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國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別樣思行
時間:2022-12-10 04:50:00
導語:異國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別樣思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和諧社會,追求人與自然、道德與法制、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所關注的重要課題。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在于以人為本,激發人們對建設和諧社會的認識和自覺性,從道德、法制、文化等方面,以利于社會和諧發展的思維指導行為,使人人都成為和諧社會構建的參與者和熱心人。最近,筆者對歐美一些國家進行考察與研究,從中感悟到異國他鄉的人們有著許多關愛社會、重視自身的義務與權利等別樣思維和做法,推動著經濟和社會進步與和諧發展。
關愛社會就是關愛自己
在美國社會中有許多富人形成這樣的思維,認為要實現自己利益最大化,僅有自利是不夠的,還必須利他,通俗地說,就是關愛社會就是關愛自己。
美國CNN的大股東泰德•特納就直言不諱地說:“我發現,我越是做好事,錢就進來得越快?!彼敲绹栀浘揞~資金給社會的第一人,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他就向聯合國捐出10億美元、相當于其當時個人資產1/3的資金,指定由聯合國用于處理人口控制及傳染病防治等事務。然而,社會對特納的捐款行為并不認為是動機不純,反面對其產生了好感,認為他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對他的企業倍加衷情,使其財富直線增長。到了本世紀初,特納的個人凈資產已高達近100億美元,是當年捐款時的3倍多。比爾•蓋茨雖然沒有說對社會捐贈與個人賺錢有什么關系,但其對社會的捐款與公司快速發展成正比例上升。僅從2000年~2004年間,蓋茨和他的夫人就向社會累計捐贈100.85億美元,而同時微軟公司也成長為超大型跨國公司,很多的人就是喜愛用蓋茨的產品。
傳統的經濟學認為,人都是自利的,從事任何經濟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然而,現代經濟學認為這一理論已經過時。人們要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必須兼顧社會公平與和諧發展。否則,最終將什么利益也不能實現。就像100元錢給兩個人,如果其中一人提出自己留下99元給對方1元的分配方案,對方因覺得分配不公平,寧愿一分錢不要,也不讓對方得到99元的道理一樣。在現代社會中,一些熱衷于向社會慈善機構等捐贈的人們,其別樣的思維還在于他們認為,無條件地關愛社會和關愛別人,最終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利益增長,是一個長效的利益形成過程。
不過,這并不是每個人所共識的。為了幫助一些人懂得這一道理,在歐美國家出現了一些熱衷于自發地向人們灌輸關愛社會就是關愛自己的思想的社會組織和個人。紐約一家非營利團體All.Stars.Project.Inc運用劇場等多種場所,開展投資慈善宣傳活動,他們邀請新富們參觀劇場、與受訓兒童一起參加研習所的教育等。洛克菲勒基金會每四周舉辦一期慈善投資研習營活動,引導新富們如何從慈善捐獻中得到最大的減稅等社會回報。他們認為關愛社會等公益事業與慈善捐贈等,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投資”,能夠得到品牌信譽、個人社會形象、企業市場競爭力等其它方式投資難以達到的長期而豐厚的回報。
關愛社會就是關愛自己應當成為人類的共同追求,每個人都應有對社會和別人的愛心。無怪乎一位朋友說過,當你自信的時候,把自信傳給你身邊的人;當你幸福的時候,留些幸福給曾經幫助過你的人;當你快樂的時候,分些快樂給默默關注你的人;當你成功的時候,給正在苦苦奮斗的人一些激勵;當你得意的時候,勻些得意給人生失意的人一些安慰。這些對他人的關愛和付出等人生積極的精神和物質元素,不會因為給予而減少財富,反而會在給予中不斷增殖,是一種播下幸福的加法。
不讓義務與權利遠離而去
前不久,我的一位旅美朋友回國時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他的鄰居大衛住在紐約第十街區的公寓里,是個黑人小伙子,全家僅有他自己一個人工作,需要養活父母、妻子和兒子等一家人。按照美國法律規定,他這五口之家的年收入在30,000美元以下,屬于貧困家庭,在享受紐約市政府的“低保標準”之內,每月能從政府部門領到一定數額的社會福利補助金,過著貧困而安定的生活。
