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
時間:2022-12-10 04:46:00
導語: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橫平豎直的方塊漢字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宮商角徵羽的千古佳音述說著炎黃子孫的劍膽琴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首李太白《靜夜思》不知引來多少華夏游子回望鄉關,報效祖國。一闋《廣陵散》琴曲,一腔《正氣歌》豪情,一段《梁?!穬A訴,一片《離騷》憂思——詩辭歌賦,絲竹管弦,所有這些意味深長的文化符碼,傳遞著一個東方民族的俠骨柔情和勇敢擔當。正是這鐵骨錚錚的方塊漢字,筑起了雄奇天下的精神長城;正是這“巍巍乎高山,蕩蕩兮流水”的鼓聲琴音,在無數江河子嗣的內心引起了巨大的回響和波瀾。
“藍墨水的上游是黃河”——文化作為看不見的精神紐帶,縱橫千里,綿延古今,使中華民族在任何危急關頭都保持著無比的自信和雍容,也使得中華民族在任何困難面前都保有著一顆莊嚴無畏的高貴心靈。
(二)文化產生于人類對周圍世界的體驗、探索和理解之中,它的發展和延續更與人類所處的生存環境、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心理、習俗、信仰和觀念密切相關。文化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結晶,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一切能力以及精神創造物,更是人類文明得以存續、傳播和綿延的動力。從語言萌芽到部落初建,從土地之制到禮樂之興,從刀耕火種到信息革命,人類告別蒙昧落后、走向開化文明的每一個環節,都清晰地鐫刻著文化進步的烙印。
翻開林林總總的世界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自邃古以迄今日,人類社會由蒙昧進而至于開明,其歷史不僅是一部生命繁衍、歲月推移的歷史,不僅是自然改造、財富積累的歷史,更是一部文化進步、文明傳承的歷史。不論是以實物形式存在的長城、特洛伊古城、耶利哥遺址、兵馬俑、納斯卡線條、克諾索斯宮殿、羅塞達石碑,還是口口相傳、手手相授最終形諸文字和形象的戲劇、小說、散文等各種文學藝術表現形式,都在某個特定的角度上揭示了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個積淀層。文化史中的任何一個瑣碎發現、一筆不甚清晰的記載,都有可能重新書寫人類的歷史與未來。一塊遠古的打磨石器、一件來自北美洲的斯堪的納維亞人的手工藝品、一串源自冰川時代的貝殼雕飾、一個在中國內蒙浩瀚山嶺的堅硬石壁上舞蹈的人形石刻……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無疑都具有巨大的文化蘊涵。文化以各種形式被載入文明史冊,成為記錄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肮磐駚砻總€民族都在某些方面優越于其他民族?!闭窃从趯θ祟愇幕巫尾痪氲目疾?,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發出無限感慨。
(三)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奮進的號角。文化在潛移默化中釋放著巨大而無窮的能力。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古希臘哲學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的文藝復興,從先秦諸子的文化典籍到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人民新的革命和建設實踐,文化以其對社會歷史的巨大作用力,貫穿、滲透在社會實踐的每一個具體而細微的環節。文化的力量不僅在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重大社會實踐之中,而且還在更為宏觀的歷史層面上,以其無微不至的滲透力和雄強宏闊的整合力構成人類物質與精神創造的巨大張力。
一部《神曲》敲響了中世紀封建主義的喪鐘,開啟了啟蒙運動的先河;一篇《共產黨宣言》把“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深刻揭示出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人類歷史從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紀元;一本薄薄的《新青年》凝聚起一群熱血青年,開創了中華民族走向民主與科學的新天地;一曲《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激揚的旋律,鼓舞了億萬個不愿做亡國奴的中國人忘我的投入到反侵略戰爭……無數的事實無不充分證明,積極健康的文化能夠拓展視野、開闊心胸、啟迪靈魂,是人類文明生生不息、賡續綿延的強大精神動力。相反,萎靡不振、腐朽墮落的文化無疑也會產生不良導向,對人們形成消極的負面影響?!睹娦颉匪^“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四)當代社會,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而又復雜的變化,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既面臨著良好機遇,又面臨著嚴峻挑戰。盡管國際風云變幻,南北東西矛盾加劇,地區沖突不斷,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已成為時展趨勢,國際間經濟往來更加緊密,文化交流日益廣泛,這為我國科技、教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我國堅持改革、擴大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受了新考驗、取得了新成績、積累了新經驗。我們黨高舉先進文化的旗幟,清除腐朽沒落的舊文化,培育和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一大批具有較高思想藝術質量和學術價值的優秀文化產品不斷問世,積極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蔚然成風,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成為我們黨和人民的精神支柱,這是主流。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隨著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更加劇烈,西強我弱的格局短期內難以改變,敵對勢力不會放棄對我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伴隨著改革深化帶來的經濟、組織、就業和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樣化必然反映到文化領域中來,嚴重影響著不同群體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和文化選擇。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封建殘余沉渣泛起,帶給人們精神生活的負面作用不容低估。告別革命、躲避崇高,顛覆傳統文化、解構經典文獻,用某些舶來的錯誤思想觀念消解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思潮正嚴重侵害著中國文化健康的肌體。我們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增強建設先進文化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及時排除各種錯誤思想文化傾向的干擾,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全力投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五)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努力解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現的精神文化生產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之間的矛盾,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不斷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質,最大限度地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取文化的利益。
