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時間:2022-03-13 03:35:00
導語:節約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們看到一些可喜的現象:一些企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開發和應用節約新技術;一些省市大力推進節約工程,建設節約型城市有了重大進展;許多市民自覺節約點滴資源,節約的意識不斷增強。節約,正日漸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先天脆弱的發展中大國。盡管上世紀最后20年,我國每萬元GDP能源消費量累計下降66%,遠大于同期世界19%左右的平均降幅;我們以能源消費翻一番為支撐,實現了GDP翻兩番的目標,但粗放型增長方式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轉變。目前,鋼鐵、有色、電力、化工等8個高耗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平均高40%以上。生產、建設、流通、消費領域浪費資源的現象還相當嚴重。這說明,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任務還十分艱巨;也表明,節約資源的潛力很大,我們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建設節約型社會,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著力構建節約型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到,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貫穿于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綜合利用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點,科技進步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關鍵,體制創新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保障,全民動員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基礎。只有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種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節約資源,加快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建立節約型的生產模式、消費模式和城市建設模式,我們才能真正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落到實處,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建設節約型社會,關鍵是行動。節約,歸根到底就是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改革和建設的各項實踐中,我們不僅要不斷強化節約的意識,更要在社會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貫穿節約的理念,體現節約的要求。針對當前的具體實際,我們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特別是價格、稅收等經濟手段,促進節約使用和合理利用資源。要抓緊制定和完善各行業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標準,推進節能降耗重點項目建設。要大力推動以節能降耗為重點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藝、設備和產品。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的稅收優惠政策。要把節能降耗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統計、評價考核體系,在全社會廣泛持久地開展資源節約活動,扎實推進節約型社會的建設。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開源與節流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們就一定能夠為人民群眾創造清潔、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為子孫后代留下藍天綠地、碧水青山。
7月4日,人民日報推出《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節約型社會》專欄,首篇刊發來自西山煤電集團公司的報道。山西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在帶來財富的同時,也使山西付出了沉重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如何節約和利用資源,變廢為寶,實現可持續利用?4日推出的典型——西山煤電集團公司古交發電廠,為此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樣板。古交發電廠把廢棄的中煤用來發電,回收利用礦井和生活廢水用于生產過程,并依托先進創新技術,把節約理念貫穿在生產的各個環節。西山煤電集團公司的這種“原煤—洗精煤—洗煤副產品發電—發電副產品生產建材”的產業循環式組合,無疑是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方面的有益探索,他們的經驗,值得借鑒。
精品范文
10節約用水的廣告語