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構建和諧社會

時間:2022-12-12 02:40:00

導語: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構建和諧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紀念《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發表五十周年

今年2月27日是《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以下簡稱《正處》)講話五十周年。是日,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和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邀請北京部分專家學者召開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構建和諧社會”為主題的座談會。現摘錄部分專家的發言。

王偉光(中央黨校副校長):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要搞清楚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命題是從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提出來的。因為有矛盾才要求和諧。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正視矛盾、解決矛盾,不是否定矛盾、回避矛盾。特別要注意解決以下幾大矛盾:要通過深化改革,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決人民物質文化需要與相對落后的生產之間的矛盾;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特別是正確處理好人民內部利益矛盾;要形成棗核形的社會成員構成結構,正確認識和有效協調階級、階層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要肯定多元文化存在的必然性。

韓樹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正處》一書,不僅在哲學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發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在這部著作里,比較系統又初步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等理論。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之一。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認真研究當今中國社會所出現的各種矛盾,按照《正處》所提出的理論,處理好各類矛盾。

楊春貴(中央黨校原副校長):今天的人民內部矛盾,同五十年前的人民內部矛盾相比,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當年的許多具體政策在今天不能簡單移用。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必須有新思路和新辦法。但是,當年所提出的許多基本方針在今天還是適用的。這些基本方針是:“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是處理人民內部是非矛盾的基本方針;“統籌兼顧、全面安排”的方針,是處理人民內部利益矛盾的基本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指導我國藝術和科學發展的基本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是處理中國共產黨同各派關系的基本方針;“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方針,是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總方針。

石仲泉(中共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正處》從2月27日的講話稿到6月19日的發表稿,在這百余天的時間里進行了多次修改,并加進某些今天讀來不夠和諧的東西。但是,應該肯定修改稿比講話稿,理論形態更完備,觀點闡述更充分,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在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當然,還必須看到,講話后,當時中國社會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這就迫使在修改稿中研究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同時又不可避免地打上歷史的烙印?!墩帯钒涯莻€時期的社會變動準確記錄下來,并上升到理論的層面,使之成為一個很珍貴的歷史文獻。

侯樹棟(國防大學原副校長):從中國社會主義要“走自己的路”的意義上說,《論十大關系》與《正處》堪稱“姊妹篇”。前者借助矛盾辯證法,不僅提出了當時中國社會主義發展中的十大矛盾,而且原則地提出了解決矛盾的方法。后者則在此基礎上,把中國社會主義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方法更加理論化和深刻化,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矛盾論》。

張啟華(中共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執政黨執政的根本原則,是正確反映和兼顧社會各方面利益,使全社會成員的利益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使不同的利益群體、社會階層和集團之間,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相互之間融洽溝通,協調協商,組合成一個有共同利益的整體,這就是利益整合。我們黨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說明我們黨對執政黨所應擔負的歷史使命及相應的執政基礎、執政方式等問題,有了更深層的自覺認識,是我們黨更加成熟、執政意識更加明確、執政理念愈趨正確的表現。

龐元正(中央黨校哲學部主任):和諧并不否認矛盾,而是以承認矛盾為前提的,和諧實質上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狀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更加重視矛盾同一性在解決矛盾中的作用,但這并不導致否認也不應忽視矛盾斗爭性的作用。

侯惠勤(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正處》中最具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思想是,敢于發掘對抗性矛盾中的非對抗性因素,善于把對抗性矛盾轉化為非對抗性矛盾。這個思想對于我們處理和解決某些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張緒文(中央黨校教授):建設和諧社會,大得黨心,大得民心。但是,對于和諧社會,不可作僵死同一的形而上學的理解。和諧,一定是多元基礎上的和諧。和諧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許全興(中央黨校教授):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應是矛盾辯證法。一個具體事物的矛盾在其發展過程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狀態。和諧是一種最利于發展的矛盾狀態。和諧并不排斥矛盾,是矛盾的和諧。和諧的哲學基礎是矛盾,是世界的統一性和規律性。從不和諧到和諧,不是靠人的主觀愿望,而是靠能否正確處理好矛盾,協調好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這中間必然要有適度的斗爭以至必要的沖突。不應把和諧同斗爭對立起來,和諧從必要的斗爭中來。我們黨提出建構和諧社會,主要是現實社會中存在著明顯的不和諧,存在著明顯的矛盾、沖突、危機,而倘若不能正確處理社會矛盾,不能化解沖突和危機,那就會嚴重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團結,影響到社會的協調發展。但建構和諧社會不能靠單純講不爭、講忍讓來實現,而要靠實事求是地揭露矛盾、正確地分析和解決矛盾。

