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要求的思維創新
時間:2022-12-11 05:22:00
導語:構建和諧社會要求的思維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條件下,使社會系統的各部分、各要素,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始終處于共存、有序、協調的狀態,其功能得到最大優化的社會。構建這樣的社會,必須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創新思維方法,尤其是要創新領導思維方法。
倡導和運用互利多贏的競爭型思維。物與物之間沒有競爭,就是“一潭死水”。人與人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沒有競爭,社會就沒有生機與活力,就沒有發展的壓力和動力。因此,競爭是自然界和社會生存與發展的一般規律。由于競爭的普遍存在,不和諧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它是引起不和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能由此而肯定不和諧的絕對性和合理性,也不能由此而否定競爭的客觀性和必要性。在好的制度和機制下,競爭的作用和一般結果是優勝劣汰。在和平建設時期,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遵循事物不平衡發展規律,鼓勵和支持競爭,目的在于刺激發展,實現“水漲船高”,但不等于要你死我活,競爭要講互利互惠,盡可能求得雙贏或多贏。過去,我們有一種片面的思維定式,就是“非此即彼”、“我贏你必輸、你贏我必輸”、“只有你死才能我活”、“不贏便是輸”。這在過去階級對抗非常尖銳、兵刀相見的雙方來說不可避免,但物轉星移到今天,這種思維定式就不合時宜了。隨著共產黨由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擴大和加深,國內各社會階層、世界各國和民族有著越來越多的共同利益,面臨著越來越多需要解決的共同問題,“地球村”人越來越需要協同行動、互利共贏;需要在對內對外各種交往、貿易和競爭中,貫徹互利互惠的原則,體現公平與誠信,盡可能做到既利己又利人、利己不損人,不做損人不利己、損人又損己之事,力求和諧發展。
倡導和運用著眼整個宇宙的開放型思維。構建和諧社會,不單純是要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還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重要物質基礎,人與自然的關系若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到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過去,我們思考一些長遠的、重大的問題,總是強調要“著眼全球”,這當然是對的,現在仍應提倡這樣的開放型思維,但實際上不夠了。因為在高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各國的視野既覆蓋著繁榮的地球,又超出了擁擠的地球。人類居住的地球是有限的,而宇宙是無限的。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國家依靠科技的進步,正在發展航天航空事業,向藍天、月球和其他星球尋找信息、通道和資源。維護領土、領海、領空的安全已經不是原來的涵義,發展各國間的技術合作已不局限于原有的領域,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和任務。因此,在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各項工作,不斷推進中國“四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過程中,領導者尤其是高層領導者在運籌全局、規劃未來時,要著眼于全球和整個宇宙,選擇和運用科學保護、和諧利用人類發展空間的開放型思維。只有這樣,才能以更寬的視野和更高的境界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倡導和運用異同共求的雙向型思維。為了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過去我們比較注重求同思維,把握不同對象的共性和相融點。求同思維的最大特點是強調和肯定事物的共性,習慣于遵循常規,按照已有的觀念和原則運作。它的優點是能夠強化已有的認識成果,減少認識成果運用于領導實踐的中間環節。但它也容易使人思路閉塞,思維僵化,坐失良機,難以做到開拓創新,因此,高明的領導者應該揚棄和超越求同思維,更多地運用求異思維。所謂求異思維,就是善于從常規求同思維的相反方向去研究和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也稱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的特點,就是不囿于現有結論,不迷信教條和屈從于任何權威,它從對人們通常認為完美無缺或不存疑義的現有結論的反面加以思考和分析、審查,并從中找出缺陷與不足,從而向傳統思維觀念提出挑戰。這種思維方式不迷信權威,不受任何先驗模式的束縛,勇于突破一般性思維的常規范例,以求得獨到、開拓、創新的結果,因而具有明顯的否定性、多維性和開創性。由于與求同思維相比,有不同的認識意向、認識角度和認識方式,領導者在認識事物、制定戰略的過程中,如果善于運用求異思維,就有可能產生認識上的突破和飛躍,從而大大增強領導的能動性?,F在有一種誤解,好像構建和諧社會就是“求同”,不求同就實現不了和諧,以致出現模糊原則和是非界限,回避矛盾和斗爭的現象。實際上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有些情況下,求同是必要的,但有時只有求異才能更好地實現“求同”。因此,要把單一的求同思維與多維的求異思維結合起來,發揮求異思維對于創新的催化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