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社會結構 構建和諧社會

時間:2022-12-08 04:33:00

導語:調整社會結構 構建和諧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調整社會結構 構建和諧社會

1.當前經濟社會形勢的特征

為什么要講社會結構?這跟我們現在的經濟社會形勢有密切關聯。我們現在的形勢可以概括為兩句話:經濟發展形勢非常突出,社會發展的問題也非常突出。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一直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后來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基本上一直很順利,這么一個大國20多年GDP增長保持在9%以上,去年經濟總量達到18萬億元人民幣,比改革開放以前翻了三番,像廣東地區可能是四番,成就是巨大的。今年最新的經濟統計數據出來了,全國增長10.9%,而廣東1月-5月份是13.7%。在經濟發展方面,我們的形勢是非常好的、不可限量。5月份三峽大壩建成,這是全世界最大的;7月1號青藏鐵路這條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線提前通車,這些都是我國經濟實力的表現。曾經有日本人寫文章說上?,F在有四千多棟20層以上的高樓,對比之下東京不超過200棟,我估計廣州20層以上的高樓也可能超過2000棟。北京現在正在迎接奧運,全北京的建筑工地有九千個,到2008年的時候,北京的面貌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偟恼f來自從我們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軌道以后,經濟發展得相當的好,取得的成績巨大、成就突出,為世界所矚目。

在經濟發展的條件下,我們的社會事業、社會發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相比經濟發展方面來說,社會問題、社會矛盾也是非常突出。主要表現在:城市的快速擴張,房地產的發展占用農民大量土地,農民失地情況嚴重;城鎮大規模拆遷,大量居民失房;國有企業體制改革,大批工人下崗失業,致使群體上訪上告數量不斷增加。加上這幾年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基尼系數居高不下,犯罪率上升,影響了社會治安、社會秩序和社會團結。我總說社會治安好不好,你就看窗戶的防盜網,一層樓有安裝,說明社會治安問題不大;二、三層樓有防盜網,那就有問題了;四、五層樓也有,那這個社會的治安可就相當有問題;七層、八層都有,你晚上出門就得小心一點。電視里出現的各種防盜門廣告,表明這個社會還不太和諧。所以說我國目前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兩方面成績和問題都很突出,這就是為什么中央提出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從未有過的“千年之變”

從1840年以后,中國開始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城市社會的轉變,但是一直到1949年建國時,我們國家的農民數量還占社會總人口的89.4%。到了1978年,我們已經初步完成了工業化,我們的農民還是占82.1%,社會結構還是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歷史性的根本變化是從1978年開始的,我主要從就業結構、城鄉結構、社會階層結構三方面來闡述:

先說就業結構。過去我們由于長期實行計劃經濟的體制,就業結構轉變進行得非常漫長和曲折。1952年我國的三大產業就業結構為,一產83.5%,二產7.4%,三產9.1%,非農就業勞力為3432萬人。到了1978年三大產業就業結構變為,一產70.5%,二產17.3%,三產12.2%,非農就業勞力11835萬人,26年間增加8403萬人,平均每年增加323.3萬人。那么到了2004年,我國的三大產業就業結構變為,一產占46.9%,第二產業占22.5%,第三產業占30.6%,二、三產業相加占到50%以上,非農就業勞力39931萬人,26年增加28096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080.6萬人,這是一個結構性、標志性的變化。我們說衡量一個國家是不是完成工業化應該有三個標準,第一是在GDP里,工業總產值是否超過農業總產值;第二是在經濟結構里,二、三產業的勞動力是否超過50%,1978年我認為我們不是,但現在是,因為就業結構發生了本質變化;第三就是城鎮人口要超過50%。

目前就業結構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第一,就業結構與經濟結構不相適應、不協調;第二,2004年,在城鎮二、三產業就業的總量中,有12000萬是“農民工”;第三,現在整個社會總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

