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干部要增強黨的意識

時間:2022-12-06 03:03:00

導語:領導干部要增強黨的意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領導干部要增強黨的意識

----一論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中國不僅要實現其它發展中國家都要實現的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還要實現其它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所未有的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這種雙重轉型,就更需要一個堅強有力的執政黨來維系國家機器的運轉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我國執政黨對公共權力的控制力相對強于西方,這不僅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是國家政權的締造者,有著不同于西方的領導黨地位,更因為中國自上而下為主的現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自下而上為主的現代化道路

●黨是人民的一部分,是人民中主觀上關心中國政治命運、客觀上有能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創造業績的先鋒隊,只有黨才能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才能把人民群眾組織起來

●黨執政的目的是支持人民當家作主,而人民當家作主則離不開黨的領導;離開了黨的領導,人民民主就會偏離正確方向

黨的意識是執政黨帶有根本性的問題。黨員沒有黨的意識,黨就不成其為黨。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增強黨的意識,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思想基礎。同志最近指出,各級黨委和全黨同志都要充分認識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大意義,堅持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重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不斷改革和完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抓緊解決執政能力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同志也一再強調,黨員領導干部一定要處理好黨與國家、黨與人民、黨與個人的關系,真正做到在黨的執政大局下思考問題、布置工作和采取行動,時刻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人民,一切工作都讓人民高興,讓黨放心。

黨與國家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堅持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而在這兩者中,堅持黨的領導是關鍵

第一,中國共產黨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執政黨,更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領導黨。

從歷史來看,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的是,后者是先有國家,后有政黨;而前者是先有政黨,才有政權,即先有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后有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皼]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一個無法抹煞的事實。而西方發達國家的政黨卻是在國家政權建立后、過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問世的。例如,1689年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政權建立,到了1833年英國保守黨才形成,1900年英國工黨才形成;美國1776年建國,到了1828年美國才形成,1854年美國共和黨才形成;法國1789年資產階級政權建立,而當今法國四大政黨中,社會黨成立于1902年,共產黨產生于1920年,保衛共和聯盟產生于1976年,民主聯盟形成于1978年。追溯法國政黨萌芽,也不過是在1848年至1851年間。因此,它們不像中國共產黨那樣具有開國之功,不存在沒有它們就沒有什么美利堅合眾國、近代法國、近代英國等客觀事實。我們的國家政權是數千萬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建立的,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天經地義,毋容置疑。

從現實來看,發展中國家在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現代化過程中,在中等收入群體尚未居于主導地位之前,各種社會矛盾比較尖銳,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沖突比較激烈,亟需一個強有力的政黨來化解矛盾、整合利益和保持穩定。這幾乎成為西方政治學界的共識。中國不僅要實現其它發展中國家都要實現的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還要實現其它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所未有的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這種雙重轉型,就更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執政黨來維系國家機器的運轉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有秩序雖然不一定有現代化和憲政,但無秩序則斷無現代化和憲政。蘇共解散,接踵而至的就是蘇聯的解體;南共聯盟解體,隨之而來的就是南斯拉夫的分裂。這一切都告訴我們,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統一,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

第二,依法治國離不開黨的領導。依法治國的實質就是把黨的各項主張經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法律),轉變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內化為社會成員的自覺。所以,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了依法治國要做到“兩個保證”,即:“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p>

環顧當今世界各國,依法治國都是在執政黨主導下進行的。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的案例中得到印證:

依法治國的邏輯起點是立法,而立法權掌握在議會。因此,各國政黨莫不重視對議會活動的控制。在取得執政地位以前,各政黨都要先形成自己的政策,為日后出臺法律奠定基礎。如英國政黨執政前就有影子內閣,專門擬定上臺后的政策;美國共和黨、則是在黨內競選總統提名人時形成未來執政的政策。然后,政黨通過組織選舉活動,把自己的黨員送進議會,并組成議會黨團,以控制、影響立法:在提案提交議會前,黨內要事先審議和審查,盡可能取得共識;為了通過提案或阻止其通過,政黨要在會下與其他政黨、政治力量等進行斡旋,達成諒解和妥協;要把本黨的議員安排到議會中的專門委員會里,以便對具體議案施加本黨的影響。議會議長、各委員會主席等職務,也是按政黨的力量強弱來分配的。議會黨團內部通常都有嚴格的紀律。為此,不少議會黨團實行督導員制度。督導員由黨的領袖任免,執行領袖的指示,監督本黨議員的活動,督促他們接受黨的要求開展工作。對不執行黨的指示的議員,黨或不支持該議員在下一屆繼續參加競選(這幾乎等于斷送了該議員的政治前途,因為沒有政黨的支持,競選議員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或把本應由該議員來擔任的職務推薦給別人,以示懲處;或把嚴重違紀者開除出黨;等等??梢哉f,政黨對議會的控制無所不在,離開了政黨,議會就很難操作。

執法是依法治國的重心。因此,西方執政黨十分重視對政府的控制。在內閣制國家,執政黨主要通過對議會的控制,來實現對政府的控制;在總統制國家,政黨通過總統選舉,直接控制行政大權。進入政府的黨員要受黨的約束,執行黨的政策。否則,就會失去黨、特別是黨的領袖的信任,而一旦到了這一步,下次再想以本黨代表的身份進入政府幾乎是不可能的。

