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學控制行為探析

時間:2022-03-04 03:33:00

導語:教師教學控制行為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教學控制行為探析

教學控制是對整個教學及教學過程進行的調節和管理。教學控制是一個系統,教學時間、教學環境、教學紀律的控制尤為重要。

一、教學時間的控制

1.明確目標。早在1961年,麥格特和麥卡恩就發現:明確了解教學目標的學生與不了解教學目標的學生相比,在達到同等學習成就上可節省65%的學習時間。教學目標明確,學生會集中精神、全神貫注地注視教學目標的內容。如果不了解教學目標,就會平均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不能有意識地向教學目標要求的標準努力。教學目標對教師同樣有一種調節、控制教學進程的作用,教師會以最有效的方式讓學生掌握教學目標。師生雙方共同努力,最終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2.適時而教。所謂適時,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發展的適時,即能夠按學生身心發展階段適時安排學習;二是起點的適時,即開始學習某一特定知識單元時,剛好符合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態;三是方式適當及時,即在最適當的時間把握時機,并以最適當的方式及時引導學生獲取最佳學習效果;四是進度的適時,即能夠將一系列的學習單元以適當的速度,在適當的時間進行教學;五是管理的適時,即在適當情況對學生進行指導、輔導和管理。適時而教,強調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把握好每個環節,精心設計好每項內容,同時又要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處理辦法有一定預測和心理準備。

3.快慢得宜。教學速度的快慢安排,既包括對教學內容各部分、教學活動各步驟的時間分配比率,更強調對教學進程中的時間有效控制和靈活調節。重點要突出,可反復地講;難點要分散,也可慢慢地講;一般內容要交代,則簡明地講;新課引入要快,時間不能拖得太長。需要注意三點:一是使用快節奏時學生的思路能跟上講課的速度,不致使中差生出現掉隊現象;二是使用慢節奏時保證學生適度緊張的學習活動,不致使他們覺得無事可做、注意力渙散;三是教學節奏快慢交替、時間張弛有度,充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與積極性,而不是平鋪直敘。

4.因人而異。教學時間的安排要考慮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教學需要的時間由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所決定。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要達到同樣的學習效果所需要的時間也不同。另外,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專注學習時間。學生的年齡不同,學習的有效持續時間也不同。教學時間的安排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

二、教學環境的控制

1.整體協調。構成教學環境的要素是錯綜復雜的??臻g環境、自然環境、班級結構、文化氛圍等都構成了教學的外部環境。另外,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會借助一定的手段(物質的、語言的、氛圍的、心理的)實現教學的目標,這種環境便構成了教學的內部環境。這些內外環境因素都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對師生的認識、情感和行為,對教學活動各個環節及整體效果,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響。教師教學中,必須把內外環境因素作為整體來加以考慮和控制,并將這些環境因素產生的影響協調一致起來。

2.體驗成功。體驗成功的教學,其實質在于創設優化的教學環境,以改善學生自我觀念、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為核心,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借鑒江蘇特級教師李吉林的“情境教學系統”,概括出體驗成功的教學應有的特點:一是突出成功的情感體驗。以“美”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思”為核心,以“練”為手段,以周圍世界為源泉;二是創設“體驗成功”的環境,包括生活展示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三是講究情致意蘊以孕育成功的體驗,強調情境修辭以及文道、人道合一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中的意境學說,使知識性、工具性、文化性統一在優化的教學情境中。

3.問題教學。教學活動是基于一定的問題情境展開的活動。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有助于控制教學環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表現在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往往是教師提供或學生主動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意義的問題的時候,這時的教學環境是一種緊張、活躍、和諧、生動的理想場面。馬秋斯金認為,問題情境應包括三個成分:新的、未知的東西,對未知東西的需要,學生已有的水平。基于問題情境的問題解決教學的基本程序為:一是運用已有方式解決問題,遇到了困難。二是產生問題情境,尋找新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發現新的關系或原則。三是運用已發現的原則解決問題。四是對答案的正確性進行檢驗。

