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動力
時間:2022-12-10 05:07:00
導語:和諧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動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
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古老而又全新的命題
所謂和諧,是指事物間(包括精神的東西)配合得適當、協調。就人類社會而言,和諧包括人的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關系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的協調有序發展,達到一種相互依存、互為因果、共生共榮的境界。
我國先哲們十分注重社會和諧。為了社會的和諧,儒家在義與利的關系上,強調重義亦重利,主張義利的有機統一,反對“見利忘義”。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強調用與養的統一,等等。一系列規范性的要求,從人的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上提出了許多符合客觀規律,時至今日仍有價值觀點和行為準則。
當然,今天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傳統的封建儒家所倡導的和諧,在其內涵及其價值追求上有著本質的不同,儒家追求的和諧,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而我們追求的和諧,其本質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正如總書記指出的那樣,是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和諧社會發揮著維護社會穩定的積極作用
任何社會都需要和諧,所謂太平盛世就是和諧社會的一種良好狀態??v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看,各種社會形態都把促進社會和諧,保持社會穩定作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重要手段。但任何私有制社會形態,其促進社會和諧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與我們黨今天所倡導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本質區別。
社會發展無止境,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也就無止境。我們所要構建的是由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是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進和諧社會。因此,她所倡導的和諧既是手段,更是目的,具有無與倫比的感召力和向心力。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法途徑
必須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經濟發展和物質條件作保證。鄧小平同志早就說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和諧社會,是全面小康基礎上的和諧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和諧社會。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的。它需要我們既遵循市場競爭的一般規律,允許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先富起來,同時,又必須兼顧公平,通過政府調節使社會群體中弱者得到照顧。我們既不能因兼顧公平而不重效率,又不能因重效率而放棄公平,而應該是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結合。這樣我們才能既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又能讓絕大多數人民群眾享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改革與發展的全部目的之所在。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把人民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人民群眾的愿望作為第一追求,把人民群眾的期盼作為第一要求,把解決人民群眾的困難作為第一目標,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辦群眾之所需,使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懷,從而增強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促進社會和諧,形成共同理想,并為之而奮斗。
必須堅持以德治國。思想道德是社會和諧的內在規定性,它對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思想行為具有無形的約束力。構建和諧社會,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按照“八榮八恥”的要求,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強化思想道德素養,形成共同的理想和價值觀。我們不難想象,一個缺乏道德標準和道德約束力的社會一定是一盤散沙,一定是不和諧的社會。
必須堅持依法治國。民主與法制是社會和諧的外在規定性,它對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思想行為具有約束力。在民主方面,必須建立暢通、公正、規范的社會利益表達機制,保證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訴求能夠及時、有序、充分地得到表達。在法制方面,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用以規范人們的行為。從目前情況看,我們在民主建設上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法制建設上也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就需要我們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設,通過民主法制的不斷完善,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形成一種既有民主意愿的充分表達,又自覺用法律規范每個人行動的生動和諧的局面。
必須堅持人與社會和諧發展。人類的生存依賴于自然,人類的進步需要改造自然,自然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一切基本的物質條件,可以說自然是人類的衣食父母,然而自然對人類活動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自然生態的恢復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過度開發利用,人類必將遭到來自自然的懲罰。正因如此,我們必須百倍珍惜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盡力給自然以休養生息、恢復生氣的時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