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建設的理論創新
時間:2022-12-10 05:12:00
導語:和諧社會建設的理論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綱領性文件?!稕Q定》繼承、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許多方面實現了和諧社會建設的理論創新。
明確了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稕Q定》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深刻總結國際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和實踐成果的前提下,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蓖驹谛碌臍v史條件下,進一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他說“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薄稕Q定》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概括的理論創新。
指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五個著力點?!稕Q定》提出,必須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這是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著力點的新認識。2004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同志就提出構建和諧社會要緊緊抓住四個著力點,“十一五”規劃再次強調了這四個著力點,即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理順分配關系、發展社會事業?!稕Q定》提出了五個著力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稕Q定》的第三至第七部分,對于如何落實這五個著力點,分別做出了具體部署。
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大總體要求?!稕Q定》明確提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一個嶄新的概括。此前,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曾指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個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現在,《決定》把這六個基本特征概括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體現了我們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的六個原則?!稕Q定》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的原則。即: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這六項原則,涵蓋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工作方針、工作動力、工作保證、工作條件、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牢牢把握好這些原則,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就不會走偏方向。
系統地提出關于社會發展目標體系。《決定》明確提出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任務。包括民主法制、協調發展、收入分配、公共服務、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社會管理、創造活力、生態環境等9個方面。這是在黨的重要文獻中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提出關于社會發展的目標體系,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一是這個目標體系是針對當前全黨全國人民反映的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的。二是這個目標體系是全面小康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按照實現全面小康的要求制定的,是在社會發展方面達到全面小康的具體目標。三是這個目標體系有許多方面是新提出來的,有些目標比十六大報告和十六屆五中全會關于“十一五”規劃建議提得更加具體。
提出通過制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決定》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提出要在民主、法律、司法、財政、分配和社會保障六個方面建立起相應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權益。關于公平與效率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們黨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第一次分配要注重效率,第二次分配要注重公平;十六屆五中全會則根據社會發展的現實提出“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決定》強調要通過加強制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表明我們黨大大深化了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認識,也表明我們黨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納入了制度設計和政策制定中。
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稕Q定》在總結近年來思想道德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觀點,表明將把和諧文化建設不斷推向新的高度。建設和諧文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稕Q定》著眼于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相和諧,對和諧文化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和諧文化建設做出了一系列全面、具體的部署。
提出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稕Q定》在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的基礎上,明確了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責,強調要發揮社區和各類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為適應我國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新變化,《決定》提出,要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解決利益矛盾,自覺維護安定團結。”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也強調,要“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暢通訴求渠道,完善社會利益協調和社會糾紛調處機制?!笔鶎昧腥珪闹腥珪臀逯腥珪木裣嘁恢拢诮⑿滦蜕鐣芾眢w制和利益協調機制上更為具體且富有新意。
提出“五大和諧”。充滿活力、團結和睦,這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鞏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在黨的正式文獻中,這是第一次提出“五大和諧”,令人備感振奮。
強調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稕Q定》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要求各級黨委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擴大黨內民主,增強黨的團結統一,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耙渣h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這在黨的中央全會文獻中是第一次提出,是在新世紀新階段對同志《論十大關系》中關于黨內和黨外關系論述的繼承與創新。
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稕Q定》指出,和諧凝聚力量,和諧成就偉業,號召全黨同志要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銳意進取,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把和諧與富強、民主、文明相并列,是從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建設部署發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建設部署的必然結果,是對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重大發展。黨的基本路線,一直堅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決定》根據我國社會出現的新情況,增加了“和諧”這一戰略目標,既順應人民的愿望,又體現了我們黨隨實踐發展勇于理論創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