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理念
時間:2022-12-10 06:04:00
導語: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理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和諧社會的提出符合人民愿望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之下,不乏對和諧社會的憧憬。早在西周時期,周太史史伯就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更是經常運用“和”的概念來闡發他們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理念?!昂汀钡乃枷胱鳛橹腥A民族普遍具有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蘊涵著和以處眾、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哲學思想和理念。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強調“天人調諧”;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要求“和睦相處”;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崇尚“合群濟眾”;在各種文明的關系上,主張“善解能容”。但“和”不是絕對的同一,而是“和而不同”。古代文化和哲學思想中的“和諧”觀念在一定意義上是對古代社會原始和諧狀態的反映,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現實的進步意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吸收和借鑒。
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則是人類迄今最理想的和諧社會境界。馬克思認為,“人不是在某一規定性上再生產自己,而是生產出他的全面性”,并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作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978年改革開放以后,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鄧小平同志及時總結了“”的嚴重教訓,并針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問題,提出了安定團結的問題,認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2005年2月19日,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對“什么是和諧社會,怎樣構建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作了精辟的論述,明確提出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構建和諧社會的提出順應時代要求,符合我國國情和人民愿望。當今的時代和平與發展仍是世界的主題,但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曲折發展使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而我國雖然人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但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社會關系、國際環境方面都面臨著挑戰和諸多不和諧因素。生產力和科技、教育還比較落后,實現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改變,人口多帶來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明顯;經濟體制正在完善,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失業率上升,就業局面依然面臨長期困難;貧富差距依然較大,社會保障有待健全。如果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不僅已經達到的改革開放成果難以鞏固,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很難實現,甚至引起社會的動蕩不安。
構建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體現人文關懷
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講話,對切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提出了要重點做好十個方面的工作,讓人民實實在在地了解什么是和諧社會。分析了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的目標。
首先,和諧社會的全面發展目標。我們黨在追求社會發展目標時有一條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的軌跡。經濟是基礎,經濟發展了,才能為和諧社會奠定強大的物質基礎,人民群眾才能安居樂業。但是,一個社會健康的發展,絕不只是經濟的發展,應該是包括經濟和社會在內、以人為中心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些政治、文化目標的提出,正是順應了時展的要求,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重視、關心人的發展,尤其是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中十分注重對困難群眾的關心和愛護。
其次,和諧社會的人民利益的目標。我們現在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低水平、不全面、發展不平衡必然存在。目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當于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大約3倍;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3,相當于中部發達地區的40%。這些數據表明,城鄉、地區和不同人群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是不小的,如果不重視這些問題的存在,將極大地阻礙現代化的基本實現,離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也會越來越遠,這顯然不符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所以,和諧社會目標中著重提出這是“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和諧社會,并且要逐步扭轉差別擴大的趨勢。
再次,和諧社會的永續發展目標。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注重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不斷增強,倡導生態文明。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發展目標,既要重視滿足當代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同時也要為子孫后代造福,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謀求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積極促進社會公正、安全、文明、健康發展,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措施保障人民利益
和諧社會的實現絕不會停留在口號或簡單的目標中,必須有周密的部署和踏實的努力。
必須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人民是時代的主人,我們必須依靠人民來完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任務。依靠人民群眾就要采取各種方法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繼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利益;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開辦事制度,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等等。這些措施的著力推行,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到自己是時代的主人,不僅有利于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而且對于人的自身的發展和完善也能起到促進作用。
必須保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諧社會和安居樂業的狀態密切聯系,“安居樂業”不僅和富裕相聯系,而且和安全密切聯系。在工業化與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在經濟生活中面臨的各種風險會明顯加大。一方面,由于社會的各種資源成本上升,天災、疾病等自然屬性的風險單靠個人的力量已經無法承受;另一方面,失業、養老等社會屬性的風險也需要依靠社會化的方式才能抵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來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也是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體現。此外,和諧社會尤其注意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對于農民、下崗工人、殘疾人等低收入者,都提出了相應的措施提高收入、擴大就業。十六大報告中還第一次提出了一個“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發展目標,而且明確提出“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護”,提出“不能簡單地把有沒有財產、有多少財產當作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和落后的標準”,提出要“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這些重要認識,并非僅僅是要證明一個少數群體利益的合理性,而是要證明社會絕大多數成員利益的合理性,從政策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
必須完善民意表達機制,保障公民的政治權利。民意充分和自由的表達是現代憲政國家所明確的公民基本權利之一。在中國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中,讓民意表達更加順暢,有助于建設發達和高效的政治文明。首先,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制度上形成尊重民意、民意至上的表達渠道。一是要盡快修改和制定選舉法、代表法、組織法、監督法和全國人大議事規則等法律,擴大人大代表的直選范圍,保障流動人口的選舉權。二是要實現人大代表的職業化,減少人大代表數量,增加人大代表中普通代表的數量,提高代表素質;暢通人大代表的進出口渠道,制定人大代表辭職制度。三是加強人大代表與選民之間的良性互動,確立人大代表對選區選民的責任機制,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其次,必須在政府和群眾之間建立各種“利益溝通”的法律機制?!爸挥型ㄟ^各種形式的溝通機制,政府與群眾間才能取得協調一致、彼此信任,從而增進相互間的尊重與合作,避免相互間的誤會和磨擦”。
總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論是從其提出奮斗目標及其具體的部署,都體現了我們黨以民為本,時時處處為民著想的一貫作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只要我們以民為本,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黨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就一定能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