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時間:2022-12-13 03:12:00

導語: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華西村是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典型。多年來,他們堅持從本村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走出了一條符合自己情況,富有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道路,被譽為“天下第一村”。

圍繞共富目標,構筑和諧發展路徑

致富農民、共同富裕,不僅是華西村的追求,更是華西村發展的經驗。

富是共同富裕的前提。華西村黨委始終把經濟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率先發展、創新發展,為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長期以來,華西村積極營造平等的就業環境,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使村民在充分就業中實現增收;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按照統一規劃、規模經營、效率管理的原則,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現在,華西村村民大都是“上班族”,人均年收入達6萬多元。

華西村富裕的最大特色主要不在于財富總量,而在于共同富裕。而要實現富裕并且共同富裕,就必須根據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有利于共同富裕的生產關系。華西村在發展經濟的探索中體會到,共同富裕離不開集體經濟的發展,必須立足自身實際,積極壯大集體經濟,在所有制結構上保證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但是,華西村所搞的絕不是“一大二公”的傳統集體經濟模式,而是既保留集體經濟精華,又吸收現代股份制經濟優點,形成了一種以集體經濟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型經濟形態。

“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了才算富。”華西人富裕之后,不忘左鄰右舍及經濟欠發達地區,致力于實現更大范圍的共同富裕。華西村對于周邊村和欠發達地區的扶助,沒有采取簡單地給錢給物的辦法,而是采取共同發展的辦法,走出了一條真正的和諧發展之路。通過派干部、帶資金、帶技術、帶項目,先后在寧夏、黑龍江建設了兩個“省外華西村”。其中,寧夏華西村在前幾年就已成為“億元村”,村民收入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翻了近四番;黑龍江華西村也已成為“北國第一村”。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是共同富裕、共同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華西村在發展生產的過程中,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把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環境統一起來,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他們對村內建設統一規劃,著眼綠化、凈化、美化。為此,成立專門的環保公司并建成污水處理廠,著力改善水、氣環境。由于他們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成績顯著,被評為全國十大農業旅游示范點,并且成為全國首家通過ISO14001國際環境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村莊。

創新分配機制,營造和諧利益格局

共同富裕的實現過程實質上是處理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公平與效率關系的過程。協調、穩定的利益結構始終是建設和諧華西的基礎。

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華西村不斷加大促進多種經濟成分發展的力度,先后扶持了206家個體私營企業,為村民增收開辟了新的渠道。華西村村民的收入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勞動所得,即工資獎金;二是各種公共福利待遇;三是資本分紅。華西村在經濟上實行公私合作制,集體控股,個人參股,享受分紅。華西村民的資產最少的上百萬元,最多的上千萬元,家家都有小轎車,戶戶住上別墅樓,卻沒有一人雇保鏢、養狼狗,全村人生活在和諧、融洽、舒暢的環境中。

分配的公平性,不僅體現在貨幣收入分配上,而且體現在公共物品的占有和使用上。多年來,華西村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作為造福村民的實事來抓。目前,華西村凡年滿50歲的婦女和55歲以上的男子,均享受各種福利補貼。村民們享有醫療保障、就業保障、養老保障以及教育保障。在華西村,青年人在本村統一安排就業,老年人按月領取保養金,少年兒童享受良好的教育,村民享受口糧補貼,職工可獲得送股?,F在,華西村面積已由原來的0.96平方公里擴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也由原來的1533人增加到30340人。大華西的村民都生活在無憂無慮之中,真可謂“基本生活包,老殘有依靠,優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勞,生活環境好,小康步步高”。

加強組織建設,拓展和諧管理平臺

華西村的組織結構既體現了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特別是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的原則要求,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

華西村領導體制的總體構架是:黨委領導制+村民自治制+現代企業制度。村黨委在整個村級組織中處于核心地位,對整個華西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進行全面領導。村黨委正副書記都擔任企業集團或下屬分公司、大華西各村村委會、村部門的主要負責人。2001年6月起,周邊16個村并入華西,實行“一分五統”的管理體制。“一分五統”,即村企分開,經濟統一管理、干部統一使用、勞動力在同等條件下統一安排、福利統一發放、村建統一規劃。新一屆華西村黨委由65名委員組成,他們基本上都是熟悉經濟、精通業務、擅長管理的骨干。村黨委每天晚上都要開書記碰頭會,對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及時通氣、及時協商、及時解決。這種體制既體現了民主,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較好地解決了我國基層農村管理體制中的大權與小權、宏觀管住與微觀放活的矛盾。

華西村十分注意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堅持依法治村、民主建村,善于運用法律手段、民主管理的辦法和程序來解決矛盾和問題。堅持民主選舉,把干部的選任權交給村民,由村民自己選出“當家人”;實行民主決策,把重大事務的決策權交給村民;強化民主監督,把知情權交給村民,大華西的每個村都設有公開欄,凡涉及村民利益和村民普遍關注的問題都屬于公開內容。華西村黨委班子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凡是重大項目,必須請專家反復論證,由黨委集體討論決定。這是多年來華西村在經濟建設中從未出現重大決策失誤的重要原因。

凝聚文化內核,注入和諧精神動力

華西村持續發展的動因何在?那就是華西精神。什么是華西精神?就是與時俱進、率先發展的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求真務實、創新創優的精神,以人為本、共同富裕的精神,協調發展、團結和諧的精神。如果我們再深入提煉,華西精神的實質可以用共同富裕、和諧發展來概括。

率先發展與共同富裕的和諧。發展為民、共同富裕是華西始終不變的永恒主題。多年來,華西領導班子始終緊緊扭住這個主題不放松,一心一意謀發展、促發展。與此同時,華西人始終沒有忘記的是,發展不是為了某個人或某些人,是為了所有華西人,是所有華西人的共同發展、共同富裕,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華西。老書記吳仁寶同志說得好,我們華西人認為,社會主義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可觸可及可用的東西,是讓人民真正幸福。多年來,華西人堅持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通過把傳統分配方式的公平優勢與現代市場經濟的效率、激勵機制結合起來,實現了公平與效率相統一、集體與個人都富有。

本土特色與“外來文化”的和諧。華西人在創業之初,就以海納百川、包容寬厚的開放心態,廣納賢才,積極創造條件為外來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并且一視同仁,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分享發展的成果。如今,面對經濟全球化浪潮,華西人不但積極引進海外歸國人才,還把本村優秀人才輸送到國外去接受培訓鍛煉。對于先進的經營理念與管理模式,華西村既不照搬照抄,也不拒之門外,而是將其本土化,讓它扎根于華西的大地,并且表現華西的精神風貌和鄉村特色。

“富口袋”與“富腦袋”的和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是第一要務,具體表現是讓農民的“口袋”富起來、生活好起來。而要“富口袋”必先“富腦袋”。華西村人在“富口袋”的同時,始終沒有忘記“富腦袋”,始終沒有忘記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科學文化知識教育,使村民始終遵守不賺不義之財、不干違法之事,不斷提高村民的整體素質。

實踐證明,華西村的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因而是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