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村官剖析材料

時間:2022-04-21 08:21:00

導語:市委村官剖析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委村官剖析材料

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和社區工作是黨中央在新時期新形勢下作出的一項重大舉措,根據省、市委《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和社區工作的實施辦法》的精神,**于20**年5月啟動“一村一大學生”計劃,并已選聘了首批60名優秀大學生到農村和社區工作,現正進行第二批89名到村居、社區工作大學生(以下簡稱“大學生村官”)的選聘工作。一年多的探索和實踐表明,“一村一大學生”工作在強化基層組織建設、提升農村干部素質、促進農村社會各項事務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一村一大學生”發揮的主要作用

1、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增添了新的力量?!按髮W生村官”到村后,充分發揮自身知識豐富、文字功底較強、思想觀念較新、思維比較活躍、懂電腦操作等優勢,努力幫助農民增收致富,有效推進基層辦公事務的規范化;進村入戶深入宣傳新農村建設、計劃生育、土地整理各項政策,積極開展低收入農戶調查等工作。如,到洲嶺鄉上舟洋工作的大學生李永鶴,積極組織村民參加農民知識化培訓,一年來共發動和組織該村村民70多人參加農業專業技術培訓和農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其中有5人由此獲得綠色證書,1人獲得初級農民技術員職稱。李永鶴也獲得了村民們的信任,于今年村黨支部換屆時當選為村支部委員。

2、為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首批60名大學生到村工作后,有8人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52人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在今年的村級組織換屆中,這批“大學生村官”全部參與所在村的換屆選舉工作,積極入戶宣傳選舉政策,登記、打印選民名單,召集選民參加代表大會,配合鄉鎮做好村級組織換屆的各項籌備工作。在村兩委換屆選舉中,有3名表現優異的“大學生村官”按照法定程序進入所在村兩委班子,進一步改善了農村干部隊伍的年齡和知識結構,為村領導班子注入了新的活力。

3、為發揮遠程教育的作用開拓新的途徑?!按髮W生村官”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整體素質較高,他們能積極利用自身優勢主動承擔起所在村居遠程教育站點的管理及臨近村居站點的指導和維護工作,及時為村民市場需求信息,開展種養殖技術培訓,提供就業信息,傳播先進文化,為進一步發揮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的作用增添了新的途徑。如西旸鎮門樓坳村的村主任助理林昆開展“四個一”工作法,即:每周組織村民到遠教站點看一次科教片或娛樂片;每周給村民從網上下載一些最新信息;每月聘請鎮里的科技人員辦一次講座;每周安排一項村民力所能及的工作。通過“四個一”的活動,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農技知識和市場信息,增強了群眾致富的本領。

4、為促進大學生就業拓寬了新的渠道。面對大學生就業工作總體形勢趨緊,待業畢業生人數繼續增多的情況,通過組織實施“一村一大學生”計劃,為促進大學生就業、吸收優秀大學生進入基層隊伍,拓寬了一條新的渠道。根據計劃,**將通過四年時間實現全縣299個行政村,9個居委會“一村(社區)一名大學生”的目標。20**年招考“大學生村官”60人,占全縣提供給應、往屆大學生招考就業崗位的31.5%。20**年計劃招考“大學生村官”89人,比例更是達到了39.5%。

二、“一村一大學生”工作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村官”年齡輕、干勁足,到村(社區)工作后,不僅充實了農村干部隊伍,在工作中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還儲備了有農村基層實踐經驗的公務人員后備人選,但也還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

1、隊伍不穩定。因“大學生村官”剛出校門,理想抱負與農村實際工作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許多人在到村工作后心理上產生了落差。有的大學生則是沖著“大學生村官”參加公務員招考可以酌情加分、優先錄取等優惠政策而來,只把到農村和社區工作作為權宜之計,并未安心基層,因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到農村工作中去。而且部分“大學生村官”反映,在實際工作中,他們既不是鄉鎮干部也不被認為是真正的村干部,干部、群眾對他們缺少信任,開展工作比較被動,缺乏應有的身份歸屬感,工作積極性受到影響。同時**屬欠發達地區,工作條件比較艱苦,村居情況比較復雜,工作難度也更大一些,且相比兄弟縣(市、區),經濟待遇較為懸殊,使部分“大學生村官”不能安心本職工作,人心思動,目前已有2人參加事業單位招考被錄取,1人因考取律師資格證后離職。

2、地方財政負擔重。**作為欠發達地區,地方財政比較薄弱,鄉鎮財政較為困難,每年要為“大學生村官”負擔工資待遇、保險福利等資金,財政負擔較重。20**年度,縣財政實際支出“大學生村官”工資66萬元。而通過4年招考,到2010年實現“一村一名大學生”后,僅按目前的待遇標準測算,每年縣財政固定支出就高達285萬元,鄉鎮每年財政支出也將達到65萬元,這對于全縣財政總收入僅為2億多元的**來說,無疑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3、后勤保障難跟上。第一批選聘的“大學生村官”大多分配在鄉鎮所在地或村集體經濟較強的村居、社區,交通相對便利,食宿問題還可以得到保障。但是,接下來招考的第二批,直至以后招考的幾批“大學生村官”,必然將分配到遠離中心村鎮,經濟更加薄弱的偏遠村,他們的食宿以及交通等問題一時將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深入推進“一村一大學生”工作的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和農村工作實際,需進一步健全管理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使“大學生村官”看得到前景,穩得住心態,激發起熱情,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提升,作用得到積極充分的發揮。

