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任務
時間:2022-12-10 02:41:00
導語: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任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全面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和任務,著重研究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作出了《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全局作出的戰略舉措,標志著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和新境界。
全會全面深刻地分析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和本質屬性,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全會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全會強調,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這些重要論斷,科學而系統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和諧社會、怎樣建設和諧社會的重大問題,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拓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從而豐富和完善了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科學社會主義學說。
全會還闡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即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發展,牢固樹立和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和創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同時要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障和諧。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齊心協力促進社會和諧。這“六個堅持”指明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工作方針、工作動力、工作保證、工作條件、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不僅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行動指南,而且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
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全會要求全黨同志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切實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抓緊抓好。全會提出,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這九個方面的目標和任務,既與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相銜接,又反映了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體現了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既量力而行、又盡力而為的科學態度,描繪出今后十五年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想藍圖和現實道路。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和共同建設。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各種思潮相互激蕩,文化建設任務繁重。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共同理想做支撐,需要和諧文化做保證。全會在總結近年來思想道德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對和諧文化建設作出了戰略部署,并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要求。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加強對社會建設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調查研究,深入研究和宣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指導思想和重大意義,大力倡導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努力培育和諧理念與和諧精神,自覺為三個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貢獻聰明才智,提供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