黨的十六大在規劃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同時,突出強調了文化建設的極端重要性。第一次在黨的綱領性文件中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確立了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明確了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指明了方向。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做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決策,在制定從現在到2020年和諧社會構建的八大目標中,特別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作為一項重要目標任務提出來,這標明我們黨在新的歷史階段對社會走向的科學把握,體現著新一代黨的領導集體高度的理論成熟和深刻的歷史自覺。
先進文化順應歷史潮流,反映時代精神,代表社會發展方向,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以進步思想為核心的先進文化從來都是引導人類社會前進的偉大旗幟,它的每一次高揚都是對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深刻反映,是對人類正義事業和崇高精神的熱烈張揚,并給思想的解放和歷史的進步開辟道路,有力地推動著人類社會的深刻變革。當前,我們發展先進生產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先進文化、不斷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目的都是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為豐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既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人民群眾文化利益的決定性因素。
(六)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繁榮發展社會主義的文化,要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融入各種形式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思想道德教育內容之中,用馬克思主義牢固占領思想文化陣。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體系。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進一步形成全社會的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要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優先發展科學教育事業,充分發揮教育在發展科技和培養人才方面的基礎性作用,不斷提高經濟社會進步中的科技貢獻率,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良好氛圍。要認真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積極描繪人民奮斗的多姿多彩的圖景,奏響祖國發展的昂揚高亢的樂章,努力用更多富有時代精神和民族氣派的精品力作去贏得群眾、贏得市場,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七)發展先進文化,增進文化力量,是不斷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的內在要求。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滲透的趨勢日益明顯,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這種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國防實力的競爭,而且也包括文化實力和民族精神的競爭。經濟實力的競爭雖然突顯于表面,但從更深的層面上看問題,競爭的實質卻是現代科學文化的競爭。因而,文化的力量不僅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科技文化是現代生產和現代文明的知識基礎,是人類更有效地征服和利用自然力,促進現代化建設和社會全面進步,實現綜合國力提升的智力條件。文化中的意識形態部分決定著整個文化的性質和走向,影響并導引著整個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進程。文化作為民族親和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維系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精神紐帶。它既是一種潛移默化地作用于事物的內在力量,也是提升綜合國力的無形精神動力。國家的發展和強盛,民族的獨立和振興,人民的尊嚴和幸福,都離不開強大的文化支撐。淵源于中華五千年文明、植根于當代偉大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民族身份的象征,是廣泛全國各族人民乃至全球華人世界的旗幟,是激勵各族人民建設偉大祖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支柱。古人云:“亡人之國先去其史”。如果失去了作為民族心史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靈魂支撐,不能在強手如林的現代世界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文化優勢,就會在國際間的各種交往中處于被動守勢,就無法捍衛國家的戰略利益,因而,也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八)發展先進文化,增進文化力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實踐呼喚。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基礎的發展起著自覺的能動作用。文化的力量體現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積累、文化潛力、文化創造力和文化發展水平,能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精神鼓舞和智力支持。
在現代社會,文化通過人的文化素質、科技知識水平和勞動工具的科技水平、管理的系統水平,在作為生產力要素的人和工具上表現出來。文化不僅可以構成經濟活動的價值底蘊,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影響著社會發展,而且還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影響,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其商品生產和國際化的市場營銷來實現的。商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其生產和銷售方式所附加的意識形態內蘊,都更隱蔽地傳達著文化的訊息和符號,鋪天蓋地的日本家電產品,充耳塞目的美國好萊塢影視作品,都是文化通過商業進行傳播的有效手段。我們要高度重視文化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價值依托和強大精神動力作用,一方面,要加大生產中包括科技、知識、技能和信息在內的文化因素的介入,促進技術進步和生產率提高;另一方面,要依托文化營造的特定生產環境和運作方式,為經濟科技創新提供堅實的文化貯備。同時提高我國物質產品經過文化賦值在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九)發展先進文化,增進文化力量,是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必然選擇。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而文化則是民族精神的靈魂,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中華民族的頑強生命力,植根于幾千年延續發展的中華文化。正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凝結成的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健康進步、昂揚向上的文化品質在振奮民族精神、堅定民族氣節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1840年第一位奮起抵抗外侮的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到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喊出“振興中華”的響亮口號;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高高舉起的民主與科學旗幟,到以、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斗爭;從抗日戰爭救亡圖存的浴血抵抗,到排山倒海式的解放戰爭;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方針,到抗洪救災和抗擊非典斗爭中形成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團結互助、和衷共濟,迎難而上、敢于勝利的偉大精神……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都在其中產生并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同志深刻指出:“這個民族精神,積千年之精華,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華民族生命機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發展中,歷經磨難而信念愈堅,飽嘗艱辛而斗志更強”。
