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善民生中促進社會和諧
時間:2022-12-13 05:18:00
導語:在改善民生中促進社會和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注重改善民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緊迫任務。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影響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民生問題日益凸顯。針對這一情況,濟南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改善民生擺到重要位置,努力做好改善民生的各項工作,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在為民、富民、惠民、安民中促進社會和諧。
堅持民意為先,切實轉變工作理念和作風
把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作為謀劃工作的立足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濟南市委、市政府在每年年初研究全年工作之時,首先進行民意調查,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在此基礎上提出思路和措施。同時,通過召開全市群眾工作會議等方式,對廣大黨員干部進行宗旨意識和群眾觀念教育,強化其事業心和責任感,努力做到心系群眾、服務人民。
把解決群眾的所想、所急、所需作為開展工作的切入點。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辦群眾所需,是我們推動工作和事業發展的重要保證。只有堅持從群眾的所想、所急、所需入手,解決問題才能更有針對性,開展工作才能更有實效性。濟南市委、市政府堅持通過各種途徑了解群眾的所想、所急、所需,并把它們作為開展工作的切入點:組織黨員干部定期到基層特別是到貧困農村和困難企業調查研究、蹲點掛職;實行工作聯系點制度,局級以上領導干部和市直部門都負責聯系一個社區、村莊或企業;推行信訪制,建立領導公開接訪、網上信訪等制度,拓寬群眾反映問題的渠道。
把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作為推進工作的著力點。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力量。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濟南市委、市政府在推進工作的過程中,注重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努力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搭建群眾參與平臺,推行民主懇談會、領導干部聯系群眾、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聯系群眾等制度,凡重大事項都向社會公示、進行社會聽證;在政府網站設立“市長專頁”、“市長信箱”、“群眾之聲”網頁,在市屬媒體開辦“陽光政務”頻道、“政務監督熱線”欄目,在全市范圍開展“泉城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討論,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堅持民生為重,認真解決各種民生問題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為了促進社會和諧,濟南市委、市政府積極采取措施,認真解決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社會治安等各種民生問題。
努力擴大就業。通過實施有利于就業的產業、財稅、金融政策,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供創業項目扶持等措施,改善就業創業環境;以金融、物流、旅游、會展為重點,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擴大就業空間;創辦“陽光大姐”家政服務機構,開展“消除零就業家庭”活動,努力減少失業人員。
積極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按照加強基礎教育、提升職業教育、發展成人教育的思路,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滿足群眾不同層次的教育需求。改造農村中小學校舍17萬平方米,培訓農村中小學骨干校長、教師1200余人,完善“對口幫扶”、“支教支?!钡葯C制,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取消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借讀費,并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建立和扶持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定點學校;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推行義務教育階段“一費制”,有效治理教育亂收費。
不斷健全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著眼于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大力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將新型農民合作醫療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40元;不斷擴大惠民門診、病房范圍,優惠各類人群15萬余人次;強化醫療安全和質量控制,遏制過度醫療行為,減輕群眾負擔。
認真做好社會保障工作。加大對社會保障資金的投入力度,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城鎮職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的覆蓋面,逐步把進城務工人員、被征地農民及靈活就業者納入社會保險范圍,做到應保盡保;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為主體、社會救助為輔助的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提高對城鄉困難群眾的救助水平;大力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創建“泉城義工”組織,構建民間救助平臺。
更加注重解決群眾住房難問題。通過發放廉租房補貼、開展棚戶區改造、依法整治違法建筑、加快建設經濟適用房等舉措,大力改善群眾居住條件。
深入開展平安濟南建設。健全縣鄉村三級治安防控工作網絡,筑牢服務民生、維護穩定的第一道防線;堅持打防并重、專群結合,加大案件偵破力度,開展平安企業、平安行業、平安校園、平安社區等群眾性安全創建活動;完善城市防災減災體系,確保城市安全運行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