郭湛(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人民內部矛盾是復雜的綜合性的矛盾,需要綜合性、系統性的解決。如: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人力和金融資源;符合中國國情的民主和法治;人民群眾利益關系的統籌兼顧、適當安排;完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思想上政黨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教育、科學、文化的發展和創新。

董德剛(中央黨校哲學部副主任):在人民內部包括共產黨內,經常會產生不同觀點、不同意見。這是正常的現象。企望一個聲音、一種色彩、“清一色”,既不現實,也不正確。不能簡單地用一方封殺另一方的老辦法。究竟孰是孰非,不是由哪一個人或哪一部分人說了算,而是最終要經由實踐檢驗,并看是否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贊同。應當用和諧精神處理不同觀點的矛盾,求同存異,求真存疑,民主討論,以理服人。

韓慶祥(中央黨校哲學部副主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持續化解社會矛盾的過程。化解社會矛盾,關鍵在于找到矛盾產生的根源,進而尋求化解矛盾的方法。當今中國社會存在的矛盾大量的是人民內部矛盾,這些矛盾主要是資源與利益分配不公所導致的。由此也就找到解決矛盾的方法:應把公平正義理念貫徹到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領域,并作為化解社會矛盾的核心理念。

侯才(中央黨校教授):《正處》是建國以后所撰寫的最重要的一篇著作。它的最主要的理論貢獻在于,首次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狀況及其表現做出了較為全面地揭示和描述,并在此基礎上,在肯定黨的八大確定的基本方向的同時,進一步明確地提出: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黨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已經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總題目”和主題。并且,該文對這一“總題目”作了初步的和較為系統的回答。鑒此,有理由說,《正處》構成了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起始和源頭,它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重要的哲學理論基石,從而也為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當然,該文也有其明顯的理論缺陷和不足,如過重地強調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階級斗爭,把民主視為“只是一種手段”等等。但是,對于這些,正如在評價孫中山時所指出的:很多站在正面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歷史人物大都有他們的缺點,這是要從歷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前人的。

薛廣洲(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人民內部矛盾在當前中國社會具有特殊的表現形式,就是經濟、政治、文化利益等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公現象。因此,不能把矛盾解決的辦法僅僅寄托在“做大蛋糕”上,“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自始至終就應該是并行共進的。

蕭延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正處》發表已整整50年了。今天,我們的責任不是再掀起一個“宣傳”熱潮,而應進入一種“沉思”狀態,誠實、冷靜、自省地“定下心來”,去仔細勘察那段歷史和思想的每一個要素和片斷。這些,對我們目前把握機遇,應對挑戰都將有所助益。

徐素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利益分配中的矛盾,已經成為今天不和諧現象的深刻根源。如何解決好這方面的矛盾和沖突,無疑是中國和諧社會建設的關鍵。在這里,當年的理論和實踐仍然有它的歷史價值。

編者附言:

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思想,表明了黨對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對深刻變化了的中國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及“社會交往方式”、對執政使命和執政方式的科學認識所達到的新的思想高度。在這個高度上,以這個先進、科學的思想來看問題,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根本原則是法治的原則。一切社會矛盾,無論屬于什么“性質”、“種類”,都須在健全的社會主義法治的軌道上,才可能得到正確的處理。因此,牢牢把握當代社會主義的法治精神,牢牢把握我們業已達到的依法治國的科學理念和基本方略,并著眼于推進社會主義的民主法治建設,我們才能在關于正確處理社會矛盾的理論研究和討論中,“抓住事物的根本”——謹以此作為討論這個問題的一個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