可是,大衛對于領取政府“低保補助”耿耿于懷,每到當月領取社會福利的日子,都發誓再也不想要政府的補助了。后來,朋友在與他交談中才得知個中原因。他說:“領取社會福利資金,就是用了納稅人的錢,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和有能力自己生活的人,就有取消社會福利對自己救助的義務,這樣就能為政府節約開支,把政府的錢用到更需要的社會事業上去。”沒過多久,大衛就為自己的妻子找到了一份在超市的工作,自己又找了一份兼職工作。這樣,大衛一家人十分忙碌,其家庭收入雖超過了“低保標準”很少,但已不再享受政府補助。對于其他人來說,這好像是得不償失的事,但大衛卻對此十分開心和滿意。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盡到了不要社會福利救助的責任和義務。
朋友告訴我,就是這個大衛,不僅對自己的義務較真,對自己應享有的公民權利同樣較真。去年新年的時候,大衛十分氣憤。他突然問我的朋友:“你收到市政廳的禮物了沒有?”朋友有些摸不著頭腦。大衛解釋說,就是一本臺歷。其實,這個小禮物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大衛堅持認為,這是自己應該得到的權利,自己是納稅人,就沒有理由不要應該屬于自己的東西。并對我的朋友說:“如果小的權利你都不去維護,那么大的權利就會逐漸地失去?!痹诖笮l的堅持下,第二天,他們到市政廳說明了來意后,工作人員馬上道歉,并將臺歷精美包裝好后交到了他們手中。
原來,在這份臺歷上印有紐約市上一年的政府行為總匯,包括財政稅收、支出與重點市政建設工程等情況,還有政府各服務部門的監督電話號碼等信息。在美國,許多人認為,義務是自己應該爭取的,哪怕是有害于自己的義務;權利同樣是自己應該爭取的,哪怕是一丁點兒的權利。否則,義務與權利都將遠離你而去。正是因為在美國有眾多大衛這樣的對“義務和權利”都很較真的公民,政府才變得更加“透明”。
一個社會的和諧與發展,需要每個公民的自立、創業與民主參與精神,需要政府及部門的“陽光行政”和提供優良服務。民眾與當政者的互動,方能共同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
獨到的惠及他人服務構思
筆者在西歐洲考察期間,遇到幾件小事,窺見到他國對公益服務的獨特構思與人們行為舉止的文明程度。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我們下榻的旅館中,同行的一位朋友想將幾張明信片放進郵箱時,卻被服務員攔住。她告訴我們:“要想郵件更快些寄到中國的話,你們可以將郵件放到外面的郵箱里。”我們便問服務員小姐:“離這里最近的郵箱有多遠?”她回答說:“郵箱在不停地來來去去呀!到公共汽車站那里一問你們就知道了?!蔽覀兊铰灭^門前的公共汽車站,看到每輛公交車的后面都掛有一個郵政信箱。原來,這些流動信箱等到公交汽車到達終點站時,都有郵政局的專門人員在那里守候,他們隨時將流動郵箱中的信件取走,因此郵件的傳遞速度比固定郵箱更快、更方便群眾了。
在一般城市中,人們都會被難以找到公共廁所而抱怨。然而,走在阿姆斯特丹的大街小巷中,你就可以發現有許多“導廁指示牌”,上面寫有“WC———300m”、“100m”、“50m”、“20m”等字樣。這樣的設計提示構思,不僅使人感到在阿姆斯特丹這座城市中,人們去公廁很方便,還給人以公廁很多的感覺。其實,全城的公廁也就不足10處,只是通過獨特的構想創新,把服務提高到了一個細微的全新層次。
在巴黎乘坐地鐵是很方便的,然而,細心觀察卻發現在設計與人的行為上有著許多值得提倡的地方。巴黎的地鐵站設計有諸多利于節約資源與保證安全的細小之處。在一般平整地鐵入口,設計增加了多級臺階,有效防止雨水的倒流和行人滑倒;在出口處增設了彎道和自動關回的彈簧門,目的是減少地鐵內氣流外溢,節約了空調成本;在離站臺邊50公分處地板上增設黑色大理石裝飾線,以提醒乘客止步安全。而在我們的一些地鐵站內卻忽略了這些“小設計”,北京、廣州曾出現乘客掉下地鐵站的危險事件。
巴黎地鐵的進站口無人檢票和看守,乘客們都能自覺憑票通過電子站門,沒有發現有人翻越輕易就能過的擋護平臺現象。在通過地鐵口的彈簧門時,因人通過后彈簧門會自動彈回來,對此法國人在通過時都很小心。他們在通過彈簧門時,都回頭看看是否后面有跟進的人,一般都等到后面的人接住后才松手。我們同行的人中有人沒有注意這個細節,在通過時未觀察后面的行人情況,差點使門彈回時打到后面人的臉上。法國人見到后,用以困惑不解的目光注視良久,心里大概會說:“怎么會這樣不顧他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