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的網絡支持系統
時間:2022-12-10 04:46:00
導語:構建和諧社會的網絡支持系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目前的現代化進程呈現為一個多層面、多樣化的社會變遷過程,伴隨著舊體制的日漸消解,逐漸發育和發展著新的市場經濟領域,以及更為廣泛復雜的社會生活領域。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從社會領域自身的結構特征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來具體切實地把握對“和諧社會”的基本理解
●從學理的分析來說,“社會資本”的概念,是指社會領域各種要素中最根本的一組要素構成的凝聚體,即依賴于行動者可以有效動員的關系網絡及其積累形成的互惠、信任、規范等等社會資源,它們體現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組織之間的各類關系結構之中。一個成熟的社會必然擁有豐厚的社會資本,一個健全的社會必然造就出有利于每一個人自由而充分地發展自己本質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網絡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社會網絡結構和社會支持系統在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任務中的基礎性意義。與傳統“單位”化組織封閉性、等級化的科層制不同,社會網絡結構具有橫向聯系和平等交流的顯著特性,它能夠極大地拓展社會成員與他人的廣泛交流和溝通,能夠使社會成員擁有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的自主權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新世紀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目前的現代化進程呈現為一個多層面、多樣化的社會變遷過程,伴隨著舊體制的日漸消解,逐漸發育和發展著新的市場經濟領域,以及更為廣泛復雜的社會生活領域。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從社會領域自身的結構特征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來具體切實地把握對“和諧社會”的基本理解。
在多年來開展的社區調查和研究中,我一直比較關注那些基本處于自發狀態的社區文藝、娛樂、健身等活動群體,這類群體活動一般以共同的興趣和需求為基礎,有很強的自主活動能力和較高的參與認同程度。記得有這樣一個非常經典的場景:在街角的小區公共綠地旁,約有40多位居民興致勃勃地跳著健身舞。特別有意思的是,在這個活動群體的最外圍,往往有幾個人看似像旁觀者,他們悄悄地學著做一些幅度極小的舞姿動作。這些人可能是新來的陌生的居民,不過我相信,在十天半月之后,她們便能融入這個群體。我想,正是這樣一個特殊的開放空間和活動形式,沒有準入門檻,沒有參與儀式,在非常自然和毫無壓力的過程中,使一位離開單位組織的退休孤獨老人融入了社群活動,重新走進了社會。在深入的訪談中我還了解到,他們不僅通過這個群體學習跳舞,更重要的是使陌生的鄰居建立起親密的伙伴關系。某個成員生病了,最先得到關心并提供幫助的是這些伙伴。某個成員發生心理挫折、情緒波動,又是同伴們給予情感的慰藉。這些伙伴之間順利重建了一個社會支持關系網絡,或者說,她們正在創造和積累現代社會十分重要的“社會資本”。
從學理的分析來說,“社會資本”的概念,是指社會領域各種要素中最根本的一組要素構成的凝聚體,即依賴于行動者可以有效動員的關系網絡及其積累形成的互惠、信任、規范等等社會資源,它們體現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組織之間的各類關系結構之中。一個成熟的社會必然擁有豐厚的社會資本,一個健全的社會必然造就出有利于每一個人自由而充分地發展自己本質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網絡,一個和諧的社會必然培育和建構以人為主體的社會支持系統、結構性的社會功能組織,以及充滿活力、自主創新、合作協調的社會運行機制。
從中國十多年來快速發展的歷程中可以看到,在持續高速經濟增長中,人們獲得了日益雄厚的“貨幣資本”,并利用它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相對上述資本的增長,“社會資本”的積累并不容樂觀:由于單位制的變遷、城市建設中原有社區被破壞等因素,在相對發達的城市社會,社會信任關系反而有所下降,社會共識基礎往往受到削弱,市民的社會活動網絡也需要重新調整。因此,當前中國真正稀缺的是互惠、信任、規范、社會網絡等要素構成的社會資本,真正缺乏的是有效積聚、重組和再造社會資本的方式和途徑。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社會資本的積累是大有可為的。比如,通過不斷發掘富有時代精神和社會價值的活動主題,動員和發展彈性、靈活的志愿組織和行動網絡,我們就能逐步構建起各類現代意義上的“社會資本”。多種社會資本的有效積累最終將使每個社會成員從中獲益,滿足他們多樣化的社會需求;而在受益者有意識地不斷鞏固社會集體生活的過程中,整體社會也將獲得內源性發展的持久動力。
如果說社會資本是構建社會支持系統的基本要素,那么要確立健全的社會支持系統,還必須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完善它的結構與功能。
從宏觀社會層面分析,均衡的政府、市場、社會互動格局構成了社會支持系統的宏觀結構。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滿足政治、經濟、社會等各類需求,政府、市場、社會這三大領域的存在為此提供了結構性基礎。政府組織、市場組織和社會組織具體發揮著滿足個體基本需求的功能。政治組織、市場組織的作用,已眾所周知。而相對寬泛的社會領域及其組織,同樣構成了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基礎,它不僅通過提供各類社會服務,幫助社會個體實現互動、互助和互惠,而且也是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教育開展的基本場所。同時社會領域的存在和社會組織的繁榮也使社會整合、社會信任、社會公平的實現成為了可能。
從微觀社會層面分析,積極的組織化的個體參與和互動構成了社會支持系統的微觀結構。在計劃經濟時代,單位體制壓縮了人們所有的社會參與和社會關系。今天,單位組織之外的社會空間正在不斷擴展,人們通過參加球迷俱樂部、業主委員會、消費團購網絡等獲得了新的社會角色,發展新的社會關系。尤其是隨著社區建設、居民自治的發展,人們在基層社會的參與和互動不斷增強。我們在社區活動中已經能夠看到豐富多彩的合唱隊、拳操隊、書畫和戲曲協會等大量新興的旨趣性、公益性、互益性、自治性組織,人們自愿結合,自主參與,并逐漸形成了相對固定的互動方式。人們在社區中重建的人際關系是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完備的社會支持系統還應當包括各類成熟的社團組織。眾多專業化、社會化、志愿性、功能性的社團組織不僅能夠跨越社會支持系統的宏觀——微觀結構,并且能夠形成一個獨立運作的社會工作領域,為社會發展提供專業化的支持。與其他各類社會組織相比較,專業化社團組織的組織發育較為完備,它們的組織性質與目標是專門化的,組織活動擁有一定的資源和制度作為保證,組織成員也相對固定并且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素養。這些專業化社會組織及其網絡功能將有利于政府職能轉變的推進,有利于降低社會管理和服務成本,有利于滿足日益豐富和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并將成為一個國際化都市的現代性標識,成為全面推進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社會網絡結構和社會支持系統在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任務中的基礎性意義。與傳統“單位”化組織封閉性、等級化的科層制不同,社會網絡結構具有橫向聯系和平等交流的顯著特性,它能夠極大地拓展社會成員與他人的廣泛交流和溝通,能夠使社會成員擁有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的自主權,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因此,當前迫切需要確立以社會發展為本位的理念,確立社會結構和社會領域的主體地位,切實地構建以人為主體的平等、互助、協調、合作的社會支持系統和網絡結構,這是實現和諧社會這一人類美好理想的本質要求和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