司法是依法治國的最后一道屏障。雖然西方執政黨對司法的控制較立法和行政要弱一些,但也絕不是掉以輕心的。在美國,政黨對司法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總統對法官的提名權,總統總是盡可能地提名那些與自己原屬同一政黨的人。2000年總統大選引發的小布什和戈爾的訴訟案件,聯邦最高法院之所以作出有利于小布什的裁決,就是因為在參加裁決的法官中,共和黨傾向的法官占多數。在英國,大法官,上訴法院法官、主事官,高等法院首席法官,軍事法院法官等,都由首相提名,由國王任命。其他普通法官,如陪審官、巡回法官、兼職法官等,由首相提名的大法官向國王提出建議,由國王任命。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執政黨領袖的首相在行使提名權時,往往要體現出自己的黨派立場,向國王推薦本黨的人選。在法國,執政黨對司法的控制,最突出地表現在對憲法委員會和行政法院兩個重要的司法機構的控制上。憲法委員會的職權是監督總統和議員選舉的合法性、仲裁選舉中的爭議和維護憲法實施。該機構由9人組成,總統、國民議會議長、參議院議長各任命3名,而且總統是該委員會的終身委員。行政法院的職權是裁決政府法令、行政措施和總統命令是否合憲,院長由政府總理擔任。在這兩個重要的司法機關里,黨派立場是再明顯不過的了。

當然,西方執政黨在控制各個國家機關的同時,又給它們留下一定相對獨立的活動空間。西方國家的執政黨通常只制定基本的政策主張,對于當政黨員的具體行為,則給予一定的自主權。這和我們所講的“總攬不包攬、協調不代替”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毋庸諱言,我國執政黨對公共權力的控制力相對強于西方。這不僅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是國家政權的締造者,有著不同于西方的領導黨地位,更因為中國自上而下為主的現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自下而上為主的現代化道路。也就是說,西方的現代化并非政黨、政權啟動,而中國的現代化卻主要由政黨、政權來啟動,與“原發型”現代化國家不同的“追趕型”現代化國家,無一不是在鐵腕領袖、鐵腕政黨推動下進行的。

黨與人民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堅持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的關系。在這兩者中,堅持黨的領導同樣是關鍵

在社會主義事業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不是自發地實現的。人民群眾需要組織起來,才能作為強有力的歷史主體來行動。因為人民雖然在整體上是歷史的主人,但具體到每一個人,并非都能起到主人作用。一是一些人主觀上不關心政治,不參與政治;二是一些人客觀上不具備參與政治的能力,不會參與政治。而黨是人民的一部分,是人民中主觀上關心中國政治命運、客觀上有能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創造業績的先鋒隊,只有黨才能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才能把人民群眾組織起來。沒有黨的組織作用,人民只能是一盤散沙?!啊敝小疤唛_黨委鬧革命”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動亂。戈爾巴喬夫否定黨的領導,搞什么“公開性、民主化”,也曾產生一定的轟動效應。但在經歷了短暫的激情燃燒之后,老百姓卻發現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社會不僅沒有歌舞升平,反而炮火連天;政治不僅沒有清明,反而出現了嚴重的腐敗之風。大量調查結果表明,60%的俄羅斯人認為民主化在俄羅斯遭受了失?。?996年)。與西方社會通常50%的民主滿意度相比,俄羅斯1991年11月對民主的滿意度為15%,五年后的1996年11月該項指標下降為8%。與此同時,俄羅斯人渴望秩序,期盼政治強人,“普京情結”應運而生。長期駐莫斯科的意大利著名記者朱利葉托?基耶薩寫道:“對于大多數俄羅斯人來說,1992年至1996年后,‘民主派’一詞和妓女一樣,已經成了不加引號的罵人話?!?/p>

黨執政的目的是支持人民當家作主,而人民當家作主則離不開黨的領導。離開了黨的領導,人民民主就會偏離正確方向,或淪為金錢民主,或陷入暴力沖突;離開了黨的領導,人民民主就無法有序漸進。

黨和個人(黨員領導干部)的關系,主要表現為黨的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在這兩者中,把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關鍵

人類社會之所以產生政黨,就是因為人們發現任何個人的才能都不足以維護一個階級的根本利益,都不能夠實現改造社會的理想,必須集中本階級富有獻身精神的人們組成一個政黨,才能維護本階級的根本利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政黨是克服個人政治能力不足的產物,只有承認自己政治能力的有限性,才能加入一個政黨。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前提,自以為可以一手遮天,這樣的人是無法組成政黨的。尤其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不僅要解放工人階級,而且還要解放全人類,實現每一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樣的崇高目標就要求共產黨的每一個黨員,特別要承認自己能力的有限性,特別要自覺地把個人置于黨組織之中,時刻增強黨的集體力量,個人利益無條件服從黨的利益。

所謂無條件,就是不講任何價錢,不打任何折扣。如果認為組織的決定有不妥之處,可以按照組織程序提出自己的意見,但在組織沒有改變決定之前,必須毫無保留地執行,不允許以任何借口阻撓和拖延組織決定的貫徹執行。同時,在執行組織決定的時候,要毫不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更不能憑個人的好惡有所取舍。

實踐早已證明,凡是把個人利益凌駕于黨的集體利益之上的人,既損害了黨,最終也會害了自己。自恃人多勢眾,另立中央,最后卻身敗名裂,叛黨投敵時,連秘書都不愿跟隨。被定為“接班人”還不滿足,急欲當國家主席,最后卻折戟沉沙,摔死在他鄉。戈爾巴喬夫擺脫黨的集體領導,自以為當了總統就可以擺平天下,最后卻成了孤家寡人。

因此,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都必須切實認識到,沒有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沒有同志之間的相互支持與配合,沒有人民群眾的共同奮斗,沒有各方面的條件,個人本領再高,也成不了什么大事。一切歸功于黨,功歸于人民,歸功于集體,是我們黨的一個優良傳統和作風。如果工作中發生失誤,出了問題,作為黨員則要敢于承擔責任,為黨分憂,維護黨的形象?!按蠛記]水小河干”,沒有黨的支持,個人則做不成任何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