再說城鄉結構。總體來說,我國的城市化是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的。一五時期城市進行工業化時,有大量的農民進入城市,所以那時我國的城市化是與工業化同步的。這里我有個數據,在城市化率方面,1952年我國的城市化率是12.8%,1958年提高到17.2%,六年平均每年提高0.73個百分點。但到1958年,搞了,經濟出現困難,國務院就下達限制農民向城市流動的通知,開始設立城鄉分治的戶口制度,實行要農村的棉花、木材等原材料,但不要農村的勞動力的分割制度。這樣,一直到1978年,我國的城市化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城市化率僅為17.9%。1978年以后,我國的城市化水平才開始有了快速的提高,尤其是1998年提出小城鎮大戰略以后,城市化率大大加快。到2004年,我國的城市化率提高到41.8%,2005年是43%。在城鎮人口方面,1952年我國的城鎮人口是7343萬人,1978年達到17245萬人,26年間增加9902萬人,平均每年增加380.8萬人。而從1978年到2004年這26年間,城鎮人口增加到54283萬人,增加37038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424.5萬人。城鄉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雖然我們在提高城市化率和擴大城鎮人口數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國現今的城鄉結構還不合理。表現在:一是城市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2005年我們的城市化提高到43%,但與全世界城市化超過50%的平均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不僅跟發達國家比有巨大差距,就是跟一般的國家相比較我們也是相差七八個百分點。二是在城市內部,存在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F在城市社會問題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本地戶口和外地戶口,或者說本地的職工和農民工的矛盾。三是城鄉關系不合理,主要是我國現在的城鄉差距太大。

最后說社會階層結構。到1978年的時候,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是“兩個階級一個階層”。通過一劃三改以后,城市里實行國有制、公有制,農村實行集體所有制,這樣整個社會階層結構就變成只有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這個階層結構是比較簡單的。那么從1980年代以后,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城市出現大量知識青年返城,我國的社會階層就開始分化。我這里提供一個數據,1978年,在第二產業就業的職工有7076萬人,第三產業有2176萬人,兩者相加是9252萬人,到2004年時,二、三產業的職工已經達到39931萬人。個體工商戶在1978年只有15萬人,2005年個體工商戶達到2463.9萬戶,從業人員4900.5萬人。私營企業也是從無到有,1981年開始有私營企業,到2005年在工商局登記的私營企業有430.1萬戶,私營企業主1109.9萬人,雇傭工人超過5000萬,注冊資金63311億元,一個新的私營企業主階層迅速發展壯大起來。這些數據表明,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社會階層結構已經發生了一個質的變化。2001年我們在全國12個省市、72個縣做了6000份抽樣調查,調查結果分析顯示,我國現在的社會結構已經分化為以下各大階層:第一階層是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比例為2.1%,但是按全國7億勞動人口計算,這個階層的數量大致是在1500萬人以上,包括公務員、事業單位從業人員;第二階層是經理人員階層,占1.6%,大概是1000萬人;第三階層是私營企業主階層,占1%;第四階層是由工程師、律師、醫生、教授組成的專業技術人員階層,占4.6%,但是分布不均衡,像北京、廣州等大城市人數多,農村則很少;第五階層是辦事員階層,就是辦公室主任以下的工作人員階層,占7.2%;第六階層是個體工商戶階層,占7.1%;第七階層是商業服務人員階層,主要包括在零售、批發、旅游、餐飲等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占11.2%,但將來所占的比例會越來越大;第八階層是產業工人階層,占17.5%,主要是從事制造、建筑等工作的人員;第九階層是農業勞動者階層,占42.9%;第十階層是城市失業半失業人員階層,占4.8%。這就是我們說的“十大階層”。這十大階層的社會階層結構是如何劃分的呢?就是以現在的就業為主,然后根據這個階層掌握的經濟資源、組織資源、政治資源和文化資源再進行劃分排序,這跟以前計劃經濟時代根據生產資料劃分不一樣。我們從事階層研究,是為了更好地去了解各階層的利益需求,從而去制定更符合各個階層利益的政策。

總體來說,我們已經形成了跟工業化相適應的社會階層結構,但距合理的、開放的現代階層結構還有一定距離。因為就結構形態而言,還只是中低層過大,中上層還沒有壯大,最上層和低層都比較小的一個洋蔥頭型的階層結構形態。我們未來的發展趨勢應該是讓該小的階層小下去,該壯大的中產階級壯大起來。