4.反饋調節。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雙邊活動。用現代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的基本原理來剖析教學,可以把教學看成是一個控制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教師和學生必須有相互的信息交流。教與學活動必須有信息反饋。通過師與生的信息反饋,實現教學環境的控制,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通過多種渠道,及時獲得學生學習中的各種反饋信息;要對獲得的反饋信息及時評價,并對教學活動做出恰當調節;要重視學生在調節控制環境方面的作用,培養學生自控自理環境的能力。

5.開發資源。教學具有豐富的資源。從廣義上說,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家庭條件、學校及其成員的各種社會關系等,都屬于教學資源。從狹義上說,學校的建筑、活動場所、各種教育設施、校園風景、校風班風、人際關系、學校歷史和現實文化等都屬于教學資源。教師開發利用這些教學資源,是控制優化教學環境的一條有效策略。我國學者吳剛平提出,教學資源開發和利用的主要途徑有:調查研究學生的興趣類型、活動方式和手段;確定學生的現有發展基礎和差異;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料;安排學生從事課外實踐活動;制定參考性的技能清單;總結和反思學習活動等。

三、教學紀律的控制

1.果斷紀律。果斷紀律理論是肯特夫婦于1976年提出來的。在肯特夫婦看來,教師對課堂負有管理的責任,他應該是充滿自信和擁有權威的,應能堅定而清楚地向學生表達自己的要求,并能堅定不移地貫徹這些要求,他期望學生絕對服從,但絕不傷害學生的學習興趣。果斷紀律策略的實施要求是:消除消極期望形成的障礙;學會使用果斷的反應方式;使學生明白教師的期望和非期望行為,并知道自己行為的后果;追究學生行為的后果;建立積極鼓勵制度;取得全方位支持。

2.非言語線索。教師教學時運用非言語線索,既可控制違紀行為的產生,又不影響課堂教學秩序。教師要注意運用這樣幾種形式的非言語線索:一是眼神。眼神是教學中師生交流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通過眼神接觸,教師可以傳達自己對學生的評價及對整個教室情境的把握,控制教學紀律。二是動作。對于課堂上違反紀律的學生,在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只需走近他,或輕輕地拍一下,什么也不必說,就能使其端正行為。良好、自信的姿勢能表現出具有領導能力,從而可以駕馭教學紀律。三是面部表情。在對學生的課堂行為進行控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面部表情來代替說話,因為面部表情在表達控制和不贊同時比說話更具效力。

3.非指導性教學。非指導性教學是由羅杰斯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在非指導性教學中,教學的目的、內容、進程和方法等由學生自己討論決定。教師在教學中不起組織、指導和評價的作用,教師的職責在于尊重、信任和支持學生。非指導性教學是控制教學紀律的有效策略。非指導性教學包括五個階段:一是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感情,以確定幫助的情境。二是鼓勵學生自己來界定和探索問題。三是讓學生自由討論問題,形成自己的觀點。四是學生自行計劃和抉擇初步的決定。五是支持學生整合知識并付諸行動。

4.團體關注。團體關注指的是使盡量多的學生投入適當的教學活動,而避免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兩個學生身上,吸引并維持班集體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只要學生注意學習,把興趣集中在學習上,他們就不會分心,不會發生其他的違紀行為。教師應注意這樣幾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活動的參與率。教師要鼓勵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二是讓學生負起責任。教師要讓每個學生都明白,他們對自己的學習和課堂學習負有責任。三是提高團體的注意力。教師要通過“團體動力”這一心理勢力,盡量使團體所有成員的注意力,始終都集中在教學活動上。

5.行為矯正。行為矯正是強化良好行為,排除不良行為的一種方法。行為矯正強調教師與學生以積極的態度相處、學習。行為矯正策略的關鍵在于掌握和運用行為學習的四個基本要素:正強化、懲罰、中止和負強化。行為矯正的基本方法有強化法、代幣獎勵法、行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處罰法、自我控制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