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難點重點在農村

時間:2022-12-08 04:46:00

導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難點重點在農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難點重點在農村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難點重點在農村。就廣東來說,近年來通過實施固本強基工程,開展“十百千萬”干部下基層駐農村活動,有效地消除了農村社會不和諧、不穩定的因素,防范和化解了大量農村社會矛盾,促進了全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但由于目前農村經濟文化還相對落后,農民生活水平還較低,各種社會矛盾仍較突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與和諧廣東的進程。

當前我省農村基層存在的主要社會矛盾

群眾的權益訴求和依法保護的矛盾。主要體現在農村涉土問題上。廣東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地區,人均耕地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些年來,隨著我省工業化、城市化步伐加快推進,用地日益增多,因征地糾紛、征地款補償、拖欠征地款和征地款使用管理、私賣土地、土地租賃、宅基地糾紛等農村涉土問題,逐漸成為當前農村的熱點和敏感問題。在征用農村土地過程中,有的農民利益受到侵害,合理權益訴求得不到應有的補償,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社會矛盾。這些矛盾因涉及面廣、時間跨度長,問題錯綜復雜,且受經濟發展水平和政策性等因素的限制,一些群眾的合法要求難以得到完全滿足,加上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不夠完善,農民表達利益訴求的愿望和行為就更為強烈,這些矛盾若調處得不好,就有進一步激化的危險。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當今農村存在的突出社會矛盾,都直接或間接與農村經濟落后、鄉鎮財政困難有關。特別是關系到農村長遠發展,關系到農民群眾最起碼的生產、生活、醫療、教育條件的行路難、入學難、就醫難、飲水難、就業難等問題,目前在全省各地特別是粵北山區、粵西和粵東農村地區仍不同程度存在,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一方面是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緩慢,另一方面是群眾不斷提高并趨多樣化的物質文化利益要求難以得到完全滿足,利益矛盾關系愈趨復雜,協調解決的難度加大。

社會管理滯后與建設和諧農村的矛盾。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勞動者就業結構和方式不斷變化,人員流動性大大增強,社會組織和管理面臨許多新問題。一方面,農民群眾的民主意識法制意識日益增強,但相應的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卻跟不上,從而造成在個別地方黨群、干群關系較為緊張;另一方面,有些群眾因法制意識不強,當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合理要求反而以不合法的途徑解決,有時與基層干部不依法辦事交織在一起,使得矛盾更加復雜、更難處理。

健全矛盾調處機制,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提高基層黨組織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的能力。妥善化解農村社會矛盾,關鍵在各級農村基層黨組織。從汕頭的實際情況看,凡是經濟社會發展正常、社會矛盾調處得好的地方,其共同點就是該地方都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黨的先進性體現得鮮明和具體。因此,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要通過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更好地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從而有效化解農村社會矛盾。

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矛盾調處機制。要拓寬民意表達途徑,為農村群眾的利益訴求提供暢通、便利的渠道。從苗頭抓起,把教育疏導工作做在事前,力求把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以政策規定和道德規范為基礎,以調處質量為前提,把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結合起來,依法及時合理地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

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是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的治本之策,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物質基礎。要高度重視農村經濟發展,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現代效益農業,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逐步建立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業的支持政策,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