世界上每個成熟的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態和文化個性,而這種特有的文化就成為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只有堅持弘揚和培育偉大的民族精神,才能把億萬人民緊緊吸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偉大旗幟下,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使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狀態,成為推動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十)發展先進文化,增進文化力量,有利于在更深刻層面和更廣泛的范圍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和諧的文化氛圍。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無數的炎黃子孫找到了溫暖而永恒的精神家園;良好的文化氛圍不僅影響規范著社會的運行機制,而且還直接影響作用著廣大民眾的社會心理。社會心理是歷史發展最敏感的感應器和風向標,是歷史進程的推動力,是大風大浪的蓄水池,又是一切社會變革的歸宿地。“民心所向,關乎安危,系焉大矣,不可不察。”而文化氛圍則最直接地影響著這“蓄水池”和“感應器”,以潤物細無聲的巨大力量,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時代的風尚和精神的生態。
在復雜的社會結構中,文化以其對社會心理的直接、有效的影響力而成為“杠桿”和推動力。對變動不居的社會大眾心理,積淤者疏浚,低淺者提升,正氣者高揚,歪邪者貶抑。建設和諧文化,對于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育文明道德風尚,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氛圍,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只要企業、社區、家庭,層層結構分明;電視、報紙、網絡,條條渠道暢通;流水代謝,戶樞常新,一種健康、向上、清新、俊爽的文化氛圍就會對社會發展和穩定發揮有力的保障作用。文化對社會心理的有效調節還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讓某些不良傾向在風起于青萍之末時得以轉移或消失,從而極大地提高整個社會肌體的“免疫”功能,使社會免于陷入四處“救急”的被動狀態。我們只要在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弘揚正氣、美化心靈,團結鼓勁、堅定信心方面多做工作,就能在全社會營造一種昂揚向上、團結奮進、開拓創新的良好氛圍,有力地促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穩定。
(十一)發展先進文化,增進文化力量,可以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在繼承借鑒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一種缺乏創新意識的文化,不可能代表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在繼承和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遺產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才能保持中國特色;只有借鑒外來優秀文化成果,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保持先進文化的旺盛活力。
在當代社會,各種思想文化總是相互沖擊、交匯、融合的趨勢愈顯突出。這些思想文化,有歷史的、有現實的,有外來的、有本土的,有進步的、有落后的,有積極的、有頹廢的;各種樣式的文化之間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爭,有滲透又有抵御,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織、相互激蕩之勢。面對這種復雜的文化格局,社會主義文化不前進就意味著落伍,不發展就意味著倒退。而面對全球文化的相互激蕩,在激烈的世界文化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惟一的出路就是創新。只有清醒、準確、有效的應對,永遠保持文化創新的銳氣,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才能譜寫新時代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新篇章。
創新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現化建設實踐,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前沿,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從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縱向與橫向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不斷增強對各種腐朽文化的抵御能力,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力爭讓我們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且富有時代特色的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新文化,為世界文明做出更加卓越的貢獻。
(十二)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我們正從事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發展和孕育與這個偉大事業相稱的先進文化,是時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呼喚,是歷史賦予當代共產黨人的神圣使命?,F階段,人民群眾從事改革發展、創造和諧社會的生動實踐需要文化藝術去謳歌,現實人際關系的協調、大眾思想情感的舒暢與社會和諧的氛圍需要文藝去營造,人民群眾文化消費的多樣和審美情趣的差異需要文化去滿足,所有這一切無不清晰地表明:文化呈現自身力量的空間和潛力十分巨大。
因而,文化建設作為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體人民的參與和努力,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我們要從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社會主義中國長治久安的高度關注文化事業,進一步發揮文化在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我們背倚的是五千年的厚重歷史,過往先賢為我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過去,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作指針,有建黨八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火熱的生活實踐和豐富的文化積累相依托,我們能夠而且應該在新的高度、新的時代為中華民族續寫新篇。
五千年積淀的文化傳統將給我們以充分的自信,新時代的續寫篇章將使文化產生更大的力量。我們深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民族的精神和身份的重要指認標記,必將成為當代中國人民秉持的有悠久文化傳統滋潤的“文化名片”,成為人類社會長河中的一道永遠亮麗、優雅、雍容、自信的風景。
精品范文
1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