1、健全管理機制,規范“管”的模式。出臺《選聘到農村和社區工作的高校畢業生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細化組織人事部門、鄉鎮、村各自的具體管理職責和“大學生村官”的崗位職責,規范“大學生村官”的使用、管理、流轉、考核等,防止鄉鎮機關隨意截留、抽調大學生長期頂崗使大學生成為鄉鎮的編外干部或臨時工,以及“大學生村官”脫管、缺崗、怠崗,不能積極發揮作用等現象的發生。建立“大學生村官”工作檔案,將管理考核過程中形成的考核材料、工作實績驗證材料等,統一整理歸入考核檔案,為聘期屆滿考核提供依據。

2、建立溝通機制,暢通“訴”的渠道。定期舉辦“大學生村官”座談會,共同交流分享工作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探討做好“一村一大學生”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開通“熱線電話”,開設“村居大學生”網上論壇,傳達有關政策精神,加強日常工作交流和思想溝通,及時做好思想引導,為“大學生村官”們打氣鼓勁。階段性地進行巡訪,幫助指導和解決一些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讓“大學生村官”感受到組織的重視和關懷,穩定情緒,安心農村和社區工作。

3、加強教育培訓,開辟“強”的途徑。認真做好新選聘“大學生村官”的上崗培訓工作,重點是黨和政府在農村的方針政策、農村工作基本知識和方法,使“大學生村官”能盡快轉換角色,及時適應并融入農村生活和工作。針對農村需求實際和“大學生村官”自身不足,實行專業對口知識培訓,使“大學生村官”的知識結構、技能結構更加適應農村實際需要。建立“結對幫聯培養機制”,通過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幫扶、鄉鎮駐村干部幫傳、村(社區)黨支部書記幫帶“大學生村官”,以及“大學生村官”聯系農戶、企業等形式,為他們傳授開展相關工作的經驗,提供一些幫助和指導,促其工作順利開展,能力得到更好更快的培養。鼓勵和支持“大學生村官”主動參加各類培訓和學歷教育,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文化層次。

4、搭建鍛煉平臺,引導“出”的門路。一是落實縣政府《關于引導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實施意見》中的扶持政策,給予資金、信貸、稅費等方面支持,為“大學生村官”創業提供一定的條件,吸引他們參與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加工等生產和經營,帶領群眾致富,引導“大學生村官”向“農村創業能人”轉化。二是建議“大學生村官”參加村兩委干部會議,幫助他們在村級班子中發揮積極作用,鼓勵優秀“大學生村官”黨員競選村黨支部書記或副書記,有“村民”身份的,鼓勵其競選村委會主任,引導“大學生村官”向“農村帶頭人”轉化。三是有計劃地安排“大學生村官”到鄉鎮掛職鍛煉,給他們壓擔子、定任務,接觸并熟悉鄉鎮基層工作,在鄉鎮實際工作中磨煉并積累基層工作經驗,引導“大學生村官”向“基層后備干部”轉化。同時,認真執行好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村官”報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招聘事業單位人員時,注重招錄一定比例的“大學生村官”,引導“大學生村官”向“公務人員”轉化。

5、加大保障力度,體現“愛”的關懷。一是爭取上級財政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傾斜扶持力度。建議省財政調整對“大學生村官”工資的補助政策,改變以往統一按40%單一比例補助的做法,充分考慮地區差異,實行分類補助模式,比如將全省各縣(市、區)按照經濟發展情況和財政收入狀況差異分為三類,分別按照20%、40%、60%的比例給予補助,以體現對欠發達地區、條件艱苦地區“大學生村官”的關愛,支持欠發達地區更好更快地推進“一村一大學生”工作。建議市財政給予泰順等欠發達地區“大學生村官”也同等享受現行給予鹿城等3個區每人每年8000元的補貼政策。二是加大縣財政投入力度。建議縣財政根據本縣上年度財政收入增長變動情況,參照本地職工工資水平的增長幅度,逐步提高“大學生村官”的薪酬水平,實現同步增長。對表現較好、年度考核優秀的“大學生村官”,參照當地村(社區)干部享受年終獎金或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三是加大鄉鎮財政的投入。對按計劃抽調到鄉鎮掛職鍛煉的“大學生村官”,應根據其工作任務及考核等實際情況,適當發放補貼或獎金,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福利待遇。四是提倡“大學生村官”選擇本鄉本村任職。一則有利于“大學生村官”在熟悉的環境下盡可能快地投入工作和順利地開展工作;二則有利于各鄉鎮協調各村在現有條件下盡可能妥善地安排“大學生村官”就近解決食宿、交通等問題,降低后勤保障成本,為“大學生村官”安心農村工作、積極發揮作用創造更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