在采取剝離措施的重組前至少經歷了一次公司控制事件,再次證實了denis,denis,andsarin(1997)的結論。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內部資本市場理論并不是多元化浪潮的真正原因。對于威廉姆森(williamson)內部資本市場的理論觀點,已有很多學者進行了反駁。例如,迪屈奇(1999)指出,威廉姆森的分析錯誤地規定了組織問題的性質,聯合大企業可能是組織上對環境的不測事件和組織文化做出反映的一種解決方法。因此,內部資本市場可能不是聯合大企業發展的理論原因。凱伊(1992)對威廉姆森的分析提出質疑,“為什么各家公司要結合成聯合大企業,而不結合成包含縱向的——而不是橫向的——聯系的、綜合性專業化的聯合企業(combination)呢?倘若有關的過程是隨機的,則交易成本的節約將不是聯合大企業發展本身的一項理論”,“雖然因內部資本市場而造成的交易成本節約一般都能得到,但專業化或相關的多樣化,可能包含內部資源配置的更大的效益。”凱布爾(1980)的實證研究顯示,在英國制造業中有1/2以上不是經由已知的多部門公司的部門而建立聯系的,只有不到10%是經由已知的部門而建立聯系的。因此,內部資本市場對資本在不同部門間的分配來說,只具有有限的意義,并不具有明顯的作用。正如湯普森所指出,在聯合大企業內部,由于產生現金流量的部門需要向那些高發展成本、低現金流量的部門進行融資,而對前者的激勵決不是一項簡單的活動。這一結論也就意味著,內部資本市場的相對優勢可能會隨著部門純現金流量產生(netcashflowgeneration)差異性的增加而下降。shinandstulz(1998)的研究發現,多元化公司總部對各部門在總體上是相似的,并沒有體現出在效率上的差別對待。因此,他們認為:內部資本市場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在部門間合理分配資金的作用,而且,多元化公司中某一部門的投資更多地依賴于自身的資金,而不是其他部門的資金,例如,某一部門自身資金1美元的下降對其所產生的影響是其他部門資金1美元的下降對其影響程度的6倍。這可能是由于在多元化公司中,部門經理會花費大量的資源用來尋租,扭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使最有潛力的項目得不到及時的資金支持。在這種情況下,難怪多元化公司在績效上不如專業化公司。

其實,對于多元化公司內部資本市場的介紹已有大量文獻,對它的積極作用也無庸質疑。但是,內部資本市場只是多元化公司所具有的收益之一,并不是歷史上企業多元化發展的唯一原因,它更有可能是一個補充原因。況且,外部資本市場并不是一直處于一種不連續的狀況,其積極作用也并非內部資本市場所能完全替代的。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和流動性的增強,內部資本市場相對于外部資本市場的優勢正慢慢減少。

本文對多元化發展的原因進行了梳理,并對其中的部分原因進行了進一步的甄別,發現解釋多元化發展的一些理論尤其是內部資本市場理論并不足以支持公司的多元化發展。多元化向專業化回歸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