從就業結構、城鄉結構、社會階層結構這三個結構來說,我們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本質性的變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我國的社會學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才恢復這方面的研究,對我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方面的巨大成就調查研究不夠,總結不足,宣傳工作也開展不夠,全社會在重視社會結構研究方面還沒有達成應有的共識。

3.中國當前的社會結構與經濟結構不相適應,還不合理

一般說來,經濟發展、經濟結構調整變化在先,社會發展、社會結構調整變化在后,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兩者相輔相成,推動整個經濟社會的協調和諧發展。如果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進行社會結構的調整,經濟社會的矛盾將長期存在,并有可能拖跨我們的經濟發展。國際上也有這樣的例子,經濟發展到人均GDP六七千美元,但是由于兩極分化懸殊、社會問題叢生,國際上一有金融危機,整個國家的經濟也就面臨崩潰。相反,如果一個國家有與工業化的經濟結構相適應的社會結構,它的經濟發展也會比較順利。像日本和德國,二戰以前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且建立了與經濟結構相適應的工業化社會結構,雖然戰爭暫時把兩個國家的經濟毀了,倒退回農業社會。但是戰爭結束后,他們的技術還在,工程技術人員還在,沒過幾年他們的經濟又上去了,重新恢復為一個工業化國家。我們國家的唐山市的情況也差不多,三十年前的大地震把整座城市都夷為平地,但是之前它是一座工業化城市,它的技術在,工程師也在,所以整個城市也很快重建起來。所以說一個協調的經濟社會結構,一方面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促進社會的穩定。

如今我們社會上出現的種種矛盾,就是由于我國社會發展、社會結構調整長期落后,兩者之間的差距太大引起的。我有一個總體性的判斷,就是當前中國的經濟結構已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像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城市甚至已經到了工業化的后期,但由于我國的社會結構調整滯后,社會結構仍處于工業化的初期階段,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凸顯的諸多矛盾正是這種結構性矛盾的表現。比如說中央現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并把它提到“十一五”規劃的戰略高度,主張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但是如果不調整農村的經濟社會結構,國家投再多的錢進去都沒用。什么原因呢?看看我們農村的經濟社會結構就知道了。2004年我國農業在GDP中的比重是13.1%,但是農業勞動力占國家總的就業人口的46.9%,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是58.2%,這58.2%的人口只分享這13.1%的社會財富,農民怎么能夠富裕起來呢?所以要提高農民收入,就要調整農村經濟社會結構,減少農民數量。當前的“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就是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存在的結構性矛盾的表現。

4.繼續深化改革,調整社會結構,構建和諧社會

上述社會結構落后于經濟結構的原因,是由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社會體制還沒有得到應有的改革。我們沿著結構性的問題往下研究,都會發現這跟我們體制性的原因有關。我們現在的整個社會正在經歷社會轉型階段,這個階段就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變,這一轉型美國、日本、韓國及歐洲等發達國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都得經歷,但他們的經濟轉型都是由市場經濟到市場經濟,并不存在所有制改革問題。我們中國過去十多年從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化,現在雖不能說徹底解決了,但是可以說基本解決了。經濟體制改革取得基本成功,但社會體制改革還沒有破題,像教育改革、醫療改革、住房改革等社會體制改革,改來改去大家都不滿意。我認為,要調整社會結構,必須得在戶籍、土地、財政、社會事業等體制方面進行深化改革。我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國友人,他們都問我什么叫農民工,我給他們說,這農民工的定義就是農民是農民工的身份,工人是農民工的職業,他們又問為什么要改,我說這是中國特有的,不改的話中國農民當了老板還叫“農民企業家”,當了教師還叫“民辦教師”,當了醫生還叫“赤腳醫生”。所以說中國的戶籍制度把人的身份轉變框死,現在一系列的農民工問題,其實就是戶口問題,你把它解決了,很多事情都好解決。

我們要構建一個和諧社會,做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就必須在繼續深化改革、調整社會結構、使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相協調方面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